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教师联盟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盐城教师导航————最适合教师的网址导航课件学习选择盐城教师联盟旗下网站点此即送600盟币
查看: 65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协作:另一种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16 11:31: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为教师,我们还有知识或者能力上的不足吗?这是肯定的,人不但在身体的构造上有着诸多的缺陷,比如我们就无法亲眼看到自己的长相,而且人的理性也是有限的,这是诸多大师们论证的结果。那我们用什么方法去弥补诸多不足呢?我们容易想到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勤学苦练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可我们往往忽略另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与别人的协作,来弥补自己的不中,同时发挥各自的长处;事实上,后者不但有利于自己缺陷的弥补,还有利于和谐教育生活的建构。

       在九十年代中期,能够进入大学的人都被称为天之骄子,我们是那时的幸运儿,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未来想象得特别的完美。曾经在班上组织过一次活动,讨论人才的标准是什么?有同学说,人才应该是专才,必须在特定领域有过人的本事;有同学说,人才应该是通才,能够在不同领域都有建树;最后的结论是,人应该是“T”字型人才,也就是说,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必须既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能够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或许,正是在这种美丽的人才观的引导下,那个年代的学生特别爱学习。可是,过了这么多年,昔日的骄子们也开始在不同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地耕耘着,至到现在为止,似乎还没有出现当时讨论的那种“T”字型人才。正是通过这么多年的工作,反到认为出现这种人才的概率实在太低,但同事间的合作,尤其是在特定领域有过人本事的同事间的合作,却可以组合成真正的“T”字型人才,这就是称作团队精神的协作。现在,协作精神不但成了培养人的理念,更是使用人的基本原则。

       作为教师,我们还有知识或者能力上的不足吗?这是肯定的,人不但在身体的构造上有着诸多的缺陷,比如我们就无法亲眼看到自己的长相,而且人的理性也是有限的,这是诸多大师们论证的结果。那我们用什么方法去弥补诸多不足呢?我们容易想到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勤学苦练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可我们往往忽略另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与别人的协作,来弥补自己的不中,同时发挥各自的长处;事实上,后者不但有利于自己缺陷的弥补,还有利于和谐教育生活的建构。

       教育是一个复杂体,让个体去面对复杂的教育,要么因为宽泛而肤浅,要么因为精深而挂一漏万。姑且不论学校管理系统的复杂,也暂且不论学科教学间的磨合,让我们将视线移向学科教师间的协作。以初中数学教师为例,随着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增长,人们对数学教师的要求日益增长,并称之为教师专业成长。要让数学教师的专业得到成长,可以通过数学专业知识的进修,也可以通过教学专业知识的培训;当然,如果这位数学老师可以再学习班级管理或者学校行政管理的理论,那就更为完美了。可是,对于每天要上三到四节课的教师来说,对于一个人要从初一数学教材教到初三教材的教师来说,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同时应对学习与工作吗,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同时在数学知识与教学知识上得到提高吗?即使让教师把全部精力都投向数学教学,教师也不一定能够在学科教学上有所建树,因为教学内容过于宽泛,自然导致教师教学的肤浅。

       于是,要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品质,的确需要关注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但如果把教育的发展寄希望于教师成为“T”字型人才,那么教育成功的概率就太低了。更为快捷的打造“T”字型教学人才的方式,是让学科教师协作起来,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学科教学优势,并通过教学管理工作的协调,组成一个真正的“T”字型教学人才团队。但是,这个教学人才团队的建设远不像理论阐述上那么容易。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4#
发表于 2008-11-16 17:18:21 | 只看该作者
协作真的很重要,可是开展起来是太难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6 11:34:06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教育就是一个协作的教育。
没有教会学生协作,就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6 11:32:04 | 只看该作者
在上海城区有一所较有名望的小学,全校有71位教师,共29个班级。从2001年下学期开始,学校推行协作备课制。协作备课的形式,是每个年级相同学科的教师分担教材的备课任务,然后通过大家对备课内容的共享,达到协作的目的。比如,假设初一年级有6位语文教师,初一年级教材教学需要90节语文课,那么每位语文教师在寒、暑假时分别承担15节备课任务,另外的75节课的备课任务由其他5位教师分担;等到开学时,将每位教师的备课内容用规定格式的协作备课纸复印分发。通过这种协作备课方式,可以让每位教师在与其他教师分享自己15节备课内容的同时,可以获得其他教师共75节备课内容。尽管教师们并不能直接使用其他教师的备课内容,但其他教师的备课内容既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素材,也为自己提供了另外一种备课思维。学校自采用这种协作备课开始一直沿用到现在,在协作备课的过程中,偶尔也会发现跨年级之间的协作,即教这一级的教师向上一级教过的教师借用教案复印,当然也有会抄袭的现象,但整体上增强了学校教师的备课能力,降低了教师在备课上的工作强度。

