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教师联盟

标题: 新教育精神 [打印本页]

作者: jsjfxx    时间: 2008-12-3 09:51
标题: 新教育精神
朱永新


  今天我要讲“新教育精神”。
  昨天收到一份《焦作新教育简报》。很坦率地说,看着看着我流泪了。河南省焦作市今年3月才开始启动新教育实验,仅仅几个月,他们就拿出了这份记录这几个月矫健步伐的简报。《简报》中有位退下来的教科所所长的文章,文章里说:“我已经风烛残年,后半生就交给新教育了。”他还说:“真正让我动心的不是新教育本身,而是新教育的精神。”他想到了美国诗人狄金森《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这首诗中的句子:“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我就不虚此生/如果我能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平息一种酸辛/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重新回到巢中/我就不虚此生。”看到他这段话,我就在想,什么是新教育的精神?我想了四句话。这四句话还只是一个最初的想法,让我们一起来完善它。

这四句话是:第一、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理想主义”;第二、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田野取向”;第三、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合作意识”;第四、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公益情怀”。我想,这四个方面是我们新教育实验目前所追求的精神内核。今天,我就对这四种精神做简要的阐释。



一、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
  新教育精神最重要的就是理想。新教育人是纯粹的人,是为了理想而活着的人;新教育人,是有责任感的人,他知道一个世界,需要有一群擦星星的人;新教育人是乐于奉献的人,他愿意把自己的青春,把自己的智慧奉献给这样一个纯粹的事业;新教育人是执着的人,是坚韧的人,无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碰到什么样的打击,他仍然会坚定地往前走。我觉得这就是新教育的理想精神。

最近我编了一本书《改变,从阅读开始》,副标题是“重塑心的文化”。在这本书里面我选了章太炎先生的一篇文章《“我”有多大》。章太炎先生终老于苏州,他一生特立独行,有人称他为疯子。其实也有人称我为疯子,说我们新教育实验是一群傻子跟着一个疯子。但是人家称章太炎先生为疯子,他不但不生气,而且很开心。他说,大凡非常的人,也就是有创造性的人。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想,就是能想也不能说。遇到艰难困苦的时候,没有精神病的人断不能百折不回。自古以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人,为了这个缘故,他自己承认自己有神经病,也愿意各位同志个个也有一两分神经病。他还说,近来传说某某有神经病,某某也有神经病。不怕有神经病,只怕富贵利禄当面出现的时候,那神经病立刻就好了,那是要不得的。事实上,我觉得,这种神经病是加引号的神经病,它实际上就是一种执着的精神。没有这样一种执着的精神,没有这样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不要做新教育。新教育最后必然是大浪淘沙,几百所学校也许最后留下的只有几十所学校,几所学校,没有关系!只要有一个人在坚守着新教育,新教育就能成功,一定能成功。所以新教育这种执着的精神,这样一种理想的情怀,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

当下中国教育最缺少的就是一种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我有一个朋友发了一个邮件给我,他说:“当下有三种人:官人、学人、农人。”官人,就是做官的人;学人,就是做研究的人;农人,也即在田间耕作的人。他说,新教育如果只有官人和学人,永远不能成功,新教育需要农人,需要把两条腿深深扎到泥巴里的人,需要每天深入课堂与孩子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的人。我觉得这非常重要。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是个有名的特级教师,前一段时间我和他联系,我对他说,我希望他能少出去讲学,甚至少写一点文章,能够沉下心来读书思考。只有真正润泽你的孩子,才能润泽你自己。一个真正成功的大教育家,他必定是深深地、认真地、努力地在每一天去润泽他的课堂,他的学生,最后才能成就他自己。


我们知道,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教育家几乎都是行动家。我读过梁漱溟先生的很多书,最近看了他的一篇传记《孤寂与落寞》。梁先生说,他根本不是学问家,而是行动家。或者说,他们都是学问家加行动家。新教育也必须要有强烈的田野意识。关起门来做研究,高谈阔论做研究,最后是做不出名堂的。新教育最后一定要走进课堂。我们今后评论文也好,搞活动也好,一定要强调是真正来自‘田野’的东西。师生共写随笔,不是培养作家,不是培养写美文的妙手,而是培养记录自己每天的教育生活、教育行动的人。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这是新教育实验就师生共写随笔的一个最真实的想法。


