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教师联盟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盐城教师导航————最适合教师的网址导航课件学习选择盐城教师联盟旗下网站点此即送600盟币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不俏也争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助:近3年教师中级职称考试试卷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8-10-8 12:13:16 | 只看该作者
偶也要啊
12#
发表于 2008-10-8 15:57:08 | 只看该作者
在联盟的学习园地版块里有啊,详见:
http://www.ycjslm.cn/thread-847-1-1.html
13#
发表于 2008-10-8 18:00:17 | 只看该作者
东台市2006年教师中级职称业务能力考核
小学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本卷总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本卷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共30分;第二部分学科基础知识共30分;第三部分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共50分;第四部分解题或命题,共40分。
题号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总分        合分人
                                               

第一部分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教育的本质是(  )
A.上层建筑                        B.一半生产力一半上层建筑
C.生产力                        D.培养人的活动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思想最早出自(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说文解字》
3.儿童的发展存在关键期,这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不均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4.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  )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师素质现代化                        D.教育管理现代化
5.二十一世纪教育四大支柱的核心是(  )
A.学会认知                        B.学会做事                C.学会共同生活        D.学会生存
6.“举一反三”属于下列哪种学习迁移(  )
A.顺向正迁移                B.顺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逆向负迁移
7.下列不属于教师的特殊能力的是(  )
A.教师的认识能力                        B.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
C.教学组织能力                                D.教学反思能力
8.提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这一主张的是(  )
A.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B.范例教学理论
C.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D.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9.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中最主要的内容是(  )
A.创造意识的培养                                        B.创造人格的培养
C.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D.创造方法的培养
10.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  )
A.学校管理改革                                                B.课程改革
C.教育评价改革                                                D.教学改革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主体和核心是__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____________________。
2.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养学生的_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人都是具有___多元智能__________结构的个体,教学的任务不在于使一个人有多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
4.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要使学生动机_____________水平适当,这样才会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5.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_课堂教学。
6._元认知_____________的实质就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_____自我调节_________,研究表明它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7.培养学生的行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形成学生道德品质的关键。
8.__终身学习_思想打破了人们习惯的思维定势,使从学校毕业不再是教育的终结,而是新教育的开始。

第二部分 学科基础知识(30分)

语言知识及应用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3分)
哺育(     )                  杜甫(     )           破绽(     )  
拈轻怕重(      )             刚愎自用(      )      瞠目结舌(     )
2、        按要求写词语。(3分)
前两字重叠的成语:                                    
表示激动心情的成语;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3、人们常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赞美黄河的雄伟气势。请你写出跟下列事物有关的古诗句。(7分)
大海: 长风破浪会有时                 , 直挂云帆济沧海。      
庐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西湖: 欲把西湖比西子     , 浓妆淡抹总相宜         。
4、改写句子。(1分)
那挑山工想了想说:“我们哪有近道,还不是和你们走的一条道?”(改为间接转述)
                                                                  
