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教师联盟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盐城教师导航————最适合教师的网址导航课件学习选择盐城教师联盟旗下网站点此即送600盟币
查看: 134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二上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1 08:47: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生思想知识状况 二年级两个班有学生  82 人,其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能认真完成作业,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也有一些学生上课纪律欠缺,他们上课不愿意动脑,不举手发言,作业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成为班级中的后进生,对于这些学生,改正他们的学习习惯是关键。
本班学生对于上学期的知识掌握尚可,同时也存在着个别人计算不过关、走进生活题说理不清、变化题不懂思考方法等问题。通过本册知识的学习,锻炼他们的思维、口头叙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时刻。

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要求 重点 一、主要任务:   
数与代数领域
认识乘法 乘法口诀(一)
认识除法 口诀求商(一)
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时、分、秒
    空间与图形领域
  认识图形  厘米和米 位置与方向  观察物体
  统计与概率领域
  统计与可能性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
    本册教材共安排五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
   
二、目的要求:
1、若干个相同加数相加的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在相同加数的个数比较多的时候,乘法算式比连加算式简便。
2、使学生理解1-6乘法口诀,并能用口诀计算乘法和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知道图形的边,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感受图形的变换
4、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5、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不再需要通过平均分的操作寻找得数,而是用口算求商
6、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能用这两个单位计量物体的长度
7、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的空间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常识,充分地观察、操作、判断、交流,在内容丰富的活动中体验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
8、7~9的乘法口诀、用口诀计算一位数乘一位数和相应的除法9、看看、数数、算算,了解钟面上的大格和小格。初步形成1时、1分的观念。认读钟面上的时间。10. 感受“秒”,认识秒与分的关系11、使学生掌握初步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
12、分类整理事件里的信息,用方块图表示数据;感受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初步体会可能性
  三、重点、难点:
重点:乘除法的计算及解决问题
  难点: 认识并使用常用的单位厘米、米
         东、南、西、北等方向的认识
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
时、分、秒的认识

本年段的课程标准要求 知识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 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简单给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 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 学会用具体的数描 述现实世界中的简 单现象。●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 位置关系、运动的 探索过程中,发展 空间观念。

解决问题
●在教师的帮助下, 初步学会选择有用 信息进行简单的归 纳与类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能进行简单的、有 条理的思考。●能在教师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 并提出简单的数学 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 有不同的解决办 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 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 问题的大致过程和 结果。

情感与态度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 助下,对身边与数 学有关的某些事物 有好奇心,能够积 极参与生动、直观 的数学活动。●在他人的鼓励与帮 助下,能克服在数 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 学的信心。●了解可以用数和形 来描述某些现象,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 活的密切联系。●经历观察、操作、 归纳等学习数学的 过程,感受数学思 考过程的合理性。●在他人的指导下, 能够发现数学活动 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教改措施 ⒈学期一开始就严格要求,加强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⒉利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从而轻松掌握所学知识。
⒊加强补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不落人后。
⒋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觉学习不再枯燥无味。
教 材 简 析 表
一  乘法  
教 学 要 求
1.在现实的情境中加强对相同加数连加的认识。
2.在有意义接受的基础上理解乘法的意义。
3.逐步培养利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先写出加法算式,再改写成乘法算式,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继续体会乘法的意义。(2)根据图画里“几个几”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初步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3)整理乘法问题情境里的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
若干个相同加数相加的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在相同加数的个数比较多的时候,乘法算式比连加算式简便。
   
二 乘法口诀(一)
教 学 要 求
1.让学生经历编口诀的过程,体会口诀的意义。
2.教学乘加、乘减,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帮助记忆乘法口诀。(1)在列出乘加、乘减算式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2)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明确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并向乘减计算迁移。(3)设计较特殊的乘加式题,渗透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
3.练习活动多样化,帮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1)重温编口诀的过程,加深对口诀的理解。(2)不断整理口诀,科学地记忆口诀。(3)通过合作学习和独立口算,检查口算能力。
4.结合计算教学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理解1-6乘法口诀,并能用口诀计算乘法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  认识图形  
教 学 要 求
1、以“边”为切入口,体验平面图形可以按边的数量分类。(1)安排不同的教学方法,认识多边形(2)用小棒搭图形,体会几边形有几条边(3)把图形按边的数量分类,获得多边形的概括性认识。
2.通过图形的变换活动感受图形的联系与区别,培养空间观念。
3.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激活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数学能力。 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感受图形的变换  
四  认识除法
教 学 要 求
1.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平均分。(1) 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平均分。
(2) 联系平均分的操作,体会平均分。(3) 整合认识,进一步理解平均分。
2. 联系平均分的活动,教学除法知识。(1) 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2) 通过练习,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
  重点和难点
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五  口诀求商(一)
教 学 要 求   
1、.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不再需要通过平均分的操作寻找得数,而是用口算求商。教材只编排一道例题,着重教学用口诀求商的思考方法。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方法、形成技能,“被除数为12以内数的除法;被除数是比12大的数的除法。2、练习五是全单元的综合练习,以除法口算为主,适当穿插乘法内容,起组织新的认知结构的作用。教材还编排了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引导学生及时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
口算求商  
六 厘米和米  
教 学 要 求
1. 认识线段要体会它的特点。
2. 教学厘米,要通过多种活动建立清晰的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应用到具体的测量中去。
3. 教学米,要通过多条渠道建立1米的表象
4. 掌握长度单位,要用于实际测量。 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能用这两个单位计量物体的长度

七  位置和方向  
教 学 要 求
1. 用两个“第几”确定位置。(1) 在现实的情境里体会“排”与“个”的含义,以及数的方法。(2) 在开放的问题中体会两个“第几”确定位置是必要的、合理的
2. 用东、南、西、北描述位置关系。(1) 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生活空间里的东、南、西、北。(2) 借助肢体活动,学会辨认方向。(3) 从现实空间过渡到平面图,认识平面图上的方向。
  重点和难点
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
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八  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
教 学 要 求
1. 让学生编乘法口诀,帮助记忆口诀。
2. 引导学生主动地用口诀计算。
(1) 主动计算表内乘法。
(2) 主动计算表内除法。
(3) 教学乘法和除法的竖式。
(4) 教学乘除混合两步计算。
(5) 在游戏中练习口算。
3. 在计算教学的同时重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用口诀计算一位数乘一位数和相应的除法

九时、分秒  
教 学 要 求
1. 看看、数数、算算,了解钟面上的大格和小格。
2. 初步形成1时、1分的观念。
3. 认读钟面上的时间。
4. 感受“秒”,认识秒与分的关系。 初步形成1时、1分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
认读钟面上的时间  
  十  观察物体   
教 学 要 求
让学生观察的是生活中常见的、特征明显而且结构比较简单的物体,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初步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
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掌握初步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
十一统计和可能性
教 学 要 求
一是统计知识,分类整理事件里的信息,用方块图表示数据;二是感受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初步体会可能性。
  “重点和难点
可能性”研究的是不确定现象,因为在不确定现象里,事情的发生会有两种或多种可能。通过不确定现象的教学,能培养学生全面而仔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本单元初步教学不确定现象,选择简单而有趣的事情作为研究对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8-10-26 09:35:3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盐城教师联盟 ( 苏ICP备08008878号 )

GMT+8, 2025-4-28 02:04 , Processed in 1.16058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