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教育的前提
同心——教育的前提文章来源:多米诺教育论坛www.dmnedu.com.cn 当孩子意识到你在教育他时,教育的功能就丧失殆尽了。那么,成长中的孩子就不教育了吗?当然不成。那么,如何在孩子需要帮助时,不着痕迹地援下手;如何在孩子犯了错儿时,雨潜春夜般地拨下航向;又如何在孩子迷茫不进时,羚羊挂角般地铺块垫脚石……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精神病人认定自己是一朵蘑菇,蹲在树下不肯进屋,下雨了也不肯进屋。于是医生也陪蹲在那里,并回答病人的提问说,自己也是一朵蘑菇。医生进屋,证明蘑菇也需要躲雨。于是病人随着进入室内。
解读自然是多元的,我则从中读出了“同心”二字。
让精神病人进屋躲雨。要实现这个目标,方式方法自然是很多的。最简便的方式是采取强制性措施,然而,这样病人会反抗会叫嚷,病人所受的心理伤害便又平添了一层。与其抱其进屋伤害他的心理,还不如让他在外面淋淋雨呢。肉体的伤害容易痊愈,心理的伤痕难以抚平,更何况是心理尤为脆弱的精神病人呢。
这位医生的可贵在于循循善诱。“诱”的前提是让病人从心理上认同他信赖他,即我之所谓“同心”。“同心”一般可以通过平等对话来实现,比如日本黑柳彻子所著《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小林校长,他的走进一年级学生小豆豆心理层面——被认同为好朋友——的途径简便而又难得。小林校长花了半天的时间,倾听了小豆豆长达四个小时的絮絮叨叨,自始至终,小林校长以听为主,启发为辅。穷尽古今中外的教育史,难觅这样一位校长——侧身倾听一位小学生讲了四个小时的话!但,正是这种完全朋友式的平等对话,才可以走进对方的心理层面,被对方所认同。
但当病人犟在雨中淋雨时,是容不得慢条斯理的对话的。怎么办?这时才显出医生匠心之所在。他也跟病人一起成了蘑菇,用自己的行为用与对方同质同构的行为,对对方的行为表示真诚的直接的认同。病人与之“同心”,便信赖了医生后继的观点与做法,进屋躲雨便水到渠成。
我不由想起一位智慧的母亲,在儿子痴迷网吧彻夜不归时,经过短暂痛苦的她,竟然走进网吧,什么也不说,坐在儿子身边陪着儿子打游戏。儿子恼她,她不理;儿子撵她,她不睬。儿子忍不住了,求母亲回家,她只是笑笑,看着电脑点点头,似乎示意儿子继续。一天,两天……终于,儿子抱着母亲放声大哭,母子一同回家……这个儿子不是精神病人,他的意识相当能自主,只是一时迷途。这时候,母亲简单的教育必然是苍白的无效的。值得庆幸的是这个迷途的羔羊有一位智慧的母亲,母亲像往常“陪读”一样,默默无声地“陪打”,终于唤醒孩子的“同心”,从而理智地拾取母亲的期望。
20090105
谢谢分享,:handshake 学习了。 谢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