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看了几场青歌赛,对歌手演唱本身并没有多大兴趣。感兴趣的就是歌手回答素质题目的那一会儿。特别是著名学者余秋雨的点评让我唏嘘不已。似乎在我印象中,这些歌手应该是很有素质的人。但很多次,综合素质题的回答却是令人大失所望,甚至啼笑皆非。有很多例子,我在这儿不一一例举。 真不明白,这些歌手有没有受过教育。或者说,我们的教育是否真的有效? 联系到现在的高考方案和课程设置,似乎有一个趋势:英语教育越来越受重视,而有关文史方面的教育却越来越少。例如,小学五六年级的语文由七节课减少至六节课,原先的品德、地理、历史三课时合并为品德与社会两课时,而新加的英语学科则有三课时,以后增加课时的可能性也相当大。也有不少地区和学校一二年级也增设了英语课。不管怎样,英语课是越来越被我们重视了。 我并不是反对开设英语课程,而是觉得我们这样开设英语课程是否有必要?特别是在牺牲学习汉语的时间基础上。 英语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因为英美强国地位决定的。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汉语业已成为世界上的重要语言,许多外国人的汉语水平也很地道。不过,很少有国家将汉语列入小学课程,基本上应该是大学课程,而且主要是口语。反观我们国家,英语教学更多是“哑巴英语”,学生的口语能力极差。我们老师都是过来人,或多或少学习了三到六年英语。那么到了现在,我们的英语水平又如何呢? 如果哪一天,德国、俄罗斯成为超级大国,我们是否也要将德语、俄语列入我们教育的主要课程呢? 我们的教育还是应该着力于我们应该掌握的东西,学好汉语是最根本的。我们如果在各方面足够优秀,哪怕我们一句英语也不会说,这不妨碍我们优秀的东西走向全世界。 看着书包日益沉重的孩子,看着所有学科非常优秀而因英语较差,却被无情地挡在中国的大学校门外的高三学子们,我们又该做些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