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校园里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上度过的,我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也主要是在这一个个短短的40分钟内完成的。因而,“上课”是学生主要的校园生活方式,“课”是莘莘学子舒展青春、升华生命的重要过程和载体。这一节一节的“课”,构成了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人生历程;构成了学生探索、感悟、升华的生命旅途。 课堂教学应该是“有效”的,这是我们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期望和底线要求。如果不能保证这个底线,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被视作是失败的,甚至是对学生的一种伤害。因为“无效教学”和“低效教学”只能是对学生生命的一种浪费。(鲁迅先生语:浪费时间……谋财害命) (1)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 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2)要立足于课外,把孩子培养成为会读书的人,建立“以读书为中心”的语文教学体系。语文教育的致命伤——不读书。 语文教师的基本任务——教孩子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第二是“训练” :语文课没有训练肯定是“花架子”,新课标修订建议不能少了“训练”两个字。 要围绕“七字经”开展系列训练:“识、写、读、背、说(倾听,表达,应对)、作、习。”
训练内容要求实、求活、求新。
1、“花”:华而不实,“课件满堂飞”,课堂无训练。 2、“乱”:“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跟着感觉走,迷失教学目标。 3、“杂”:“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加上补充大量资料,过度臃肿。 4、“窄”:“盲人摸象,只盯一处”,容量太小,一节课只抓一两段,密度小,效率低。 (今天重点讲小学语文四、五年级前两个单元备课注意事项) 1、四年级要让学生了解阅读课外书籍要有选择,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培养选读物的习惯。使学生认真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要求、意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要让学生成为观察训练的主体,体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义和注意点,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在教学细节上要特别训练好学生做读书记号的方法要求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深化。 2、五年级的习惯养成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读书做笔记,二是学会使用工具书。读书做笔记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这个习惯如何上学生自然学会并掌握?从教材的编排来看,做读书笔记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写读后感,二是做读书摘抄。摘抄与学生平时语文学习的紧密结合性。不能平时摘抄归摘抄,语文学习归语文学习,这样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要让学生的语文摘抄直接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注重对学生摘抄的评价。学生辛苦做了摘抄教师该如何评价?首先要确立评价的目的,那是引导学生感受摘抄的妙处的。所以,评价要注重启发引导的功能!读后感教师可以与课外阅读辅导结合起来搞,让学生真正能够读透书本。学会使用工具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认识使用不同的工具书。
我认为从小学到大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叶圣陶)。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四年级第一课是《老师,您好!》,五年级第一课是《师恩难忘》。
建议: 1、利用教师节这一契机,以筹备教师节庆祝活动为目的,让学生去搜集资料,调动已有知识和情感,加深对教师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热爱教师的思想感情。大家都是当教师的,如果你教出来的学生不会说《老师,您好!》不懂得《师恩难忘》,你这个老师是怎么当的呀!
