《学生心理健康》试卷及答案
《学生心理健康》试卷(一)多项选择
(1) 分析研究差生的方法有:
(A)比较分析研究法 (B)因果分析研究法 (C)系统分析研究法 (D)趋势分析研究法
答对了 参考答案:A B C D你的解答:A B C D
(2) 后进生的学业不良行为的自我归因有哪些:
(A)退缩型归因 (B)反社会型归因 (C)攻击性归因 (D)服从性归因
答对了 参考答案:A C D你的解答:A C D
(3) 友谊的建立可以通过
(A)定势吸引 (B)仪表吸引 (C)个性吸引 (D)交往吸引
答对了 参考答案:A B C D你的解答:A B C D
(4) 后进生的学业不良行为的自我归因有哪些:
(A)退缩型归因 (B)反社会型归因(C)攻击性归因 (D)服从性归因
答对了 参考答案:A C D你的解答:A C D
(5) 加涅的人类学习结果分类中哪些属于认知领域:
(A)言语信息 (B)智慧技能 (C)认知策略 (D)动作技能
答对了 参考答案:A B C你的解答:A B C
(二)问答
(1) 简述学校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区分与联系
参考答案: 联系: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研究为学校心理学奠定理论基础,一定意义上说,学校心理学是从教育心理学基础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科学,所以称“应用的教育心理学”。
区别:一、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主要来自教育实际,但不少原理来自动物的实验,而学校心理学的原理则都来自学校的实践和学校的课题研究。二、教育心理学尽管也涉及到问题儿童青少年,但主要还是偏重正常学生的心理研究,学校心理学主要是研究问题学生,尽管它也研究正常学生,但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辅导与矫正问题学生服务。三、教育心理学家从事教育实践,主要是为了做干预或培养,
对学生的某种心理品质进行实验研究,而学校心理学家去学校,他们或是在工作,或是更直接地为学校服务,带有更强的应用性。
(2) 简述学习动机激发的外部条件
参考答案: 学习动机的激发,除了受自身内部条件的制约之外,还要取决于外部的诱因。对于学生而言,最主要的诱因是学习任务的性质、学习结果的反馈、学习的奖励与惩罚以及课堂活动的结构等。
(3) 请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参考答案: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让儿童对两难问题做出判断,并依据儿童回答问题时的推理反应划分阶段。
前习俗水平。这个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行为的具体结果和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其道德的价值不决定于准则,而在于外在的要求。它包括前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
第二阶段,相对的快乐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将行为与需要联系起来,但具有较强自我色彩,即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习俗水平。这个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社会和他人的希望和要求。其道德价值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尽义务,以维持社会的传统秩序。它包括第三、四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个阶段,个体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此种要求进行思维。如对“偷东西”的看法,他们认为:好孩子不该偷东西,偷东西的就不是好孩子。如此等等。
第四阶段,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个体,能够广泛地注意到维持普遍的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开始强调应当遵守共同约定的某些行为准则,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
后习俗水平,这个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不仅能自觉地遵守某些行为公则,还认识到法律的人为性,并开始考虑在全人类正义和个人尊严的基础上形成某些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它包括第五、六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民主地承认法律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个性,不再将社会公则和法律看成死板、一成不变的、不可变更的条文,而认识到了它的人为性和灵活性。
第六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认识到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维持这种共同秩序所带来的弊病,因而更为理智地看到了社会公则和法律的局限性。
《班主任心理健康》试卷及答案
《班主任心理健康》试卷(一)单项选择
(1) "昔孟母,择邻处"这句话指的是下列哪种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A)学校环境(B)社区环境(C)家庭环境(D)社会环境
D
(2) 对不适应的行为不予注意,不给予强化,使之逐渐削弱以致消失的心理治疗方法是
(A)强化(B)消退(C)系统脱敏(D)自由联想
D
(3) 人的心理性发展是
(A)人的自然化过程(B)人的社会化过程(C)人的环境化的过程 (D)人的个性化过程
D
(4) 脑力激荡法属于
(A)价值观辨析法(B)讨论法(C)表演法(D)榜样引导法
B
(5) 焦虑,冷漠,幻想,攻击是哪一级学生产生挫折后的反应
(A)高中生(B)初中生(C)大学生(D)大学生
A
(6) 自我质辨训练是一种 (A)心理稳定训练(B)态度训练(C)自信训练(D)抗诱训练
A
(7) 对于“坐不住”、“喜欢变化”的高中生而言,提高其学习效率的最佳方法是 (A)重点预先式学习(B)小组式学习(C)进攻式学习(D)时间回转式学习
D
(8) 对于性格倔强的高中生而言,哪种学习方法更有利于其提高学习效率?
