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教师联盟
标题:
仰望孔子
[打印本页]
作者:
体重过百
时间:
2009-4-22 14:59
标题:
仰望孔子
来到孔庙大成殿,我在大殿门前伫立良久,久久凝视着矗立于大殿中央的孔子雕像。孔子雕像又高又大,需仰起头,才能见其容颜。
记得《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大意是:子禽向子贡问到“先生每到一个国家,必然听到那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有心求人告诉他的,还是别人主动告知的呢?”子贡回答:“先生凭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礼让的美德取得别人的信任和尊敬,使得人家主动把政事告诉他。先生这种获得政事的方法大概与别人的方法不同吧!”
孔子温和。从雕像上看,慈祥,宽鼻、阔嘴、浓眉、长髯,国字形脸,眼神温和,是一个具有山东人相貌特征的忠厚长者。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有人以为孔子是刻薄古板的人,实际不是的。无论与何人交往总是那么和蔼可亲,不会给人压迫感,人们自然乐于亲近他。正如《论语》中所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
孔子善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为善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做人的准则。
孔子恭敬。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就是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广泛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孔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孔子认为,敬是人与人交往的首要原则,也是人与人关系的最佳尺度,它要求待人礼貌客气、诚恳尊重、和气谦让。如说话觉得不是,便莫说;做事觉得不是,便莫做。“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孔子节俭。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他安贫乐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正所谓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孔子不被物质生活所累,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与安宁。
孔子礼让。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孔子还说:“不学礼,无以立。”孔子的礼说和仁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温良恭俭让,集天下之大成。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末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司马迁引用《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辖》中的这句话来赞扬孔子,并誉其为“至圣”。仰望孔子雕像,我的眼前仿佛耸立起一座丰碑:古之圣贤,万世师表!
作者:
jsjfxx
时间:
2009-4-22 15:24
谢谢分享,
作者:
海天之恋
时间:
2009-4-22 16:59
谢谢
作者:
xjinshan
时间:
2009-4-22 20:24
孔圣人,相当值得仰望。
欢迎光临 盐城教师联盟 (http://www.ycjslm.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