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与思考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与思考姓名:王志明
学科:数学
职务:教导主任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单位:射阳县长荡小学
手机:13770152330
地址:江苏省射阳县长荡小学
邮编:224322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与思考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69~70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含义。
2.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人,揭示课题
1.放录音听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饼的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猴1一块。猴2见到说:“太小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猴2两块。猴3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猴3三块。朋友,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的多吗?
(1)听后思考:哪只猴子分得的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后,教师出示三块大小一样的饼,通过师生分饼、观察,验证后得出结论:三只猴子分得的饼一样多。
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们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清楚了。(板书课题)
(2)讨论:既然三只猴子分得的饼同样多,那么表示它们分得饼的分数是什么关系呢?它们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让两个小组讨论后答出:这三个分数是相等关系,= = ,它们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也就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但分数的大小不变。
2.引导思考:
(1)猴子把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一部分后,剩下的部分大小相等吗?你还能说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吗?通过观察演示得出= = 。
(2)我们班有40名同学,分成了四组,每组l0人。那么第一、二组学生的总人数占全班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然后得出:= = 。
3.引入新课:
黑板上三组相等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分数的大小不变。大家想一想,它们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我们今天就来共同研究这个变化规律。
二、比较归纳.揭示规律
1.出示思考题。
比较每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
(1)从左往右看,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2)从右往左看,又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让学生带着上面的思考题,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再翻开书看课本是怎么说的。
2.集体讨论,归纳性质。
(1)从左往右看,由 得到 ,分子、分母是怎么变化的?引导学生回答出:把 的分子、分母都乘以2,就得到 。原来把单位“l”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现在把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都扩大2倍,就得到 。学生回答后板书:
= =
(2)是怎样变化成 的呢? = = 怎么填?学生回答填空。
(3)引导口述: 的分子、分母都乘以2,得到 ,分数的大小不变。 的分子、分母都乘以3,得到 ,分数的大小不变。
(4)在其它几组分数中,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怎样?由几名学生回答后,要求学生试着归纳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板书:变化规律:相同的数)
(5)从右往左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又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通过分析比较每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板书:都除以)
(6)引导思考:“都乘以”、“都除以”两个“都”字,去掉一个怎么改?(去掉第二个“都”字,换成“或者”)再对照课本中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说出少了什么?(少了“零除外”)
讨论:为什么性质中规定要“零除外”?(板书:零除外)
(7)齐读分数的基本性质。先让学生找出性质中关键的字、词,如“都”、“相同的数”、“零除外”等。然后要求关键的字词要重读,师生共同读出黑板上板书的分数的基本性质。
(8)把 和 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思考:要把 和 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分子怎么变?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9)讨论:猴王运用什么规律来分饼的?如果小猴子要四块,猴王怎么分才公平呢?如果要五块呢?
(10)质疑。让学生看看课本和板书,回顾刚才学习的过程,提出疑问和见解,师生答疑。
三、沟通说明。揭示联系
通过举例,沟通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如 =3÷4=(3×3)÷(4×3)=9÷12=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口答
= = = = = =
学生口答后,要求说出是怎样想的?
2.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⑴= = ⑵ = =
(3) = = (4) =
(5) = (6) =
运用反馈卡判断,并要求说明错的与分数的基本性质中哪几个字不相符。
3.在下面的()内填上合适的数。
= = = =
= 采取师生对出数的游戏形式进行,如先由教师出分子,再让学生对出分母,也可以先由学生出分母,再让教师对出分子。
4.连续写出多个相等的分数。
比一比。在1分钟内看谁写得多。让写出相等分数最多的学生报出来,师生予以表扬鼓励。
5.=(a、b是自然数)当a=l,2,3,4,……时,b分别等于几?讨论:a与b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关系?依据是什么?
6.把 、 、 、 和 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思考:分数的分母相同了,有什么作用?揭示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学好、用好。
7.圈分数游戏:圈出与 、 相等的分数。让学生拿出写有若干个分数的练习纸,圈出与 、 相等的分数。然后,教师在投影仪上,用叠片框出学生圈出的数,影幕显示出“星星火炬”的图案,表扬学生为“星星火矩”增添了新的光彩。
五、课堂小结
六、动脑筋出会场
让学生拿出每人一张的分数纸,要求学生看清手里的分数,与 相等的报出自己手上的分数后先离场,与 相等的再离场,与 相等的最后离场。
教学意图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今后学习约分、通分和分数计算的依据。本节课教学,力求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探 索,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听、比、想、议、说的教学过程,逐步归纳总结出变化规律,使每个学生切实理解这一性质的含义,掌握规律,培养思维能力。
1.故事导入,设疑引趣
一上课,先听一段故事,学生非常乐意,并会立即被吸引。思考故事当中提出的问题,学生自然兴趣浓厚。通过故事设疑,是为了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得出性质后,再让学生说出猴王的想法,并回答如果小猴子要四块,猴王怎么办?既前后照应,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帮猴王想办法的过程中,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2.新知识力求让学生主动探索,逐步获取
“猴王分饼”和分析班级学生人数得出的三组相等的分数为学生探索新知提供材料。出示的思考题是学生探求新知、独立思考的指南,教师环环紧扣的提问以及引导学生逐步展开的充分的讨论,帮助学生一步步走向结论。性质揭示后,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圈、议、读、辨,能够逐步建立清晰的概念。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锻炼思维。
3.精心设计,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揭示 =3÷4=(3×3)÷(4×3)=9÷12= ,有助于学生顺利地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实现新知化归旧知。
4.练习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梯度
练习设计力求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既巩固新知、又发展思维,其间还自然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师生对数做题,能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揭示=(a、b是自然数)中a与b的倍数关系,巩固了新知,通过举例当a=1,2,3,4,5,……时,b=7,14,21,28,35,……渗透函数思想。动脑筋离场游戏,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整节课,努力体现“趣”、“实”、“活”三个字。 学习了,谢谢! 谢谢分享 !!! 真的不错,已拜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