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文一篇
透过表象看本质,透过言语揣初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真知灼见。我并不是因为崇拜权威而礼赞它成为名人名言,而是出于对他说出这番话的初衷的思考。
第一, 我们应该看清陈老此言的立足点。
陈鹤琴此言并非专指某一门学科甚或某一种技能,用我们现在的观点来观照,陈老的话恰恰是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观点以及多元智力理论(虽然他并没有接触过什么多元智力理论,但是,真理都是相通的而且一位真正的教育家总有自己对教育本真的独特理解与表达)。也只有建筑于学生全面发展观点以及多元智力理论,这句话才成为真理。每一个人包括学生,他们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人在数理空间领域比较擅长,有人则在语言领域、或者运动方面或者音乐方面……有着优越的禀赋。只要适应学生的天赋实施适合学生的教育就必然能够将学生教好。否则,囿于一科一能或一时一地,正所谓真理与谬误只有一步之遥。有一位世界闻名的化学家——此人何名何姓暂时实在想不起来,需要查一下资料——如果不是老师慧眼识珠,必然会“泯然众人”,甚至还不如众人。为什么?因为他在中学念书的时候,学习总是落在最后,老师建议休学,在家长的一再恳求下,老师便让他换个科目学学,看看效果如何。就让他去学美术,可以,他的性格太古板,缺乏想象力,根本学不起来。有一位老师说:他为人刻板倒是比较适合做科学,于是就向他的家长建议,建议被采纳。这位未来的化学家一走进化学实验室,就好像找到了家一样,兴奋莫名,专心刻苦,学业大有长进,最后竟然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化学家!当我们深感匪夷所思的时候,就你惊叹于他的老师智慧。这种智慧为学生搭起了一座通向成功的桥梁。
第二,我们也应该深该体味到陈老的良苦用心。
我们都应该读过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这是一篇作者自传式的小说——其实严格来讲还不能说是小说——在这部著作里,有一个曾经在二战期间存在了几年的特殊的小学校——巴学园,校长是小林宗作。文中的主人公小豆豆(也即作者自己)是一个极端调皮,被原小学建议退学的不受欢迎的学生。按照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标标准准的“双差生”,但正是这个“双差生”,在小林校长的科学引导下,步入了光辉的人生之旅,在巴学园的数年时间是她人生的一大转折关键的转折——可以说,没有巴学园的这一段生活学习经历,没有小林宗作校长智慧的引领,黑柳彻子怎么会成为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慈善大使!一个在一般教师眼中无可救药惟有退学一途的学生却因为成功的教育走向了辉煌的成功。这说明什么?说明教育者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都有可能臻于最佳。所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的正确性无可置疑。陈老的这句话使我们懂得:惟有恪尽职守才对得起我们的职业操守,才对得起我们所从事的职业。如果一味反对,一味声称“没有教不好的教师,只有教不会的学生”,容易使我们教师丧失对主观教育行为的反思,一味地怨天尤人,怨诽客观。就像我不赞成安乐死一样,一旦大面积实施安乐死,那么,还有谁会下功夫去钻研医术?医药事业将会停滞不前,危害何其之大!陈老的话放在如今的形势下依然有些理想化,但是,正是理想才支撑着教育从古走到今,并且必然还得从今天走向未来,没有理想,谈何教育!朱永新教授一直在倡导理想教育。
第三,我们还要理解陈老所谓的“老师”非特指而是泛指。
特指怎么说?泛指又怎么说?我们首先要明白这样一点:一个学生的成长非一人之力,乃众人协同作战的战果。这个“老师”不是特指张老师,李老师,甚至不特指教师队伍,还包括家长这第一任老师。所以,我认为陈老所谓是泛指——家长和老师为主的教育力量。一个学生出类拔萃,不能仅靠某老师点石成金,而是从家长开始,众老师齐心协力兵团作战,方能臻此良效。同样,一个学生的不堪,也不仅仅是某一个老师的责任,可能有一位重点或关键责任人,有可能是家长,就像有一位老师提到一个难以教育的学生,发现原因是家长“溺爱有加”,溺爱伤子啊!是吧!也有可能是老师,一些患了恐校症的学生,不是老师的责任又是谁的责任?前些时候,报上刊载一个初一女生在家在社会上都正常,一进校门就开始头晕犯病,这不是老师的责任吗?当然,正教着某些个学生的老师不要多心,不要以为某某学生差的责任在我,不,历史问题责任该谁就是谁。不过,我们也不能因此推卸目前应尽的义务——尽心尽力教育好他,使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不能让他再度下滑。同时,也不要指责某某的误人子弟,作为教师,虽说再怎么着也不会误尽苍生,但是误人子弟的可能都存在,哪怕特级教师,他们也有过误人子弟的现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当然,我坚持将这句话作为教师的自律与自勉,而不希望它成为教育领导考核教师的评价标准,起码在当前的教育机制下,这句话有其无可奈何的局限性,一考定乾坤,煮分论英雄的飞扬跋扈自然使陈老这句话黯然神伤,华彩喑然。
(2006年3月30日) 我坚持将这句话作为教师的自律与自勉,而不希望它成为教育领导考核教师的评价标准,起码在当前的教育机制下,这句话有其无可奈何的局限性,一考定乾坤,煮分论英雄的飞扬跋扈自然使陈老这句话黯然神伤,华彩喑然。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说明教师是辛苦的,累的!让说这话的人来教教那些…… 一线教师有许多无奈,领导把责任推给老师,教育家们又远离环境进行纸上的逻辑推理,所以这一问题被掩盖,最后受害是孩子和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个软件需要众人来编程,希望教育家们能与一线教师对话,与不同地区教师对话,才能真正为未来教育撑起一片天。我们真心期待!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