2、重点词句要把握。 “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 帮助学生理解“春晖”、“朝霞”、“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的象征义。 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抓“难忘”二字,什么难忘?师恩。师恩为什么那么难忘呢? 主要是老师编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来教育我,让“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jiá)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要抓住田老师所编的故事对我的影响来引导学生体会田老师的教育对我的影响。 思索1:田老师的教育方式对我们也是很有启发的,为什么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反倒不如一个小故事来得有吸引力?真是咄咄怪事! 思索2:我们应该读一读回忆老师的文章,尤其是一些特级教师成长的文章,看看别人是如何做老师,成特师的。 1、要重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心绪不宁——不禁埋怨——宽慰许多
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板书:不禁埋怨
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师板书:宽慰许多 这篇课文很是实在,主要就是讲了陶校长的四点要求。掌握这篇课文的大意是教学的重点之一,要让学生明白有哪四问,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四问。重点之二就是学习陶行知的语言,他讲解得是多么的通俗易懂啊。用一些问句的形式,用一些假设,有深入透彻的说理,也有浅显易懂的比方。 《望洞庭》
1、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2、理解诗三处比喻:
1)、把(无风的洞庭湖湖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2、想象
(1) 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了解两首诗的共同之处。 “秋、月、水、山”四个词两首诗中都有。这四个词给你们什么感受?————“宁静和谐” 1、这首诗歌很有哲学意味。“不遇”是一种意味,本身要找的人是隐者;其次,身在此山中,存在也是一种意味。他是隐者,我们看不到,但是,他又是存在的。这恐怕只有从哲学的角度来讲解了。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一、这是一首很有童趣的诗,描写出了孩童的天真。不过最有趣的应该是他闭口立之后在想什么呢? 其实,诗歌的最后两句不妨换一下位置:忽然闭口立,意欲捕鸣蝉,可能更有意味一些。 难点B——情景悟意:感受捕蝉意趣(怎样突破难点?)。 1、情景导入: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课件演示:牧童骑黄牛的情景。) 2、是呀,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他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唱起歌来了。(播放音乐,学生跟着做律动操)他的歌声怎么样? 3、袁枚看到这么活泼可爱的牧童,听到这么嘹亮动听的歌声,脱口就吟出两行诗。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凝神屏息,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如果你是可爱的牧童你会怎么做呢?请一个小朋友来表演(老师配音:小牧童正唱着歌,忽然听到知了的叫声,他马上闭上嘴巴,跳下牛背,站在树下,屏住呼吸,踮起脚尖,轻一点,扑上去,抓住了吗?) 袁枚看到这个情景,马上又吟出了后两行诗——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还比如
四年级4课《秋天》
把朗读,培养语感、情感作重点 重点品读: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 “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还比如:五年级4课《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这是一首写得很是意气风发的诗歌。诗歌语言欢快,内在结构严谨,是一首好诗!不过,要把这首诗歌读好倒要花上一番功夫。因为这首诗和古诗又不一样。教这首诗歌还是要从诗歌的语言入手,从诗歌语言背后的意蕴入手。什么是意蕴?怎样帮学生把握住诗的意蕴? 我一直认为多媒体的作用是“锦上添花”,不是“画蛇添足”。 (1)指导品味第一段
a. 对“最宽广、最壮观”两词,引入媒体资料“天安门广场东西宽500米,南北长880米,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中心干道可同时通过120列游行队伍,宽阔的广场可容纳100万人游行集会。”
b. 再读这一段,抓住重点词“最宽广、最壮观”读。
(2)指导品读二、三段
a. 天安门广场到底有哪些雄伟的建筑物呢?默读课文2\3自然段,
(a)划出建筑物的名称(b)找出方位词
b. 四人小组合作用学习文具摆一摆,讨论填写课后第四题。
c. 请学生填写课件,注意准确运用方位词。
(3)指导学习第四段
a.师语言渲染:55年前,这庄严的声音宣布了一个民族新生,宣告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到来了。
b.播放课件,一同听听这无比庄严的声音。
c.指名说说,听到这声音你有什么感受?请将这感受读出来。
d.让我们带着这无比的自豪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吧。 一、
名画导入
师:请你们欣赏一幅名画(出示《奔马图》和徐)
1、欣赏名画,引出课题
2、齐读课题,释疑“励志”( 相机出示徐的画像。)
讨论:“励志”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查字典理解。
(励,激励;志,志向。“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指名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3、再读课题,学习质疑
4、归纳问题,引入新课。
为什么?怎么?结果?(板书出三大问题) 重点体会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说他如何更加奋发努力的,也可抓关键词。
还如:四 7、虎门销烟 一、课前准备:观看《鸦片战争》,让学生明白鸦片“烟”的危害 (1)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欺侮的。(板书)指导朗读。
(2)出示第六自然段。练读,最后齐读。
(3)说说你们读完这句话后有什么想说的?
(4)师总结,激发孩子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5)媒体动态呈现字幕: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
教师要深入到文本中,用心和文本碰撞,才会有独特的体验与收获,设计出来的教学流程才会有新意。
此文写得也是极其生动的,作者把金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写出来了,很是吸引人。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看学生的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