我们新教育人,一定要沉下心来,用宁静的心认真地思考每天的教育生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最近我看了一些评论国内外知识分子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是一位记者写的。文章介绍了一个新德里著名大学的教授,拎了一个小箱子,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去接中国的一个著名学者。这位记者说,我看他就是一个苦力的样子,长期奔走于“田间山野”。或许,当年的甘地也是如此布衣赤脚四处奔波的。这让我很有感触,知识分子和田野接触的情怀是非常值得我们新教育人学习的,这也应该成为新教育人的基本姿态。



三、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

在运城会议上,新教育试验形成了一个共识: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共同体的概念已经是新教育实验一个非常显著的标志。如果说理想代表我们的追求,田野代表我们的行动,合作就代表着新教育的一种新型的人际交往的方式。新教育实验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我希望,今后新教育人不要有什么官衔的称呼。在许多场合下,直呼其名或者某某兄某某君也未尝不可。新教育人永远没有高低贫贱之分,而是在各个岗位上,为新教育作着自己的贡献。只有平等了,你才不会盛气凌人,才不会俯视这个群体,而是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才能敢于“吵架”,敢于辩论。



我非常感动,我们在新教育沙龙——相约星期二的时候,新教育的很多人经常和我吵架,比如干国祥、铁皮鼓等。现在他们依然和我吵架,不过,我很开心。为什么?因为我觉得,他们没有把我当作是发起人,更没有把我当作是市长,他们就是觉得,你朱老师和我们是一样的。新教育实验,没有这样的一种精神,是不能求真的。求真的前提就是平等,求真就是需要科学与民主的精神。有问题,可以放在桌面上讲,可以推心置腹,也可以拍案而起,但是讨论完了,还是好朋友,还需要合作。


我经常对新教育的朋友说,现在的这个世界,已经不是一个人做事业的时代。任何一个人,你再能干,也是走不远的。团队的意识、群体的意识是我们新教育人必须牢牢记在心头的。这个团队是基于一个共同愿景的团队,拥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是一个只问真理的团队,不屈服于任何一个庸俗的关系和行政的压力。


有人把我们研究中心的团队称之为魔鬼团队,我就观察过两个人,一个是马玲,一个是高丽霞。你看,这两个人,到新教育团队不到两年,他们的成长,可以说,大学里面,一个博士生、硕士生,都不可能成长得这么快。我不断地把我的博士生、硕士生赶到这个团队里去——要考我的博士可以,必须到新教育研究院里去,到课堂去。


我认为,新教育非常需要有团队的精神,新教育实验的学校,要学会组织团队。今天来了很多校长,包括昆山玉峰的周建华校长。上次我去他的学校,我说,光有一个校长全心去推新教育是不够的,不组建真正意义上的新教育团队是不行的。我们就是要有那么一群人,真正把新教育作为自己的生命,作为自己的理想,整天想的就是新教育的事业。在一个团队中,他们能够相互鞭策,相互影响。张硕果老师,是河南焦作市教科所的一个普通老师,在教育局领导和老所长的支持下,把整个焦作的新教育实验给撬动起来了。她说,新教育期待种子开花,但是决不会去温暖一块石头。我觉得,其实石头也是需要去温暖的,也是可以温暖的。


我希望,历史上今后不是记住哪一个人,而是记住新教育的一群人。无数的新教育人,共同在为这个事业做努力。用张硕果老师的话来说,我们是在寻找“相同尺码的人”。我想,一定要有团队的意识,合作的精神。参与新教育实验有早有晚,有先有后,做出的贡献有大有小,这些我觉得都无所谓。只要我们曾经拥有过,曾经经历过,为这个事业作出过我们的一份贡献,这就够了。



四、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

我经常说,我们也可以改变世界。事实上很多情况下,改变世界的都是那些极其普通的人。我给大家推荐过一本书《如何改变世界》,这里出现的人物都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都是普通的教师,普通的律师,普通的医生,有些是普通的母亲。在美国,有个叫施莱姆的人,他帮助了数以千计的来自低收入家庭的中学生进入大学;在南非,有个叫维洛尼卡·霍萨的女人,她发展了一种以家庭为基础的艾滋病病例的护理模式,改变了政府的卫生医疗政策;在巴西,有一个叫法维奥·罗萨的人帮助了数以万计的边远农村的居民用上了电,使巴西无数大草原的环境得到了保护;在印度,有个叫杰鲁·比利莫利亚的人创造了儿童热线,给流浪儿童提供24小时的救援;在美国有个叫詹姆斯·格兰特的人,他推出了一个全球儿童免疫的行动,挽救了五百多个儿童的生命。

