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之恋 发表于 2008-12-3 09:37:02

古诗两首 教学反思 (转帖)

古诗两首 教学反思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
         这首古诗切中明理,格外真切,诗中“少”与“老”形成对比,突出做学问是多么辛苦不易,“知”与“行”形成对比,体现了要获得真知,关键在于“行”,即“真知出自实践”,两个对比,互为补充,把道理说得真切透彻。
教学中,我努力达成以下几项目标:
1、情境创设,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
 在教学伊始,先向学生介绍陆游,充满激情地告诉他们: 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学生听得兴趣盎然。
此时,出示画面,配乐,老师娓娓道来:“一天,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书房,乐此不疲的读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却浑然忘我置之脑后,静寂的夜晚,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地情感,毅然挥就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篇,满怀感情的送给儿子,今天要学的这首古诗,就是千古流传的第三首。”
学生脑海中立刻呈现了一幅幅活的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愿意与文本进行对话。
2、学法指导,读中品悟
我在教学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时设计了“读通”、“读懂”、“读好”三个环节。1、读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2、读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诗意,再将个人所得与小组同学交流,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研究解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同时提出未解决之疑难,其他各组学生自由补充,发表自己的见解。3、读好。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诵,置身于诗的意境。
  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爱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
3、围绕“知”、“行”,贯通古今
教学中,我以故事穿针引线,联系了《纸上谈兵》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谈谈听故事感受:赵括如此精通兵法,为什么会打败仗?联系古诗,学生水到渠成的明白了:光有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不是真正有学问。这样通过听故事谈感想的教学方式,给孩子一个“躬行”的机会,深刻理解什么叫“躬行”,让孩子在听说实践中潜移默化感悟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
同时,让学生联系到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这也是“躬行”的体现。最后我以“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训示他儿子时的态度。”
引导学生用循循善诱、 语重心长 、意味深长的语气读诗。
不足之处:
1、教学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前松后紧,最后联系巩固环节草草收场,显得虎头蛇尾。
2、导入古诗不够精炼,所花时间较多,影响整节课的结构。
3、教师语言显得过碎,问题提炼不够精,显得罗嗦。
4、读的训练还不够扎实,语文的重要环节抓的有缺失。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    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作品,诗的前两句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说的是半亩方塘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全被它反映出来。看到这种景象,诗人联想到两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整首诗的字面上没有提到读书,那半亩方塘和读书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怎样突破这一难点呢?我分两步进行:
1、紧扣诗句中的关键词,理解诗意。在听录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鉴”、“徘徊”、“清”、“如许”、“为”自学,借助插图,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感知池水的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我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学生从短短的几句诗中感受到诗所描写的意境美。
2、巧设疑问,突破难点。诗意理解后,我让同学们把诗题齐读两遍,启发学生质疑。

《观书有感》通篇的暗喻,学生能够从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到深刻的道理,的确很难。学生的机械的回答不是教学活动的终点,而是学生思维的新起点。教者抓住这个起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文中寻找表象的依据,让学生的理解有理有据,这样就更有助于学生领悟古诗所传达的道理。

海天之恋 发表于 2008-12-3 09:37:48

愿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handshake :handshake

jsjfxx 发表于 2008-12-3 10:24:49

楼主辛苦了,谢谢!

刘祥 发表于 2008-12-3 11:12:20

学习了

海天之恋 发表于 2008-12-3 13:16:11

:handshake :handshake

海天之恋 发表于 2008-12-5 10:28:21

请大家发表自己的高见!!!!!!!!!!!!

海天之恋 发表于 2008-12-5 10:29:04

请大家发表自己的高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诗两首 教学反思 (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