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jfxx 发表于 2009-7-15 10:39:25

第十单元
观察物体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从不同方位观察简单的物体。
教材分两层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层,第94页的例题一和第95页“想想做做”中的相关练习,通过提供的场景照片,判断拍摄者的位置。
第二层,第94页的例题二和第95页“想想做做”中的相关练习,通过提供的活动场景,判断观察结果的可能性。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以观察活动为基础,在体验中培养空间感。
空间观念不是凭空生成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培养和发展。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也不尽相同,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判断观察者的位置,教材以观察活动为基础,安排了多次实际观察,经过前后两面的,前后左右四面的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观察,逐步积累判断方位的经验。
2.以生活经验为依托,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教材从熟悉的教室场景,到可爱的玩具;从观察物体,到想象推理出观察物体后得出的平面图;这种由熟悉到不太熟悉,从具体到半抽象的安排,既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也容易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和积极思考。
3.相关教学建议。
课前要为学生观察物体做好材料和组织观察活动的各项准备,实物、图片或照片等材料应保证易观察、易表述。无论是以个人还是以小组为单位,都要让学生经历多观察、细判断、说理由的过程。
教学进程要适度。要充分估计学生在判断位置方面的困难,比如第95页“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缺乏联想的经验,教学时不要节奏太快,更不能以讲代看。可以引导学生以看到的壶把手去想象与之相对的同学可能看到什么。也可以制作茶壶旋转的课件,让学生观察其不同的面后再做出判断。
教学要求应适度。要尊重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差异性,允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存在“时间差”,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不能一刀切或提出过高要求。至于接受能力稍差一点的学生,要多让他们体验、感悟,求得逐步的发展。

jsjfxx 发表于 2009-7-15 10:41:22

第十一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方块统计图和初步体会可能性。
教材分三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第96-9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认识方块统计图。
第二段,第98-99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初步体会可能性。
第三段,第100-101页的练习十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唤起统计意识,在活动中学习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材第96页例题的场景设计,生活气息很浓。如果引导学生仔细看图,提出诸如“你能看着图说说小红家三种家禽各有多少只吗?”等问题,容易唤起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愿望。然后在出示象形统计图基础上,启发学生用符号来代替每一个实物图,抽象成方块统计图,引导学生逐步经历简明、优化象形统计图的全过程。
2.鼓励接触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第97页的“想想做做”设计的是学生的学习生活。让他们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调查、统计,经历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更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也为他们今后将数学应用于实际打下了基础。
3.创设宽松氛围,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有所收获。
关于这一点,教材第96页例题的最后一句话“从图里你知道些什么?”和第97页“想想做做”的最后一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都以激发学生思考为出发点创设学生自主交流的氛围,有的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考虑统计的结果,有的学生也可能会从其它的角度考虑统计的结果。这样的设计,既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人翁地位,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学习过程活动化,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第98页的例题和“试一试”,都设计成能让学生参与并且愿意参与的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可能性的产生、感受可能性的意义、学会可能性的预测、表达可能的结果,学会知识,习得方法。
5.相关教学建议。
教学统计知识时,要把学生引入需要统计事件的实际情境中,并以适当的问话,唤起学生统计的愿望。有条件的话,可以将场景设计成动静结合的课件,营造一种真实的生活化氛围,培养学生生活中的统计意识。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可能性问题,对“可能性”的解释也比较抽象,所以教学时节奏不宜快。要让学生多观察实验,获得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直观感受。可以让学生亲自摸一摸、拨一拨,通过实践、体验,更好地理解可能性。教学时,还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现象,为今后能更好地解释生活现象,更为全面地分析问题打下基础。
至于第100-101页的练习十,建议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合作,自己去完成。

实践与综合应用《田园风光》,通过直观场景的设置,将本册教材的重点知识加以融会贯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看图,仔细、有序地观察画面,从中收集解题信息。收集的信息越多,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jsjfxx 发表于 2009-7-15 10:43:04

jsjfxx 发表于 2009-7-15 10:46:47

供参考,:handshake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二上数学教材培训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