5、把句子补充完整,注意前后连贯。(6分)
(1)生活是一杯酒,散发着迷人的醉香。                      ,演奏着不同的哆来咪……生活是               ,                            。
(2)课外阅读是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的生活。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争先恐后
于  坚
⑴中国是一个争先恐后的国家。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门一打开,拥挤在门口的人群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喷出来,争先恐后,蜂拥而动。我说的不是公共汽车门口,而是公园门口,展销会门口,飞机的登机口,电影院门口……大家在斑马线前面等绿灯,没人愿意站在后面,都下意识地要往前挤,结果绿灯还没亮,人群就漫到了马路上。印象最深的是下火车,哪怕前面就是终点站,人们也要提前一两站就结束了热火朝天的扑克游戏,纷纷起身,收拾行李到过道上挤着,好像晚一步,火车就要飞掉。
⑵并不是中国人不喜欢秩序,也不是这个国家物质贫乏,空间狭窄。“争先恐后”不过是世界的一种此起彼伏的暂时状态、一个形容词。但在六十年代的词汇中,  “先”与“后”却是一种价值判断,“先”,与先进、进步之类有关,“后”却是落后、倒退,  “落后就要挨打”。无数运动之后,在这个国家无人不患“恐后”症。由于普遍地“恐后”,争先成为风气,“先”是如此事关生存,到了必须“争”的地步。精神上的“恐后”,最终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也就争先恐后了。
⑶“争先恐后”不再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暂时状态,而是常态,所以,没有任何必要“恐后”的地方,人们也本能地要争先。
⑷争先已到这种地步,连小学生考试,95分以下都是后了。所有人都争先,意味着人们对生活的常态和基础的漠视。生活的质量并不表现在世界的先进部分,而在于世界的普遍状况。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惟一价值标准,所有人都要争先恐后,只好革命。
⑸争分夺秒、力争上游,作为一种可能性,当然是应该鼓励的,但它不是标准。如果也用河流比方,没有下游和中游,上游不是死水一潭么?没有恒定的时间和缓慢的时针的对比,争分夺秒不正是慢么。上游、中游、下游,河流的不同形态,也是世界的不同状况,它们并不存在价值上的优劣。
⑹马拉松赛跑永远只有一个人先进,世界注定是普遍落后的,是落后者的乐园。
⑺先进的意思在此时代,只意味着价值是否能立即兑现。不能立即兑现就是落后。我常听人说,不甘落后,眼科医生加入了股票大军,种白菜的姑娘去医院当了护士。
⑻我认识一位缓慢的大师,他的一座雕塑花了20年,他是落后的。他开始的时候,受的是先锋贾科梅蒂的影响,但这影响持续了20年之久,没有当即面市,他完成的时候,已经落后了。年轻一代今天决不会从伦勃朗开始,必然永远落后。他们很聪明,从威尼斯双年展开始。
⑼一天等于20年,固然是一种时间观。但20年如一日,同样是一种时间观。一天功夫的东西就是一天功夫的东西,20年功夫的东西就是20年功夫的东西,永远不可取代。缓慢的并不是落后的,快也不意味着价值上的优越。这都是常识,但在这个世纪,明白这些,却是大智大慧。
⑽在古代社会,各文明之间并不争先恐后,因为文明不存在价值上的先进与落后。但在20世纪,“落后就要挨打”,竟成为风行全球的真理之一。并且已然是,只要落后,就可以打。落后的标准由什么界定?武器的先进。那些文化并不崇尚武力的文明必然总是落后,落后的印度文明,落后的埃及文明,落后的印第安文明,落后的中华文明。这个世界已经昏头了。日本居然在中国文明面前以“先进”民族自居,靠的就是武器。此种逻辑已经成了中国人刻骨铭心的经验之一,人们似乎已经忘记此逻辑乃是强盗们创造的。
⑾以“争先恐后”的价值观来看历史,不仅会得出缓慢的中国时间劣于格林威治时间的结论,甚至把“落后”用于汉语。
⑿“争先恐后”,是由于人们丧失了对世界的永恒之基础的安全感。丧失了存在感。   
⒀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最落后的不就是我们相依为命的大地本身么?一成不变的,缓慢的,没有时间的,大地的这些特性是否已经成为这个“先进”世纪“维新”的障碍?
⒁长江洪水的泛滥,从根本的方面来说,我以为乃是“先进”的人类不满于大地的落后,所导致。
1.通读全文,以下选项中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1分)
A.和谐是世界永恒的基础                         B.文明的价值在于落后而不在于先进
C.我们不应仅把争先作为生活的标准 D.我们应该按生命的本来形态生活
2.造成人们争先恐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3.⑷中“争先已到这种地步,连小学生考试,95分以下都是后了。”这句话你是如何看待的?简要谈谈你的评价观。(3分)







4.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第三部分  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狼和鹿

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但鹿群的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它们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那时森林里大约有四千只鹿,它们要时刻提防狼的暗算。
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他们组成了狩猎队,到森林中捕杀狼。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只跟着一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5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六千多只。
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上述教材《狼和鹿》(安排在国标本苏教版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按新授课设计,完成下列各项:
1.指出本篇教材《狼和鹿》的教学重点、难点,简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过程,并说明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思想。(20分)

































