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jfxx 发表于 2009-7-14 09:31:12

第十单元《统计》教材分析沈重予

本单元教学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安排的。与简单的统计图表相比,复式统计图表的信息量大,结构复杂。通过复式统计图表的教学,学生收集信息、表达数据和应用统计数据的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能够看懂和利用复式统计表、复式条形统计图里的数据;能够填写复式统计表,在统计图上画不同标记的直条表示两组数量;体会复式统计图表的特点。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复式统计表,后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经常联系统计表。本单元的最后是实践活动《了解周围的家庭》。教材编写上有以下显著特点。

第一,教学素材有意义。选择反映我国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提高的数据,如1999年我国耕地的分布情况,2004年城乡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增加数量,江南某市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情况等真实的数据,用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在教学统计知识的同时,给学生教育和鼓舞。

第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数据。教材前后9次安排学生在班级里、学校内、自己家庭周围收集有关学生人数、喜爱的电视节目、家庭电话数量、体育成绩的数据,在整理以后,用统计图表呈现出来。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另一方面凸现统计数据源于实际,必须真实可靠。这是十分重要的统计态度。

1. 让学生把四张单式统计表里的数据汇集在一张统计表里,认识复式统计表的构造,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点。

例1教学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的构造比较复杂,像例题这张统计表的栏目有组别、性别和人数。表里的每一个数据都有“什么小组”“男生还是女生”“多少人”三方面的内容。复式统计表的知识,讲给学生听还是让他们自己体会?教材选择了后者。例题的教学分三段进行。第一段根据四幅图里的信息和数据分别填写四张单式统计表,学生完全有能力,会比较轻松地完成这一段的学习活动。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填表时感受组别、性别、数量的内在联系,把单式统计表作为教学复式统计表的平台。第二段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要求:把4个小组的人数合并填在一张统计表里。让学生在填表时体会,表里的每一格都有相应的组别、性别;每个数据填入表格,都要根据它的组别、性别,找到相应的位置。这一段是例题的教学重点,应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组织交流。交流的内容包括:第一,怎样找到各个数据在统计表里的位置?如航模小组有男生8人,“8”应该填在哪一格,怎么知道的?第二,表里的“总计”指什么,它与“合计”有什么区别?“总计”与“合计”交叉的那一格里是什么数?第三段说说从统计表里知道些什么,要着重说复式统计表的特点。它容纳的数据信息比单式统计表多得多,全面地反映了青云小学五年级4个兴趣小组的活动人数,便于组与组之间的比较。

2. 让学生独立观察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图中的信息,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例2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分两段进行,先让学生读图,交流从图中看到的信息。再把数据填入统计表,并进行数据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都用直条表达数据。在单式条形统计图里只表达一组数据,只用一组长短不同的直条表示一组大小不等的数据。在复式条形统计图里同时表达两组数据,需要两组直条分别表示。为了在图上清楚地区分两组数据,要给两组直条做不同的记号。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教材认为,通过看图学生能够理解。交流在统计图中了解到的信息时,可以让学生说说一组浅色直条表示了什么,深色直条表示了什么,怎么知道的。把统计图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再次仔细读图,有序地从图中提取信息;二是巩固复式统计表的知识和填表的方法。统计表下面的四个问题,看着条形统计图回答比较方便,从而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上既能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也能对一组数据进行研究,复式条形统计图形象直观地显示了数据间的大小关系。“练一练”对上海、海口两城市2004年国庆期间空气质量进行分析,可以参考例题的这几个问题进行。

3. 让学生开展小型实践活动,用数学的方法研究科学学科里的知识,反映城乡人民生活、生产情况。

许多植物,在阳光下生长速度快;经常得不到阳光,生长速度就慢。第116页第5题研究这种现象,定期测量在两种不同环境下生长的两盆蒜叶的长度,从而得出结论。这道题通过数据反映两盆蒜的生长情况和差异,结论的得出有数据的支持,体现了数学有定量刻画客观事物特征的功能。

《了解周围的家庭》为城、乡学生各设计了一项调查内容。城镇居民一般都要支出电、水、电话、燃气等费用,农村家庭一般都种植农作物。城镇学生进行前一内容的实践活动,只要选择10户家庭逐一调查获得数据。如果部分家庭没有某项支出,可以在统计表的相应格子里写“0”。农村学生进行后一项内容的调查统计,考虑到部分地区的农民仍以“亩”“分”为土地单位,教材在“你知道吗”里告诉学生1亩大约667平方米,只要把亩为单位的数“乘667”,就换算成以平方米为单位的数。如有需要,在换算上可以多给学生一些帮助。另外,如果农民以“斤”为产量单位,也要告诉学生2斤是1千克,可以通过“除以2”把以斤为单位的产量换算成以千克为单位的产量。


jsjfxx 发表于 2009-7-14 09:33:50

第十一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材分析沈重予

本单元复习全册教材教学的主要知识。回忆整理、练习应用是主要的复习方法,通过回忆和整理知识,完善认知结构,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和提取;通过练习,形成必要的技能,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全单元的内容分五部分编排。

