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点:如何处理点与面的关系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引入课程
教学方法:妈妈用自己的话将下面内容给孩子讲述就OK了。
解说:我们在前面学了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但是,我们在生活中,还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很多人参与的集体活动场面,在这里,不止一个人在活动,那么多人,该怎么样来写,才不会混乱,还能够让别人读了之后印象深刻呢?而且,这样的活动场面,往往是与环境密切相关的,这又涉及到景物描写,这里的景物该怎样写,才能与人物的活动描写结合起来呢?我们接下来,就来学习如何来写场面。
二、方法讲解
教学方法:解说部分由妈妈讲述,红色文字多念几遍,让孩子做笔记,例文打印下来或下载给孩子自己看,但要适当提问检查他的阅读心得。
解说:
体育比赛和文娱晚会等,都是有很多人参与的集体活动,如果我们用笔将活动的场面写下来,就是场面描写。同样的道理,如果用摄像机将比赛或晚会拍下来,实际上它们也是场面描写。只不过,作文是用笔和文字,摄像机是用镜头和画面,但都是对场面活动的记录。所以,我们学习场面描写,这些电视节目就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我们在看这类电视节目时,如果有心留意,就会发现,在节目开始的时候,往往是展现整个比赛场所或晚会场所的镜头,然后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比如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等)环视一周,这样的好处,就是让观众全面感受到比赛或演出的热闹气氛,调动起观众的观看欲望。我们作场面描写时,同样可以象电视节目学习,那就是——
1、扫描全局:通过写人群的数量、声响、相关景物(树木、天空、建筑物、室内外装修等都是)突出整体气氛。(红色部分着重强调,有必要让孩子记在笔记本上)
参阅例文:
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经下落,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子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一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发散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在比赛和晚会电视节目中,我们还会发现镜头在扫过人群的时候,时不时地会对准一个或几个人特别放大来给大家(即特写镜头,怕孩子不知道,所以说的啰嗦点),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些人的详细表情、动作、衣着等。摄影师和导演这样处理的好处就是,抓住几个人物做典型,一是让观众看得更清楚,可以通过他们的表现推论其他人也是这样的;二是把他们作为亮点,可以调节观众眼睛的感受,不会老看大场面感到疲倦。同样,我们写作文也可以向他们学习,这就是——
2、抓住典型:从参与活动的人中,挑出几个表现比较突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人来,对他们的外貌、动作、语言等进行相对详细的描写。(红色文字做笔记)
参阅例文(让孩子自己看,然后通过提问指点几句则行):
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走到脚灯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公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了出来。(整体场面——演员们)
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典型人物——女主角)
体育比赛或文娱演出的电视节目除了展现比赛或演出画面外,有时还会出现一些似乎与比赛和演出无关的镜头,比如太阳很大,旁边的树木都懒洋洋的;或者雨很大,周围景物都雾蒙蒙的;或者风很大,广告牌或广告画都被吹得到处翻飞。其实,这些看上去没有关系的镜头,是很有用处的,它可以提示观众,你看,天气这么恶劣,可人们还是那么热情高涨,说明比赛或演出多精彩呀。我们写作文,一样可以学习,就是——
3、背景烘托:穿插一些活动场所中的景物描写,作用是烘托活动的气氛,或者衬托人物的某种精神,所以要紧扣活动。(红色文字做笔记)
例文:
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经下落,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子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景物描写突出一个“热”的主题,衬托观众的热情更热。)
三、实例操作
教学方法:
1、选择实例
建议选择某个文娱演出或体育比赛的录像,因为录像可以在家里看,印象不深的还可以重复播放。注意时间不要太长的节目,以不超过30分钟为适宜。
2、观察指导
让孩子边看边记录,如果是整体场面,请他注意人数、欢呼声、整体色彩、灯光等等,如果是个人特写,则请他注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用简单的词语作一些记录。
3、简单布局
并不是把看到的所有内容都要写出来,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要学会选择,将自己认为比较主要画面内容的拿出来写。一般情况是,先写一下周围环境,接着是整体场面,然后挑几个典型人物,接着又简单介绍整体场面。
4、充实内容
布局定下来后,让孩子将选出来的部分重新看一遍,内容写得更翔实一点。
5、词句修饰
内容写好后,考虑一些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看能不能把句子写得更漂亮。
6、评点
表扬——建议——鼓励 入门篇 第十二课 描写方法入门总结教学目的:让孩子对前面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总体认知
教学重点:描写方法的总结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课程引入
教学方法:妈妈提问,孩子回答,能回答多少就多少。
提问1: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写作文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描写,那么,你能不能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有关描写的哪些内容呢?先别看笔记,看能说出多少。
提问2:好的,打开笔记,翻一翻,自己有哪些内容漏掉了?
