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靳贺良 作文教学呼唤个性的解放
——对中学作文个性化教学的思考
作文本来就应是个性化的产物,它是作者宣泄情感、释放心灵、外化思想、展示艺术美的结晶。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生活经历,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因而写出的文章应该是有个性特色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几乎人人都明白的作文教学原理,我们却未能很好地去遵循,致使我们学生的作文多的是“脸谱化”,少的是个性化。在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全面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的今天,大力倡导作文个性化教学,彻底解放学生的写作个性,深入进行作文个性化教学的研究,力求探索一条符合素质教育的作文教学新路,已是每个语文老师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制约了作文个性化的发展
1、课本教学的附件。有的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教书”,完成教学任务的标准就是每学期教完一本教科书。他们想当然地几乎把教课本作为语文教学的全部。于是读归读,写归写,读写油水分离,明显地割裂了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读写关系。有的则重读轻写,以“课时紧”为由,把写作教学当作填补课文教学夹缝的附件。他们认为,读可见成效,写作难提高。
2、落实“计划”的产物。教学要有具体计划,语文教师的教学计划当然应包括作文教学计划。作文教学不仅包括写作训练的篇数、文体,更重要的是确立训练的目标、方法及写评改等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措施。不少教师误以为“作文计划”就是定下写作训练的篇数,“完成计划”就是一学期写个十篇八篇。为了应付教学主管部门的检查,这写作教学就只好成为完成“计划”篇数的产物。更有甚者,作文教学无计划,指导讲评无备课,批阅检查无记录的“三无”现象,也并非仅存在于极个别人身上。
3、远离生活的“老套子”。有的教师以为写作教学就是课堂上讲讲写写,读写结合就是仿读而写;有的仅把“联系社会,感悟生活”挂在口头,知其源而不去开其源;有的仰仗自己的老经验而心安理得地“关门教学”。这些远离社会,远离自然,远离生活的现象严重地堵塞了写作之源和写作教学之源。于是乎,学生写记叙文,一个故事可以从小学写到初中再到高中;写议论文,动辄就是工人下岗、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学生作文材料陈,立意平,角度少,层面浅,无新意,无鲜活的画面,无真挚的情感,无深刻的哲理,当然是在所难免的了。
4、对付考试的“催熟剂”。因为中考高考要考作文,为了应试,不少教师急功近利,不得不在考前大“抓”作文训练。于是“强行入轨”、“强化训练”成了作文教学的“催熟剂”。其一,猜题押题。研究近年考试命题之“规律”,捕捉当年作文命题的“形式”,确定练写记叙文和议论文的“作训方案”。其二,全面开花。在作文训练“题库”中寻题,捞题,多做题,一周写它个三四篇。其三,技法至上。以为“有法就是宝”,突击传授“作文临场应试法”、“选材用料法”……大量赶制“议论文点、引、联、结模式”、“记叙文快速成文模式”等等。谁也不会全盘否定为文之法,但仅靠“法”作文,往“模式”里装文字,创作就变成了“逢场作戏”,文章就成了一个模子里扣出的砖坯。难怪高考中“千人一面”的文章多,套话空话的文章多,几十万份考卷中满分佳作只能是凤毛麟角了。
5、师生对立的“两张皮”。作文教学中不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而是师生对立,各管一方。目前,“教师一人说了算”的现象司空见惯。教师是作文的指导者,命题者,指令者,又是以一把尺子(主观意志)判分的评判者;教师命题学生必须写,文章好不好任凭教师赏分,而教师则无须去写。如此失却写作真切体验的“指导”和“评判”,其信度效度,乃至权威性,不能不令人怀疑了。这种教师高高在上、学生苦不堪言,教师划定圈子,学生不得不钻的师生分离的教学,不仅遏制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逐渐降低了语文教师的写作水平(不少语文老师确实也不会写文章了)。
凡此种种,抹杀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制约了学生的创作个性,不能不使作文导入低幼化,平俗化,“社会化”的误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