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jfxx 发表于 2009-3-3 11:29:32

师德修养的十五个境界


境界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成功。 教师不可好高骛远,亦不可流俗平庸 ,教师须加强师德修养,达到有品位的境界,才能担当起人师的责任,体味到教育的乐趣。

1、不求圣人,但求好人。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带病坚持工作最后晕到课堂,一心扑在教学上而忽略营造家庭幸福,即使父母病逝仍然坚守讲台的师德是不值得提倡的,“圣人”师德可以成就“英雄”,但不能成就名师。做个好人,做个与人为善、博爱仁慈、认真负责的好人,你就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仅此而以。做一时好人容易,做一辈子好人很难,但教师应该是做一辈子好人的追求者和示范者。

2、不求完美,但求完善。“只有上帝才是完美的。”西方人的认识总是充满人情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句广告词也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完美无缺永远只是无法实现的幻想,而不断完善才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教师不应该惧怕教育失误而裹步不前,更不应该苛求学生没有缺点,尤其责罚成绩倒数几名的学生,追求学生智力百分之百地完美就等于昭示教师的愚昧,不断鼓励自己和学生的进步才能完善,完善是向完美靠近,但不是完美。

3、不求伟大,但求高大。教育是伟大的事业,但教师永远是平凡的职业。中国历史上称得上“伟大”的教师,从孔子到陶行知也是屈指可数,绝大部分教师一辈子都只能用默默无闻来形容。做不到伟大,但我们可以高大。每个教师都可以达到人格高大、品德高大、在学生心目中形象高大,其实这就是一种伟大,教师的高大积累起来才能成就教育的伟大。


jsjfxx 发表于 2009-3-3 11:29:50

4、不求成名,但求成功。演员一脱成名,诽闻“臭”遍天下,露点一炮走红,乱“咬”一鸣惊人,当今社会,猎取名气和人气早已达到不择手段、不分香臭的地步。有高中生就狂言:“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教师这职业本不是捞取功名的行当,心平气和地守望教育,乐守讲台,得无数学生尊敬,有众多家长称赞,虽难成名,但能成功。成功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无非是上了一节舒心的课,辅导学生有了一点进步,拿了一个级别很低的荣誉证书,成功就是这么简单。

5、不求权位,但求地位。权位是别人给的,虽能积极争取,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由不得自己左右,更何况权位的背后是深渊,稍有不慎就失足跌落;地位是自己给的,“天理自在人心”,“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教师如能将自己的工作视为强盛国家与民族的“匹夫”责任,哪怕是一颗微乎其微的尘埃,你的地位也绝不在某些“高官”之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倡导教师要“自命清高”一些,别人都说你是“太阳下最光辉的”,我们自己为何要收敛光芒而自惭形秽呢?

6、不求尊贵,但求尊严。论钱、论权、论势力,教师可能永远也达不到尊贵,估计将来也不可能。从历史上有了教师这一专门职业开始到现在,教师能脱离苦苦挣扎的日子,这已经是时代的进步。虽然“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历史已成过去,但尊贵也肯定与教师无缘。没有尊贵并不妨碍人的尊严,教师更应该成为峥峥铁骨的硬汉,具备为人师表的人格力量。跪着教书只会得到可怜和同情,傲然挺立,即使一棵小草也能在狂风骤雨中岿然不动。

jsjfxx 发表于 2009-3-3 11:30:05

7、不求荣华,但求荣誉。任何一部戏剧和电影中,从来没有谁给教师角色安排这样一句台词:“来吧,只要你跟着我就会有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现实也如此。教师如果想追求荣华富贵,无异于水中捞月,镜里摘花。图富贵另觅他处,怕清贫莫入此门。教师靠的是精神立足,而不是物质立身。教师能够拥有的是荣誉,荣誉才是崇高灵魂里不可缺少的因素,光有荣华没有荣誉与行尸走兽又有什么区别呢?

