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教师联盟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盐城教师导航————最适合教师的网址导航课件学习选择盐城教师联盟旗下网站点此即送600盟币
查看: 128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堂实录点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19 13:14: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
《蚯蚓》这一课是在学生寻找身边的动植物的基础上,选择一种小动物仔细观察,通过感观和借助工具观察蚯蚓。从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和运动方式到观察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通过提问、猜想、观察、整理观察到的信息、根据实验结果修正自己的猜想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教师把本课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及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
为了帮助学生观察、探究,在材料的准备上杨老师采取了“自助餐”的方式,除了玻璃、木板、线、尺、天平、放大镜等材料以外还提供了手电筒、醋、米饭、白菜、黄瓜、萝卜和湿度不同的土壤等材料供学生自由选择。
【点评】材料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保障。有结构的丰富的探究材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从不同角度设计多种探究方案提供了必要条件。让问题和材料都成为一种“自助餐”,成为一种从“我”出发而选择的“自助餐”,体现了科学教育的一种“关怀”。
清晨呼吸着雨后清新的空气,带着学生到学校旁的小花园寻找动物和植物,走在路上不时的会听到学生一声声惊叫“蚯蚓”、“老师这条蚯蚓断了但还在爬!”。有几个学生挑着蚯蚓跑到老师面前:“老师蚯蚓为什么在雨后爬出来?”“蚯蚓怎么生小蚯蚓?”……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挖蚯蚓,观察发现蚯蚓的土地,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及蚯蚓生活的土壤环境。学生们一边绘图一边记录哪里发现有蚯蚓,哪里没有,教师还要求学生询问他们的父母,了解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并搜集关于蚯蚓的资料为研究蚯蚓作准备。
【点评】这个布置任务的时机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是在学生产生兴趣、产生需要的时候给了任务。当学生发现蚯蚓以后那种被激发起来的探究欲望就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对蚯蚓的研究中来,这就是一种促使学生探究的情境。
一上课并并不先急于让学生去观察蚯蚓,而是先搜集学生了解蚯蚓的情况:“你对蚯蚓了解多少?”学生积极汇报通过询问家长、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等方法了解到的关于蚯蚓的知识(学生汇报):
【点评】注重交流分享。通过交流有关蚯蚓的活动体现交流的重要性,与别人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接着教师提问:“关于蚯蚓你想知道什么?”。
“蚯蚓有耳朵吗?”、“蚯蚓怎么爬?”“蚯蚓吃什么长大的?”“蚯蚓身体里有骨头吗?……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个个眼睛那么明亮,闪动着渴望探究的神采,对于那些爱提问题的学生杨老师给予了鼓励性的评价,然后和学生共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整合:哪些问题我们可以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在课堂上进行研究?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选出本小组喜欢的问题来研究,成立了“蚯蚓运动组”、“蚯蚓用餐组”、“蚯蚓外形组”、 “蚯蚓喜欢的家”、“蚯蚓成长组”、“蚯蚓反应组”等小组,并且各小组设计一个如何研究的方案。在学生动手之前,教师又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计划、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然后教师又鼓励各小组在全班交流方案,其他小组对方案进行补充评价,使方案进一步完善。
【点评】通过学生自行讨论,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中选择本课的研究题目,体现教学的民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再次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设计研究方案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最快的改变。
教师问几个小组如何知道蚯蚓喜欢你们为它安排的家,学生讨论:
教师问:“具体怎么做试验?”(学生讨论)
教师指导:因为有了:“那里发现有蚯蚓,那里没有发现?”的知识准备,最后学生确定:让四条蚯蚓像运动员一样比赛“,站在同一起跑线,在他们面前准备四种不同环境的土壤试验几次,观察蚯蚓往哪里爬。指知道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以后,再更换同种土壤放在亮处。另外两盒盖上盒盖,观察蚯蚓往哪里爬。蚯蚓爬到什么地方就会告诉我们他喜欢什么坏境。
【点评】教师让学生真正独立地阐述自己的真实看法,学生创造的火花就会在阐述和辩论中时时闪烁。
活动前老师征得同学们的同意后提了几个要求(小组讨论、交流):
发现的秘密越多越好。
记录时可以把观察的蚯蚓画下来,并加上一些描绘蚯蚓的句子。
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
全班交流时各组都积极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了如何使用放大镜、直尺、线来观察和测量。各组不但交流了自己的发现和观察方法,还提出了一些新问题:蚯蚓的身上有一节很宽,像戒指一样,那是它的脖子吧?蚯蚓在爬的时候为什么一会变粗一会变细?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后把蚯蚓放回大自然后再利用各种办法查找资料,解答疑团,品味自己探究的果实。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简单评价自己或本小组在这节课中的活动情况,学生不但很真实的反映了自己或小组的优点及不足,还能发现其他小组的优点并表示应该向他们学习。
【总评】整节课每一个孩子都处于兴奋、激动之中,每一个发现、每一声惊叫、每一次争论都是孩子理解、感受于体验的“碰撞”的结果。孩子只有在属于自己的探究活动中情绪才最为活跃、思维才最为积极,对问题的感受和理解也才最为真切。这也证明了只有让孩子在亲历中体验,在探究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科学教育。
2                                  人口与环境
目标:1.通过图片和详实的数据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方面的国情,感受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问题,体会人口对于人类发展、资源、环境的影响;2.通过生动的漫画和法律条文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我国计划生育的国策,树立计划生育的观念,学会宣传这些基本国策,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3.在课前让学生搜集我国人口方面的材料,并分析其特点,培养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用电子幻灯片提纲展示)

标题:讨论:温总理的关于13亿人口问题的一段话包含了哪些道理?

          引出我国严峻的人口形势,人口问题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标题: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结构

         使学生对整体结构先有了了解,有助于下面的学习。
  标题:一幅漫画:不堪重负的地球在祈求:我再也举不动了。
         设问: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
         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标题:人的重要性:
         人是社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条件和前提。
人口过多的危害:
会给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带来许多困难,给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标题:探究活动:我国严峻的人口形势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展示鲜活的图片使学生加深认识。
  标题:总结:人口过多产生的影响
1)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
2)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
3)给资源、环境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
  标题:严峻人口形势的解决方法
          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标题: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的内容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标题: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后的效果
评析:由一个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图片入手,爆炸的“13亿”使学生产生深深的思考,然后进入理性的分析,选取温总理的一段话,引导他们去思考,自然引入课题。对全课知识的介绍,使学生能在各种活动中始终把握方向。本课运用大量详实而生动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情境的设置来贯穿,重在锻炼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9-7-19 14:54:17 | 只看该作者
有没有数学的课堂实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盐城教师联盟 ( 苏ICP备08008878号 )

GMT+8, 2025-4-26 21:16 , Processed in 1.18201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