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教师联盟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盐城教师导航————最适合教师的网址导航课件学习选择盐城教师联盟旗下网站点此即送600盟币
查看: 102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 “对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28 23:46: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而如何实践对话理念,《标准》紧接着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对话”是语文课堂的新境界,是阅读教学的最佳教学模式,体现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在对话中师生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最终共同进步。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呢?
                一、积极营造对话交流的良好氛围。
               
            教学中的对话交流经常是指彼此间把已有的思想、认识、情趣等信息提供给对方并感染对方,它是一项以互动为主要形式,以达成共识为主要目的的双边活动过程。因此,对话交流必须建立在双方共同意愿的基础上,在具有平等、民主的和谐氛围里展开。
               
            1、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他字写得好坏,无论他活泼开朗还是沉默寡言,哪怕他考试不及格,他们也都将走向未来,都将居于新世纪发展的核心地位。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人格上得到最大的尊重。我曾见一次语文课上,一位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一点偏差,老师立刻打断学生的话想予以纠正,但又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于是诚恳地对那个学生说:“我打断了你的话,对不起!请你继续说下去!”由此,清楚地看到学生在这位老师心中的地位——学生是和自己一样的人!我们要与学生交心,不妨蹲下身来或坐在孩子们当中与他们谈话,而不要让孩子们仰视你;不妨耐心听完孩子们那不够流畅甚至答非所问的话,而不去打断他;不妨像这位老师一样,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当面向学生赔礼道歉……这样,学生会加倍地向老师学习,学会尊重他人,形成健全人格,并且使师生的心融为一体,产生共鸣。
                                    
            2、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问题来源于“好奇”。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没有什么特殊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追究问题罢了。”一个人的一生中,好奇心最旺盛的时期莫过于学生时代,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对什么都感到新鲜好奇。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开端,它反映了孩子对知识的一种渴求,是教师利用的资源,我们要充分地保护它、利用它。因为好奇心如果得不到支持与扶植,也是会衰退的,由好奇心引起的各种探索活动,应该受到鼓励和奖赏,使其继续发展,而不应该遭到摧残。为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予学生质疑的条件和机会。在我课堂上,学生们初次接触文本总会问这问那儿,这其中有细枝末节的小问题,有让人哑然失笑的怪问题,还有无伤大雅的“傻问题”,当然这里面也不乏充满探究意味的“难问题”了,我总是给他们提五花八门问题的空间和时间,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并对他们的问题逐一梳理,每回总能从他们的提问中梳理出真知灼见。
                                    
            3、要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培根说:“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教育工作者更是如此。班上几十个孩子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不足,学生实力不足的地方,正是需要教师用耐心去特别关注的地方。对待学生的不足甚至是错误,教师要给学生自我修正的时间、自我进步的主动性。记得在于永正老师的课堂上,曾经见过这么动人的一幕,那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于老师让孩子们充分地朗读课文,然后便是指名朗读反馈了,于老师看到课堂上高举的小手,挑了一个不举手的小姑娘,小姑娘胆小不愿意读,于老师和蔼地问她为什么不愿意,小姑娘说读不好,于老师微笑着来到小姑娘身边陪她读了一遍又一遍,小女孩终于大声地把整段话读了下来,在于老师的鼓励下,她还落落大方地来到讲台前把那段话声情并茂地读了一遍,小女孩读完便引来了满堂喝彩。于老师不因为是公开课怕耽误时间就忽略这个小姑娘,而是耐心地给她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和机会,使她从不敢读到敢读,再到表演读,这是怎样一种飞跃啊!小女孩因为激动而满脸通红,这堂课相信她一辈子都不会忘怀!
               
            因此,要达成对象之间较为稳定的协调,充分营造平等、民主的交流氛围,奠定具有共同心理倾向的对话交流基础,就必须从相互尊重,允许质疑入手,努力改善人际关系。
                二、着力提取对话交流的丰富信息。
               
            除了排除心理顾虑之外,内容贫乏也是制约学生对话交流的又一主要症结。对话交流的内容来自于学生对文本、对生活、对他人观点见解的领悟与质疑。内容提取是一个分析、整合、思考与探索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良好习惯,只有在不间断、深入持久地有所思,有所探,有所积累的前提下,对话交流才得以信息丰富,自如顺畅。
               