8、不求待遇,但求知遇。说此话难免会招来骂声一片,“教师不是神,也食五谷杂粮。”诸如此类话语也无可反驳,谁会甘愿贫穷落后呢?人民生活水平地提高不正是国家强盛、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标志。但教师纯粹从工资待遇出发,认为“给多少钱就办多少事”,肯定会贻误教育大计。“士为知己者死。”求待遇不如求知遇,能在一个和谐的校园里工作,能拥有一批热忱的同事,能遇到一个重才的校长,能分到一班尊师的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9、不求无过,但求无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错并不是毫无用处的“垃圾”,能从中吸取教训就是“垃圾”回收,照样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带来启迪和智慧。“无愧我心”更是一种俯瞰天地的境界,教师要真正做到不后悔、不内疚、不惭愧,能内省、能自察、能责己,这样的心胸又岂在“圣贤”之下。“无愧”其实是对自己更高地要求,更大地期待,更严地鞭策。

jsjfxx 发表于 2009-3-3 11:30:16

10、不求全心,但求爱心。要求教师全心全意地“扑”在教育事业上而心无旁骛,也许少数人能做到,但大多数教师不可能做到,也没必要做到,因为“工作狂”并不一定收学生欢迎,他本人也并不见得幸福。“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而已。”而且爱心是广义的,包括爱学生、爱朋友、爱同事、爱同学、爱家人、爱亲戚、爱人类以及爱自己,不是单纯只爱学生的狭义之爱。爱心,师德的基石与核心。

11、不求满意,但求满足。“众口难调。”要求教育的效果和教师的工作,既要达到国家教育的目标,又要完成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任务,还要得到众说纷纭的家长满意,更要得到年幼天真孩子的赞语,“问苍茫大地”,谁能做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并不一定就是真教育。教育不单纯是迎合口味和接受建议。但最根本的是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教育只是为孩子地成长提供适宜的土壤而已。

12、不求幸运,但求幸福。谁都想轻而易举地得到幸运,幸运地降生在豪门贵族,幸运地走进高等学府,幸运地选择热门职业,幸运地拥有娇妻慧子,幸运地达到事业辉煌,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幸运可遇不可求,守株不一定能待到兔?幸福是一种心态,人人可求,人人可得,让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每一个教师过幸福而完整的生活,只要你愿意,你就会得到。与其幻想明天的幸运,不如抓住今天的幸福。

jsjfxx 发表于 2009-3-3 11:30:29

13、不求快速,但求快乐。“教育是慢的艺术。”孩子积累知识的过程是缓慢的,孩子形成习惯的过程是缓慢的,孩子提高能力的过程是缓慢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如果想拔苗助长,或者想点石成金,其结果肯定是以失败告终。教师不能有急于求成的心态,应该学会等待。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享受成长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感知生命的幸福,当然也别忘了自己的快乐。有了快乐教育才会有快乐学习。

14、不求严肃,但求严格。“严师出高徒。”这其中的“严”不是指教师威严的面孔,严肃的表情以及难以融通的生硬人格,而是指教师对学生要求的严格,对学生成长的责任。一天到晚板着颜面的教师只会让学生见之退避三舍,师升之间无法产生亲切敬爱、亲密依恋的情感,冷冰冰而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专制的教育。“教不严 师之惰。”对学生地学习和成长,教师应有古人“一字之师”的严格精神,姑息、放纵、迁就不是为师之道。当然严格并不排斥宽容,宽容孩子的错误、学生的个性、儿童的天真,这也是对教育的严格认真态度。

15、不求感恩,但求感动。坦率地讲,教师对学生付出了汗水与心血,无不希望得到学生地感恩与回报。但教师又不能奢求甚至苛求每一个学生都能感恩戴德,毕竟教书育人本是教师的天职,为之付出也是工作职责所在,更何况教师的职业价值不单纯是学生感恩回报,将教师的成就感建立在学生日后的情感回应上,这只是教师地一相情愿。当然,我们应该教育和提倡学生感恩师爱,但这不可能成为每一个学生的义务。教师应该尽情享受师生交往过程中每一个小小地感动,感动学生地进步,感动学生地尊敬,感动家长地理解,感动同事地帮助,感动领导地鼓励,感动事业地成功。

jsjfxx 发表于 2009-3-3 11:31:00

不求满意,但求满足!:victory: :victory:

xjinshan 发表于 2009-3-3 18:48:12

01、不求圣人,但求好人。
02、不求完美,但求完善。
03、不求伟大,但求高大。
04、不求成名,但求成功。
05、不求权位,但求地位。
06、不求尊贵,但求尊严。
07、不求荣华,但求荣誉。
08、不求待遇,但求知遇。
09、不求无过,但求无愧。
10、不求全心,但求爱心。
11、不求满意,但求满足。
12、不求幸运,但求幸福。
13、不求快速,但求快乐。
14、不求严肃,但求严格。
15、不求感恩,但求感动。

至高无上的境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师德修养的十五个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