提问3:嗯,很好,那么,你能不能总结一下,描写一个事物,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引入:好的,接下来,妈妈再来总结一下吧。
二、方法总结
教学方法:妈妈先将红色文字部分写在孩子的笔记本上(有条件的话,写在小黑板上,让孩子做记录。),然后按照先解说后训练的顺序教学。
1、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提问:我们要观察一件事物,可以有那几个手段啊?
回答:1)视觉形象(眼能看到的)(2)触觉形象(手能摸到的)(3)嗅觉形象(鼻子能闻到的)(4)味觉形象(嘴能尝到的)(5)听觉形象(耳朵能听到的)
提问:通过上面5个观察手段,我们可以分别观察到事物的什么特征呢?
回答:略(参考第一课笔记)
2、将要描写的内容分解细化
解说:我们观察事物的特征时,不管是那一方面的特征,都要将这些特征尽量分解成许多更小的组成部分,比如,外貌可以分成头部、身体、四肢、服饰,而头部等又可以进一步分解,比如头发、眉毛等;动作也是一样,比如只是吃饭一个行为,也是由许多小动作连续组成的,如拿起筷子,夹菜,将饭菜送到嘴里,对这些组成动作的细致描写,更能够生动写出这个人的性格、修养等;景物特征同样可以分解细化。
小训练:试一试,你还能举出哪些特征可以分解细化的例子来?
3、认真观察,做好笔录
解说:观察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细致,充分调动起各种感觉器官——眼睛、耳朵、嘴巴、鼻子和手等,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尝一尝,再摸一摸,观察的时候,要养成边观察边做笔记的习惯,因为看得多了,有些内容不记下来,就容易忘记;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写课堂作文和考试作文的时候,是没有机会和条件去实地实物观察的,如果我们在平时积累的观察笔记多了,在正式写作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能够运用上去。所以,即使做不到随时随地带纸笔,也要有意识地在一个星期里搞一两次专门的观察笔记训练。
4、描写一定要有顺序
解说:思路清晰、条例清楚、层次分明,是我们做好任何事的重要前提,写作文尤其如此。所以,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在做之前,就先考虑清楚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这样才能提高效率、事半功倍。写作文也是一样,不但在写的时候要先确定写作顺序,而且要在观察的时候,就要确定观察的顺序。如果头绪混乱,即使观察再仔细,也很难发现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即使写作时词语再优美,文章的效果也要大打折扣。所以,平时还要养成做事有条理、事先确定先后顺序的好习惯。
小训练:请你列出几种描写顺序来。(提示:从上到下,从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远到近,从里到外,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等,还可以反过来。)
5、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解说:就象我们建房子一样,有了四面墙和房顶虽然也可以住,可是看起来不怎么舒服,往往还会用上瓷板、木板、墙纸、灯光之类的东西进行装修。作文也是这样,虽然对要写的事物介绍的比较清楚了,但还是让人感觉比较粗糙,所以对词语、句子要进行修饰,使文章更具有美感,让读者读起来更加舒畅。修辞手法依据自己在语文课上学过的,最简单的就是用比喻、拟人和夸张,高年级的孩子还可以运用一些排比、通感、飞白等。修辞手法可以通过平时有意识的训练来提高运用能力,比如造句,仿写句子等。
小训练:造句,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各写1到3句。 仅供参考。 谢谢分享,:handshake 精彩!谢谢分享!:handshake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