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下):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的研读
南京市瑞金路小学 陈薇课例:《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课例,是教材中第一个单列的解决问题的课例。以前学习的求和问题,已知总数和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问题,都是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的。本单元除了这个课例以外,还有《求减数的实际问题》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这样的安排,是因为这几个问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本课教材安排了一个例题和4道配套练习,再加上一道补充练习。
先看例题部分的教材。
首先呈现了一幅情境图。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都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其中“树上还剩5个”是与图相吻合的。这是提取的过程。
接下来,是大卡和小卡的一段对话:怎样求出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把已采的23个桃和树上还剩的8个合起来。这是模式化的过程。
根据分析,列出算式并解答。这就是运算过程。
仍然是提取——模式化——运算的过程,但和计算教学不同的是,计算教学的核心是运算,这节课的核心是模式化的过程,求原来有多少个桃,就是把采下的和树上剩下的合起来。
练习部分的教材也是有层次的。
想想做做的第1题至第3题,都是已知一个条件,要从图中找到另一个条件,是图文结合的解决问题。
想想做做第4题是一道纯文字叙述的问题,旁边的图只是一个示意图,没有实际意义。这种纯文字的解决问题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最难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从我们成人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就会觉得文字都已经直接告诉你条件了,图文结合的还要从图里找,不是更麻烦?但是,一年级孩子不是这样。我曾经做个一个调查,文字的问题和图片呈现的问题,他们更愿意做有图的;当出现图文结合的时候,甚至有的孩子不看文字,更愿意在图上数一数。
如果从这个角度想,我们需要思考:例题的图是否应当做一些调整呢?
想想做做的第5题,教材中已经不是第一次渗透,这是为后面的教学做准备的。虽然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关性不大,但是也不能去掉。
经过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技能目标:学会解决求被减数的简单问题。
数学思考目标:能有序表达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的重点是:经历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
教学的难点是:模式化的过程。
有了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就可以确定了。
经过研读教材,我们知道解决一个纯文字的问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难就难在提取的过程和模式化的过程不能很好的结合。什么是这两个过程的结合点?那就是:图。
根据这些思考,将情境图做了以下的处理。
将“已经采了23个桃”这个条件变成图片信息,“树上还剩5个”这个文字条件去掉,让学生在图中自己数一数。
这样处理之后,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设计:
第一步,让学生看图说一说,你知道什么?学生会说“猴妈妈已经采了23个桃”,这时教师将图片中的“23个”隐去,出现文字条件“已经采了23个桃”。
第二步,老师问“你还知道什么?”“树上还剩5个桃”,这时教师再出现文字条件“树上还有5个”。
第三步,说一说问题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完整的表达三句话。这里注意学生表达条件的有序性。一定是先说采下的,再说剩下的。这就是有序性的培养。
这里,做好了图问结合,就是为下一步模式化的过程做铺垫。
模式化的过程
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所以学生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特别喜欢结合图来表达,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为,非常有助于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要让学生充分的说一说思考过程。
运算、解答的过程在本节课中也有新的知识点:
单位名称从本课开始就要求学生写了。单位名称的教学不能生搬硬套,有的老师就告诉学生,你只要在问题中找“几”或“多少”前面的那个字就是单位名称。这是很不科学的做法。
教师应当从结果的意义上去引导,比如本题就应该问学生:28指的是什么?学生会说:“是28个桃子”,“个”就是这道算式的单位名称。
口答不做硬性要求,这里只是初步渗透。
练习部分的教学每题都要让学生经历模式化——提取——解释的过程。但是,每题的教学又各有难点和侧重点。
第1题重在完整的体验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模式化的过程要让学生多说一说。
第2题重在信息的正确提取。已经上车的人数,指的是图中的一部分。要让学生指着图说一说。
第3题重在解释图中的信息。盘子里的苹果是吃了4个后剩下的。
有了前面教学基础,完成第4题就会很轻松了。这题要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交流。
最后1题的补充题,教学时要达到2点:
1、你是如何知道公鸡比母鸡少3只的?这个问题就是复习一一对应的思想。
2、用两句话表达图的意思。
这些都是为了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做铺垫。 供学习参考,:handshake 谢谢分享! 谢谢!!!:handshake :handshake :handshake 辛苦了:handshake :handshake 谢谢分享:handshake 好东西哦~~~参考了~~谢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