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教师联盟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盐城教师导航————最适合教师的网址导航课件学习选择盐城教师联盟旗下网站点此即送600盟币
查看: 80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部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10 18:22: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8-7-11 00:00:58 | 只看该作者
数与代数
第一学段
1、增加“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第一学段
(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放在第二学段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放在第二学段。
(3)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改为: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1)第一学段与《标准》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二学段)。这种变化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更加突出了学生对数据分析的体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分析数据;第二,早期经验的多样化可以为以后学习“正规”的统计图表和统计量奠定比较牢固的基础;第三,使得统计内容在第一、二学段的要求层次更加明确。
在收集数据方法方面,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要求学生了解测量、调查等的简单方法,不要求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
内容安排应强调问题情境相对简单、生动有趣、学生容易参与,可以把操作活动作为主要形式。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力求使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目标和步骤,引导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提问题,争取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具体目标
1.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所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知道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一)数的认识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能说出多位数各数位的名称,初步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3.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参见例1)。
4.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参见例2)。
5.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
6.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参见例3)。
(二)数的运算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参见例4)。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3.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4.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5.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参见例5)。
6.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7.能运用数和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三)常见的量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参见例6)。
3.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5.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四)探索规律
探索简单的变化规律(参见例7、例8)。
二、图形与几何
(一)图形的认识
1.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
2.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参见例1)。
3.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4.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5.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6.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7.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参见“综合与实践”例1)。
(二)测量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参见例2)。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参见例3)。
5.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6.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参见例4)
(三)图形的运动
1.结合实例,感知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参见例5)。
2.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参见例6)。
3.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
(四)图形与位置
1.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参见例7)。
三、统计与概率
1.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具体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标准的关系(参见例1)。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运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参见例2和“综合与实践”例3)。
3.通过对于数据的简单分析,感受数据所蕴涵的信息,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参看例3和“综合与实践”例3)。
四、综合与实践
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本学段的“综合与实践”的内容安排应强调问题情境相对简单、生动有趣、学生容易参与,可以把操作活动作为主要形式。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力求使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目标和步骤,引导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提问题,争取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具体目标
1.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所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知道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3#
发表于 2008-7-12 00:26:19 | 只看该作者

111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盐城教师联盟 ( 苏ICP备08008878号 )

GMT+8, 2025-4-26 16:32 , Processed in 1.14601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