       协作备课制度成为建设“T”字型人才团队的标准格式。但是,教育实践中这种协作备课制度仍然备受非议。当笔者将这个案例让学校管理者与教师评论时,大家对这个案例的接受度与认可度都是容不得乐观的。对这个案例的批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备课应该是教师个人的事,通过这种合作备课的方式,会让教师学会偷懒,从而降低教学质量;其二,备课既需要备教材,还需要备学生,像现在这种协作备课制度,让教师在备教材上协作起来的同时,会忽略对学生的关注;其三,这种协作备课制度,为部分备课作弊的教师提供了条件,正如案例中所言,他们可以通过借用上一级教师的备课本来交差,这容易打击其他备课教师的积极性。为此,他们普遍建议如下:第一,组织年级备课组教师在备课前集体讨论教材教学;第二,每位教师对教材所有内容进行备课;第三,教师课后对自己的备课内容进行反思与优化;第四,对教师课后整理过的备课内容进行评选,并将优秀的备课内容汇编成册,供以后的学科教师学习与采纳。

       在理论上,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们对这种协作备课方案的批判是有道理的,他们提出的备课方案也是更为完善的;但是,当我们对他们的批判与建议进行批判性反思时,不难发现重竞争轻协作、重产出轻成本的思想,在学校管理者与教师的心目中是那么的根深蒂固。正是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成为阻碍教师走向协作的因素,逼着教师个人去走“T”字型人才的不归路。

        该小学选择的协作备课方案,目的并不在于评价哪位教师的备课水平高,而在于为其他教师提供更多的备课素材以及他人的备课思维;但在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们提出的备课方案中,目的是通过对教师们备课内容的评比与竞争,评选出最为优秀的备课内容。很明显,前者以协作为目的,以动态的教学工作为本;后者以竞争为目的,以静态的教学内容为本。虽然后者可以产生优秀的备课内容,为后来的教师提供具有学习意义的备课范本,但它却带来两个难以解决的困难。其一,这种以竞争为导向的备课体制,很容易在备课组内部产生矛盾,在理论上的确可以选择出一份最好的备课内容,可在实践中,在同一备课组的三、四位教师中,如果非得选择一份最好的备课内容,就得以激发他们间的冲突或者矛盾为代价;其二,也是我们下面会仔细分析的,就是后者比前者需要付出成倍的成本,只是这些成本并不外显为物质或者资金成本,而是教师自己的时间、精力与智慧。

       在协作备课方案中,只要备课组有几位教师,教师们就可以分享几倍于自己备课内容的备课内容;但在竞争型备课方案中,教师们要付出数倍于协作备课方案中的备课时间与精力。虽然在教学最后,可以为下一届的教师留下一份优秀的备课内容,但这一届教师是无法享受团队协作优势的。而且,在教师们的案例述评中,大家不但没有为协作备课方案可以节约教师的备课时间高兴,反而为这种协作备课方案减少教师工作时间而担忧,似乎只有教师的工作时间是与教学业绩成正比的。如果任何减少教师工作时间的方案都令人担忧,那不但所有协作的方案不可行,就连更为简捷与高效的教学方案,也会让大家觉得不放心了。其实,真正好的制度,不仅关心教学产出的提高,还关心教学投入的降低;靠教师增加劳动时间来赢得更好的教学业绩,这只是事倍功半的策略;靠给教师“减负”来赢得教学业绩,这是事半功倍的策略,后者才是好的制度,才蕴含着真正的教育智慧。

       毫无疑问,通过协作不但可以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还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而且这种工作效率是成倍的增长,比教师个人通过提高自己能力得来的缓慢增长有效得多。但是,这种协作的功效也不是没有代价的,它要以提高学校管理能力为前提。当我们实施协作备课制时,不可避免地出现复制上一届备课本,或者从网上下载教案来充数的情况,这为学校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但我们不能用这些新问题去否定这种新型的协作模式,从而让备课机制又回归到个体争胜的年代里。

[ 本帖最后由 jsjfxx 于 2008-11-16 11:33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盐城教师联盟 ( 苏ICP备08008878号 )

GMT+8, 2025-4-29 02:30 , Processed in 1.19852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