(A)重点预先式学习(B)小组式学习(C)进攻式学习 (D)时间回转式学习
C
(9) 咨询者对来访者的无条件关注又称为 (A)真诚(B)接纳(C)尊重(D)同感
B
(10) 下列哪种方法属于心理诊断方法 (A)暗示法 (B)刺激疗法(C)观察法(D)松弛疗法
C
(11) 自我意识辅导属于
(A)小学生生活心理辅导(B)初中生生活心理辅导(C)小学生人际交往辅导 (D)高中生生活心理辅导
A
(12) 焦虑症属于
(A)行为异常(B)人格发展异常(C)青春期异常(D)情绪异常
D
(13) 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与统计学原理,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对人的心理行为进行标准化测定的技术是
(A)心理治疗(B)心理咨询(C)心理诊断(D)心理测验
D
(14) 下列哪种形式属于角色扮演法 (A)主题班会(B)娱乐法(C)哑剧表演(D)游戏法
C
(15) 人的心理性发展是
(A)人的自然化过程(B)人的社会化过程(C)人的环境化的过程(D)人的个性化过程
D
(16) 母爱式训练属于
(A)心理训练方法(B)心理训练方式(C)心理训练途径 (D)心理训练阶段
A
(17) 自我意识辅导属于 (A)小学生生活心理辅导(B)初中生生活心理辅导(C)小学生人际交往辅导(D)高中生生活心理辅导
D
(18) 心理咨询中社会影响模式的理论依据是
(A)符号互动理论(B)心理社会发展理论(C)认知结构发展理论(D)人格理论
A
(19) 教师人格的影响力、情绪的感染力和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有机地构成了教学的 (A)物理环境(B)学习环境(C)社会环境(D)心理环境
D
(20) 在教师指导和自我训练的基础上,同学之间通过相互的安慰,达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心理训练方式是
(A)互助式训练 (B) 教练式训练(C)自助式训练(D)母爱式训练
A
(21) 通过人为地创设挫折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不断地克服挫折,并使其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无形的抗体,从而提高学生的挫折免疫力的心理训练方法是
(A)情境训练法(B)“预防接种”训练法(C)角色扮演训练法(D)价值观辨析法
D
(22) 为减少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而在此行为发生后所跟随的不愉快事件是 (A)强化(B)冷处理(C)奖励(D)惩罚
D
(23) 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特征有 (A)幽默 (B)善解人意(C)宽容(D)以上答案都对
D
(二)判断题
(1) 心理辅导属于一个有着特殊职业需求的教育领域(是否)
B
(2)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干扰正常的学科教学 (是否)
B
(3) 较高的自我期望水平有利于耐挫力的提高 (是否)
B
(4) 较高的自我期望水平有利于耐挫力的提高(是否)
B
(5) 专制型的家庭容易使孩子变得自我为中心和胆大妄为. (是否)
A
(6) 挫折容忍力是遗传而来的 (是否)
B
(7) 心理辅导是一个有着特殊职业要求的服务领域 (是否)
A
(8)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否)
A
(9) 反复的实践与训练是养成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一环 (是否)
A
(10) 教师客观,公正的"及时反馈"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否)
A
(1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活动形式的主要特点包括兴趣性,启发性和社会性 (是否)
A
(12) 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是否)
A
(13)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心理性发展和生理性发展 (是否)
B
(14) 心理辅导的传播媒介主要是语言(是否)
A
(15) 高中生还不能形成自我意识 (是否)
A
(16) 参观,访问是常用的价值观辨析法 (是否)
B
(17) 逆反心理是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是否)
A
(18) 角色扮演技术主要适用于情绪情感、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等人格方面的心理辅导 (是否)
A
(19) 行为退缩主要指有些学生留恋儿童时期的游戏,喜欢童稚性活动,与同龄人产生距离,害怕长大 (是否)
B
(20) 有些学生因为考试不理想,心理不平衡又无法排解,就撕本摔文具或在同学中间无端地发泄,这种行为属于学生产生挫折后的反映——直接攻击 (是否)
B
(21) “教学生使用善意的谎言”不利于矫正学生的说谎行为(是否)
B
(22) 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 (是否)
A
(23) 空椅子技术是一种情感整合与人格整合的技术手段 (是否)
A
(24)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面向包括正常健康的学生在内的全校的全体学生 (是否)
A
(25)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种活动体验课程 (是否)
A
(26) 教师要切忌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知识的灌输课 (是否)
A
(三)简答
一、简述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参考答案:
(1)示范性原则
(2)全体性原则
(3)自愿性原则
(4)引导性原则
(5)支持性原则
(6)保密性原则
二、 作为班主任或学科教师,你认为应该在自己的工作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答案:
1、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影响学生。 2、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1)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2)在环境布置中渗透心育内容
在班集体中设置心理教育课程。进行各类健康心理知识教育。通过有意识地运用,有关心理知识对学生进行集体辅导或个别辅导,使学生心理品质得以锻炼,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预防和矫正个别学生身上心理健康问题。
在班级中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班队活动、文体活动、自我服务劳动、兴趣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创建优秀班集体,优化心理环境,发挥良好班集体教育作用,陶冶学生心理。
3、采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4、班主任应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做好心理咨询工作
5、要面向全体学生,心理教育和德、智、体、美结合起来共同参与,要将心理健康渗透到教育之中,要把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使心理教育能更为有效和持久地开展。
6、建立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网络
三、 案例1
某学生,父母晚年得子,因而从小父母对他便是百般呵护,自己在小学、初中也一直是老师心中的“好学生”。到了高中之后,几次的班级排名倒数的打击使得他失去了信心。心理压力之大,使得他什么时候都感觉的周围总是有人在给他捣乱,让他学不进去。他还总是觉得自己的了病——颈椎不能弯曲。尽管父母带他到医院去了无数次,检查不出任何反常之处,但是却总是以次为借口,一再地去医院,而且不动笔做题。他也知道自己的这个毛病,总想改掉,更想把学习成绩提高,但是却一直没有效果,因此越发的苦恼。
问:
(1)根据心理学理论与技术诊断该学生是否是心理疾病,如果是,是什么疾病?
(2)请分析这种状况主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3)请你提出合适的心理干预的方法进行干预
参考答案:
答:(1)是一种心理疾病,这种症状在心理医学上叫做强迫症。就是当事人总是身不由己地去考虑或是去作某些事情。如果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为焦虑。
(2)这种病症产生的原因,主要心理压力太大,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他既不能凭着自己的力量能扭转局面,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无能,因而就造成了以逃避退缩为出路的行为结果。所以,缺乏自信和勇气是他的心理疾病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3)认知改变法,合理的信念,确立明确的目标。结合厌恶干预方法与行为塑造法对该生进行行为干预。(详细分析略) :o :o 开学后再发吧 俺没被领导指派参加这培训:L :L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