1. 在“数的世界”里,着重复习“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

本册教材在“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运算两大块。数的认识这一块里,先教学了负数的初步知识,又教学了小数的意义、性质、大小比较以及改写大数的计数单位。在数的运算这一块里,教学了小数四则计算、四则混合运算、应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的简便运算,结合数的运算还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材先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本学期认识了哪些数、学习了哪些运算以及这些数与运算的实际应用。然后编排14道习题,边解题、边回忆、边整理。

复习负数的初步知识,着重在于对负数意义的体会,它与正数共同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复习小数的意义以数位和计数单位为主线,通过按计数单位把小数进行分与合的练习,加强对小数意义的理解。然后复习比较小数的大小,把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求以“万”“亿”为单位的数的近似数。

复习小数四则计算,教材设计了“算一算、比一比”的题组,整理计算法则。如0.76+0.54与0.076+0.54这组题,突出竖式计算要把小数点对齐。0.7-0.62与7-0.62这组题,重点在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少,怎样退位减。48×6.7、4.8×6.7、0.48×0.67这组题,复习根据因数的小数位数,确定积里小数点的位置。99÷75、9.9÷0.75、0.99÷7.5这组题,复习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至于运算律、运算顺序、求积或商的近似数,都让学生在计算时回忆和应用。

复习这个领域的知识,要抓住重要的概念、基本的方法和主要的数学思想;要正确把握回忆整理知识与解答习题的关系,把解题作为回忆的手段、应用知识的渠道;要在复习知识的同时,注意习惯、态度的培养,因为许多解题错误的发生,原因不在知识上。

2.在“图形王国”里,着重复习“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

本册教材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还教学了公顷与平方千米这两个面积单位。教材提出的三个问题中,前两个问题是回忆知识内容,第三个问题是回忆过程方法。对推导面积公式过程的体会,归根到底是“转化”的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这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和常用策略。

这部分只编排6道题,除了第16题应用求积公式计算图形的面积外,其他题都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综合性。如第15题在单位换算时,不但应用平方千米与公顷、公顷与平方米的进率,还应用小数点移动位置,就是把小数乘或除以10、100、1000……的知识。第17题既要估计土地的面积,还要计算面积并求近似值。

复习这部分知识,首先要抓住单项的知识,如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面积公式、移动小数点位置等,如果这些知识的掌握不过关,就无法达到灵活与综合的要求。然后要指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有步骤地解决问题。如第18题,求一共种多少棵大白菜,要先算平行四边形地的面积;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要知道它的底和高。这块地的底边多长?在哪里找?又如第19题的解题步骤是先算土地的面积是多少公顷,再求这块地的总产量是多少吨,最后把总产量与100吨比较,得到问题的答案。

3. 在“统计天地”里,复习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统计图。

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刚教学的知识,学生对这些统计图表有了体会,掌握了填表和画直条表示数据的方法后,一般不会很快遗忘。教材编排的两道题都注重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都要求学生先调查,获得数据后再填入统计表或反映到条形统计图上去。体现了收集整理信息、表达呈现数据、应用数据进行分析思考的统计全过程。

4. 在“应用广角”里,安排许多小型的实践活动。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里的事物、现象、关系,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最佳结果。因此,在整理复习三个领域的知识后,教材编排了“实践和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

小型实践活动大致是四种类型: 一是通过调查,收集数学信息。可以看报刊杂志或到网络上查阅,也可以在学校、所在的村(或小区)、乡(或镇)、县(或市、区)进行走访了解。二是通过测量,知道自己穿的衣服的有关数据;发现同一时间里,影长除以竿长的商是确定的。三是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里,寻找和验证比较好的方案。四是进行游戏活动,研究隐含的规律,并应用发现的规律。

这些实践活动都要认真组织。首先是落实时间,部分可以在数学课上进行,多数是课后进行的。其次是落实指导,如怎样测量衣服的那些数据,怎样在同一时间里测量竿长和影长,到何处去了解村(或小区)、乡(或镇)、县(或市、区)的面积数据等。最后是落实检查、督促和评价。

5. 通过“自我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本单元的最后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的内容有学习的态度与热情,学习的效果与收获,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与合作,学习的意志等。评价的方法简单、有趣,能被学生接受和喜欢。要鼓励学生评价自己,尊重他们的自我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jsjfxx 发表于 2009-7-14 09:35:34

供参考,:handshake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五上各单元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