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千课万人”活动的几点思考
一、 韵文作者 南通 潺潺小学小学数学真的要这么难吗?
听了三天的课,有不少的内容都很难。比如黄爱华老师的《求平均数问题》(五年级)讲的是初中的“加权平均数”问题:环保小队有10名同学,男生平均身高142厘米,女生平均身高140厘米,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唐彩彬老师的《认识五角星》(六年级):这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要探索五角星的边有什么特点,比如相等、黄金比;角有什么特点,比如每个角的度数(涉及到外角与内角的关系,也是初中的知识。)角与角的关系等。
于萍老师的《问题的解决》(五年级):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平均分成两份,有哪些方法?在一块大平行四边形地里面挖一个小的长方形水池,如何将剩下的地平均分成两份?(找出两个图形的中心点,然后连线。老师,您觉得难吗?)
刘松老师的《打电话》(四年级):这与“兔生小兔”问题属于同一类,明显的数奥内容。
不仅这些课,还有许多课里的一些环节的设计,都很难。这样的选题和设计究竟是为了别出心裁、吸引人的眼球呢?还是为了体现设计者的水平?名师们和专家们,究竟要把小学数学教育引向何方?
二、“有营养”和“好吃”,你选择哪一样?
吴正宪老师的讲座题目是《让学生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与我们学校上学期的沙龙话题不谋而合。
可是,我忽然有个问题,正如俗语“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这样的好事实在不太多,如果,我们只能选一样,究竟你选哪一样?是不假思索地用潜意识选择“有营养”,以符合目前这个功利社会的基调;还是关注学生的迫切眼神,选择“好吃”的?
三、“简约”是数学课堂的唯一追求?
确实,“简约”应该是数学的本质,数学的追求,但这是否就应该是数学课堂的唯一追求?作为诸多个体生命活跃的现代课堂,只有简约,如何保护学生的对于学科的兴趣?如何丰盈学生的个体感知?如何把握课堂的“生命场”?
另外,外在的风格强加是否狭隘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名师”与“明星”的区别是什么?
这是思苗儿老师的问题。林良富老师有这样的话语:“一课成名”是教学娱乐化的产品;名师是勤奋的副产品。只要不变成习惯,失败是件好事:我们不要为失败找理由,而要为成功找方法。
您觉得现在您心目中的名师更像名师还是更像明星呢?
(这个帖子与卷首语的溢美之词不同,更多的是我内心的一些想法,与朋友们探讨) 谢谢!!! “简约”应该是数学的本质,数学的追求,但这是否就应该是数学课堂的唯一追求?
值得每位教师思考啊!!! :handshake :handshake 谢谢分享。 有道理 名师也是明星,是俺的偶像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