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jinshan 发表于 2009-3-14 10:08:05

【治班绝招6】没有惩罚本身也是一种惩罚

没有惩罚本身也是一种惩罚



       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一天,孩子放学后在客厅里玩篮球。正玩得起劲的时候,篮球不慎打落书架上的一个花瓶,花瓶“咚”地一声重重摔到地板上,瓶口顿时摔掉一大块碎片。更令孩子大为惊骇的是,这个花瓶不是普通的摆设品,而是家里祖辈世代相传的那件波旁王朝时期的古董。为了掩盖自己闯下的弥天大祸,孩子慌乱地把碎片用胶水粘起来,胆战心惊地放回原位。
       由于每天都会亲自擦拭花瓶上的灰尘,所以当天晚上,细心的母亲就发现了花瓶的“变化”。吃晚餐时,她问孩子:是不是你打碎了花瓶。害怕受到惩罚的孩子灵机一动说,一只野猫从窗外跳进来,怎么赶也赶不走,它在客厅里上窜下跳,最后碰倒了架子上的花瓶。母亲很清楚,孩子在撒谎,因为每天都是她在上班前把窗户一扇扇关好,下班回来再一一打开的。然而面对孩子胆怯的眼神和家人疑惑的目光,母亲只是不动声色说,看来是我疏忽了,没有关好窗户。
       就寝前,孩子在床上发现了一张便条,母亲让他马上到书房去。本以为蒙混过关的孩子顿时心里一沉,看来还是难逃一劫。既然已经撒了谎,他打定主意,无论母亲怎么说什么,都拒死不承认,这样她就是发再大的火也拿他无可奈何了。
       书房里,橘红色的灯光柔柔地弥散开来,母亲的脸平静地沉浸在光晕中,没有一丝波澜。看到孩子忐忑不安地推门进来,她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巧克力盒子,把其中一块巧克力递给孩子:“贝克纳德(孩子的名字),这块巧克力奖你,因为你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创造出一只会开窗户的猫,以后你一定可以写出很好看的侦探小说。”接着,她又在孩子手里放了一块巧克力:“这块巧克力奖给你杰出的修复能力,虽然用的是胶水,但是裂缝吻合得几乎完美无缺呢。不过记住,你用的胶水是用于修复纸质物品的,修复花瓶不仅需要更强力的胶水,还需要更高的专业技术。明天我们把花瓶拿到艺术家那里,看看他们是怎样使一件工艺品完好如初的。”母亲一边说着,一边又拿起第三块巧克力:“这最后的一块巧克力代表我对你深深的歉意,作为母亲,我不应该把花瓶放在那么容易摔落的地方,尤其是当家里有一个热衷体育的男孩子的时候。希望你没有被砸到或者吓到,我的小甜心。”

xjinshan 发表于 2009-3-14 10:10:19

【治班绝招6】班级管理中的“鼓风机”和“灭火器”

班级管理中的“鼓风机”和“灭火器”



       新学期伊始,学生被随机分班,班级之间并无多大差异。而一段时间下来却有很大不同,到毕业时相去甚远,甚至大相径庭。有的班,班风淳正,活动积极,而有的班却纪律涣散,问题频出。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班主任工作的方法和艺术往往起很大作用。打个比方说:那就要看班主任是擅长使用“鼓风机”还是惯用“灭火器”。
       鼓风机,常用于各种炉灶的送风。擅用“鼓风机”的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把学生心中求知上进的火种小心翼翼地吹燃,既尔持续不断地鼓旺,让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自信心逐渐燃成熊熊大火,越来越想发表意见,也越来越能够发表独立的见解和正确地评价学习的结果;在班级活动中,总是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各种机会,总是善于抓住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每一次进步,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从中得到锻炼,培养和发展了各种能力。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他们“确实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们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这样的教师让学生感受到温暖、信任,从而增加了积极进取的信心和勇气。他们的做法体现了“把学生当作人来看待,要培养‘大写’的人,培养未来的人”的“成功教育”思想。
       灭火器是常用消防器具。惯用“灭火器”的班主任,平时也辛辛苦苦,任劳任怨,其诚可感。但在教学中对待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往往缺乏应有的热情,不能根据他们的知识经验、身心特点、兴趣爱好,灵活巧妙地采取有效的帮助措施,而是心里厌烦,外表冷淡,有时甚至讽刺挖苦;在班级管理中,往往采用压服的方法,把教师和学生两种角色对立起来,喜欢发号施令却听不进学生任何合理的建议,喜欢学生按部就班、遵章守纪而不愿学生有打破“常规”的思想和行为。学生有时迸发出的创造性火花常常使他们看不顺眼甚至勃然大怒,认为这是不服管理,不听安排。于是便将“灭火器”的喷头对准学生,劈头盖脸一通冷水。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把这类人称作“糊涂先生”。它说:“你这糊涂的先生啊,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先别忙着把他们赶走,你可要等到点电灯,坐火轮,学微积分时,才认他们当年是你的学生。”这糊涂的先生用他的灭火器将学生那点宝贵的积极上进的火苗无情地浇灭了,学生感受到的是彻头彻尾的寒冷,或灰心自卑,破罐破摔,或对立逆反,自暴自弃。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败和悲哀。
       擅用鼓风机还是惯用灭火器,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学生观。前者,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师生之间是对话式的,合作式的。因此他们爱事业,爱学生,工作兢兢业业,教学循循善诱,表现出崇高的师德;后者,把自己当成教育的主人,师生之间必然是命令式的,高压式的。其主观愿望虽不能妄加否定,但从小处说,他们起码缺乏诚挚的师爱和应有的耐心,从大处讲,他们没有领悟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抹杀了学生的个性。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限度,“鼓风机”并非一鼓就灵,越鼓越旺;“灭火器”也不是一喷就灭,绝对禁用。教育教学过程中,情况复杂多变,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机动灵活地使用“鼓风机”和“灭火器”。对后进生,既要“鼓”起他们的自信与希望,又要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当优秀生出现骄傲自满情绪,或是独断专行、自以为是时,既要“灭”得他们头脑清醒、戒骄戒躁,又不能挫伤其积极性,从而失去前进的动力。总之,“风”要鼓得适度、有效,“火”要灭得及时、有节。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谁不愿燃烧就只能冒烟——这是定理。”相信只愿冒烟不肯燃烧的学生是没有的,甘于自己的班级后进的班主任也是罕见的。要想造就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让每个学生都不断进步成长,班主任就一定要用好手中的“鼓风机”和“灭火器”。

xjinshan 发表于 2009-3-14 10:11:07

仅供参考。

jsjfxx 发表于 2009-3-14 12:44:53

谢谢分享,:handshake

海天之恋 发表于 2009-3-14 19:51:53

谢谢:handshake :handshake

jsdtxchy 发表于 2009-3-14 22:33:10

一定要用好手中的“鼓风机”和“灭火器”

刘祥 发表于 2009-3-15 09:10:18

谢谢!!!

海天之恋 发表于 2009-3-21 10:18:28

班主任就一定要用好手中的“鼓风机”和“灭火器”。

maowensheng 发表于 2009-8-24 10:16:03

调皮的学生进行冷处理也是一种好办法。

诚待 发表于 2009-9-1 22:04:37

谢谢指导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治班绝招6】没有惩罚本身也是一种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