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孩子学习的“领路人”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习这件事也是一样,老师和家长就是孩子的领路人。
应当教孩子们什么呢?很多人认为:无非是教会孩子掌握各科知识。但我认为,在学习这件事上,还有比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事,这就是——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孩子们将来才能走上“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道路——这应当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吧!
一年级的孩子虽小,可他们也应当掌握一些最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例如:学会看课本、杳字典;学会写作业、上课提问;学会复习......怎么培养呢?我有几条小小的经验想和各位老师与家长分享:
一是开学时要通读孩子的教材。
作为老师,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备课前一定要通读孩子的全册教材,包括配套的教辅,掌握其编排规律及知识要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反对不研读教材、为完成任务照抄教案的不负责行为。
作为家长,也应当通读孩子的教材。为什么?这是由于家长指导孩子做功课,往往是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所用的教材和家长上学时所用的教材完全不一样。若不仔细研读,常常会弄不明白孩子教材的编排体例和知识要点,如果只是根据自己过去的求学经验与方法指导孩子,稍不留心,反倒可能会妨碍孩子的学习。可真谓是“帮了倒忙”。
二是要让孩子养成看教材的习惯。
做作业时遇到困难,先不要为他解答,而要让孩子自己去翻看教材,从中找寻解题思路。久而久之,孩子自己就会把教材当成学习的“圣经”,从中感悟收获。
三是要学会做作业。
在课堂上,老师会规定孩子的作业量和完成时间。有了老师的监督,孩子完成作业的质量一般较高。对于一年级尚未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们来说,回到家里,如果缺乏家长的监控,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回家先做作业的习惯(一般一年级小朋友回家只有一些口头作业,家长不可忽视,应当认真对待);做完作业,要自己收拾,不能将作业书籍摊在桌子上;按课表整理书包,带齐学习用品;作业中遇到疑问,暂找不到答案的,要自己记下来,明天去问老师。
四是时不时带着孩子进行归纳复习。
孩子缺乏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过上一段时间(比如学完了一个单元),可带领孩子参照书上的章节目录及课文后的练习题进行复习。这能及时地将孩子所学内容系统化,有效地强化孩子的学习效果。每次复习时间不易过长,多复习几次,每次内容不易过多。家长和老师多带几次,孩子就适应并掌握了复习知识的方法了。
家长在辅导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孩子养成依赖性,不用反复强调。当孩子有疑问而又无法从书中解决时,可以适度点拨;在教孩子功课前,事先声明“这里我只说一次噢”,以消除孩子本来以为“随时可以问”“可以听几次”的松懈想法,这样对孩子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很有帮助。
供参考,:handshake 家长在辅导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孩子养成依赖性,不用反复强调。当孩子有疑问而又无法从书中解决时,可以适度点拨;在教孩子功课前,事先声明“这里我只说一次噢”,以消除孩子本来以为“随时可以问”“可以听几次”的松懈想法,这样对孩子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很有帮助。 我也提一条建议:对孩子的作业要做好"后检查",即第二天晚要检查孩子的作业正确率如何,错误的地方及时订正了没有,搞懂了没有.另外也要做好"前检查",即当天的作业做全了没有,作业书写是不是工整.这些如果坚持,一定有助于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