            首先要激发兴趣。有了稳定的兴趣,才能主动投入持续的努力。原中央教科所所长张田若先生说得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关系很大。如果阅读课上得索然无味,那必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赤壁之战》的开头部分写的是战前双方情况,有一位教师是这么教的,一开始设计这么一个问题:“打仗前,主帅总要对部下将士分析一下形势。如果你是曹操或是周瑜,会怎样向你的将士讲?”这个问题一下子会引起了学生的读书兴趣。读完一、二节后,他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有的要当曹操,有的要当周瑜,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大家都有强烈的对话欲望。充当曹操的同学昂起头,把手一挥说:“将士们,我们兵多将广,有八十万大军。周瑜的兵少,哪能抵挡得住我们!坐不惯船不要紧,我已叫人用铁索把船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样。等你们练习好水上打仗的本领,我们就渡江。”充当周瑜的同学也神气十足地说:“将士们,你们不要怕,虽然我们人马不多,但都是南方人,水战本领强;曹操的兵将虽多,但都是些‘旱鸭子’,不会打水仗。我们用巧妙的方法打,一定能取胜!”再比如教《壁虎》一课时,板书完课题,可以引导说:“有人认为这个题目应该加上‘捉虫’两个字。该不该加,请你们读课文,发表一下意见,并谈谈理由。”这样一来学生读书兴趣大增,为学生主动去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提供了契机。
               
            其次要训练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我们在强调集中思维训练的同时更要注重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但是以往的语文教学在“知识第一”的指挥棒下,一直希望将教学过程固定起来,希冀将学生的个性、想法囿于“标准答案”的框架内。事实证明,如此引领,正是磨灭学生个性、磨平学生思维棱角的“罪魁祸首”。因此老师要学会悦纳,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包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学情的偏移、各种思维的“出轨”,在学生迷茫时,要给予“温馨提示”;在学生困惑时,要帮助答疑解惑;在学生思路误偏处拨乱反正,在学生思维出轨时及时拉回,在学生价值错位时引领归位……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改正自我、提升自己。在解读《凡卡》一文时,对于“为什么凡卡不在平安夜随同老板他们一起去教堂做祷告,祈求神的保佑呢?”这样的问题,许多老师估计不会想过,即使想过,估计也不会去深究,因为这个问题似乎离文本的主流内容——“凡卡悲惨的现实”有相当距离。但问题是学生却“不解风情”,偏偏提出了这个问题。此时若老师能细细体会,不难发现这一问题的价值所在:凡卡之所以不去,也许是老板不允许,因为老板对他很凶;也许凡卡就是在等待老板他们离开的契机,因为若老板在,他是无论如何也不敢给爷爷写信的。暗喻的是凡卡想逃离学徒现实的急切和无奈,从侧面反映出凡卡现实的悲惨程度。有了这样的理解,老师引导学生再走进文本,与学生展开紧扣文本的对话,从文本的字词句段中引导学生感悟“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凡卡不敢去做祷告的原因?哪些语句让你体会到他给爷爷写信的急切?”。如此引领,无疑是“化腐朽为神奇”,看似平淡的问题,却具有无限的张力,通过老师的智慧引领,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尊重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形成了文本与解读者之间的张力。
                再者要强调积累。零散、点滴的探究只有通过不断积累,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成为自己的学问。坚持不懈地积累能使对话交流之源取之不尽。
                三、努力增强对话交流的内在动力。
               
            由于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社会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方面的多种局限,学生的所悟所得经常不够广阔、不够深刻,有时甚至会有所偏差,这是自然而又必然的现实。但是,倘若因此就企图通过意志力来“规范”学生的对话交流,那么显然太理性,也太为成人模式。为此,我们要多给学生以成功体验,让他们在充满自信、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愉悦中努力增强对话交流的内在动力。赞可夫认为,“不断地以新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智慧,让他们思考,树立学生自己去探索真理的志向,
            让他们完成复杂的任务——这一切都会产生强烈的、稳定的内部诱因”,即“精神力量”。我认为,精神力量就是内部动机,布鲁纳(美国认知学派心理学家)也十分重视学生内部动机的形成。我们知道,最好的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的内在的兴趣,有新发现的自信感。布鲁纳主张通过激励学生提高自己才能的欲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精神动力的保证能促使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得到可持续发展!
               
            正如一句话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同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语文课堂由此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成为师生活动的展开与整合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师生双方彼此欣赏、共同提高。学生通过与教师交流而成长,教师通过与学生对话而教育,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8-8-29 05:33:28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盐城教师联盟 ( 苏ICP备08008878号 )

GMT+8, 2025-4-26 23:14 , Processed in 1.20867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