  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大爱让世界亮起来》。种爱得爱,新教育实验从第一天就是用爱的情怀开始自己的公益行动的,就是用公益的精神开展教育实验的。最早,我跟李镇西等一批人去西部支教,后来我们在灵山基金会的支持下,有效地形成了特殊的支教模式。我们今年就要启动“新教育种子计划”“新教育移动图书馆计划”等,这都是新教育的公益行动。我们现在有两个后盾,一个是无锡的灵山基金会。在北京的会议上,灵山基金会正式与我们签订了协议,全力支持新教育公益事业。灵山基金会的吴国平先生前几天碰到我,和我说,只要新教育事业需要,他们全力以赴支持。在他们的支持下,现在我们实验区的培训工作,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培训工作,所有的路费、吃饭的钱都是自己掏,没有用当地的一分钱。几十万的图书,也都是我们赠送的。我们没把这些钱用来改善研究人员的待遇,没有用来做其它事情,而是去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还有一个是台湾的“慈济”,他们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组织,他们的宣言是这么说的:“我们的理想是以慈悲喜舍之心,起救苦救难之行,缔造清新洁净的慈济世界。我们的方法是以理事圆融之智慧,力邀天下善士,同耕一方福田;勤植万蕊心莲,同造爱的社会。”虽然它是一个宗教组织,但是我觉得它的这种公益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慈济用200万基金购买了我们新教育推荐的儿童图书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同时我们知道,还有一群帮助我们新教育的企业家,如台湾的营伟华女士,上海的年轻企业家王海波先生。营伟华女士把她自己在公司百分之五十的股份捐给了新教育,王海波先生一次性拿出两百万成立鼎新教育基金会,并由他来负责运营这个基金会,以帮助新教育造血,帮助新教育发展。
  新教育的公益活动,已经产生了现实的深刻的影响力。在贵州省凤冈县,一批老师已经投入了新教育,一群孩子已经在悄悄地变化与成长,当地的教育品质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当一群拥有公益情怀的人聚集在一起,新教育可以作出更大的事业。我们需要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这也是我们新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
  最后,我把我的一位朋友写给我的一段话,作为今天发言的结尾。他说:“新教育是‘上帝的选民’,是上帝选出来承担责任的。这样理解,一切的付出还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所以,我想,我们新教育人,应该心中有理想,扎扎实实植根于田野之中,怀抱着一种合作的精神,努力作公益的事业,去成就我们的人生,去成就我们的教育,去成就我们的民族。这就是我们的使命,这就是新教育精神的本质内涵。
作者: jsjfxx    时间: 2008-12-3 10:25
愿与大家共同学习!
作者: 刘祥    时间: 2008-12-3 11:11
应该心中有理想,扎扎实实植根于田野之中,怀抱着一种合作的精神,努力作公益的事业,去成就我们的人生,去成就我们的教育,去成就我们的民族。
作者: 海天之恋    时间: 2008-12-3 13:49
我们新教育人,应该心中有理想,扎扎实实植根于田野之中,怀抱着一种合作的精神,努力作公益的事业,去成就我们的人生,去成就我们的教育,去成就我们的民族。这就是我们的使命,这就是新教育精神的本质内涵。
作者: 海天之恋    时间: 2008-12-3 13:51
第一、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理想主义”;第二、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田野取向”;第三、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合作意识”;第四、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公益情怀”。
作者: 一介村夫    时间: 2008-12-3 16:24

作者: ydqndc    时间: 2008-12-3 17:42
愿与大家共同学习!.
好好的去学习
作者: 烟雨蒙蒙    时间: 2008-12-3 20:04
标题: 新教育精神
我想,一定要有团队的意识,合作的精神。参与新教育实验有早有晚,有先有后,做出的贡献有大有小,这些我觉得都无所谓。只要我们曾经拥有过,曾经经历过,为这个事业作出过我们的一份贡献,这就够了。
作者: 海天之恋    时间: 2008-12-5 16:47
标题: 回复 8楼 烟雨蒙蒙 的帖子
同意
作者: xinyun269    时间: 2008-12-7 21:37
老朱的话爱听!
作者: 海天之恋    时间: 2008-12-9 12:08

作者: xinyun269    时间: 2008-12-16 20:08
不错!!!
作者: 海天之恋    时间: 2008-12-19 21:31
标题: 同感
原帖由 xinyun269 于 2008-12-16 20:08 发表
不错!!!





欢迎光临 盐城教师联盟 (http://www.ycjslm.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