2.同一主题的《鹿和狼的故事》(安排在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六单元,为略读课文)(课文见最后附页),请设计该课突破重难点的教学过程。(15分)















3.请结合新课程的理念,以这两篇教材的安排为例,说说你的教材观。(15分)



















第四部分 解题或命题(40分)

1.根据试卷提供的《狼和鹿》,为三年级学生出一条检测阅读效果的主观题。做好参考答案并附评分说明。(20分)










2.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实际,以“维护生态平衡”、“感恩”或“与好书为友”为主题,出一条考查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试题,要求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做好参考答案并附评分说明。(20分)
14#
发表于 2008-10-8 18:00:48 | 只看该作者
2007年东台市申报中级技术资格人员业务能力考核
小学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本卷总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本卷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共30分;第二部分学科基础知识共50分;第三部分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共40分;第四部分命题与解题共30分。
题号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总分        合分人
得分                                               

第一部分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30分)
得分        评卷人        复核人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相应的题号下面)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我国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中庸》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3.对学生能够产生巨大教育作用的集体舆论是指
A.教师提倡的言论和意见                        B.集体中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
C.集体中先进分子的言论和意见                D.集体中全体成员的言论和意见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名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实践锻炼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5.教师备课应做好的三方面工作是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
A.编写教案                        B.设计教法                        C.设计板书                        D.做好备课计划
6.经常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自己检查,体现了课外教育中下列哪种特点
A.独立性                                B.多样性                                C.实践性                                D.自愿性
7.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               
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D.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8.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必有教育现象,这体现了
A.教育的历史性                B.教育的永恒性                C.教育的阶级性                D.教育的继承性
9.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这体现了教育的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育人功能
10.体现我国教学的根本方向和特点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科学性与教育性结合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1.下列哪个选项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尝梅止渴                        B.谈梅生津                        C.乐极生悲                        D.望梅止渴
12.学生听课时,突然教室外一声巨响,引起学生对巨响的反应,这是一种
A.不随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没有注意
13.人们借助飞鸟和鱼的原则发明飞机、轮船的创造活动,主要是由下列哪个选项引起的
A.正负迁移                        B.定势思维                        C.联想与启示                        D.判断与推理
14.人们在看书时,用红颜色笔画出重点,是利用知觉的哪一项特征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经常性
15.范进听说自己中举了高兴得发疯,这属于下列哪种情绪、状态
A.热情                                B.应激                                C.激情                                D.心境
16.人们观望天空时,好象月光在云层中穿行,这是下列哪种运动知觉现象
A.真动                                B.诱动                                C.似动                                D.自动
17.教师在直观教学时,运用“变式”方法的主要目的是
A.激发兴趣                        B.引起注意                        C.丰富想象                        D.分化概念
18.人们在阅读小说时,头脑中构成的形象主要是
A.记忆表象                        B.无意想象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19.“由学生想到教师”是下列哪种联想
A.相似联想                        B.对比联想                        C.接近联想                        D.因果联想
20.记忆的过程包括
A.识记、保持和遗忘                                B.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C.识记、再认、回忆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二、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在相应题号下面打√或×)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终身教育主要是指成人教育。
2.创造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成份,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则是人的智力的最高表现形式。
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叶圣陶先生恪守的信条。
4.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习间接经验实现的。
5.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
6.“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说明教师劳动具有主体性。
7.因材施教不仅是一条教学原则,也是一条德育原则。
8.“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反映人的个性具有社会性。
9.教育区别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
10.人的气质类型在社会与道德评价上有好坏之分。
第二部分  学科基础知识(50分)
得分        评卷人        复核人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20分,每小题2分)
1.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是(  )
A.称心(chèng)         酝酿(rǎng)         着陆(zhuó)         懊悔(ào)
B.驿站(yì)         炫耀(xuàn)         提防(tí )         修葺(qì)
C.教诲(huī)         较量(liàng) 寒颤(chàn)         魁梧(wǔ)
D.贮藏(zhù )         归省(xǐng ) 鄙夷(bǐ)         庇护(bì)
2.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匀称(chèn)    池沼 (zăo)      沉淀 (diàn)     惟妙惟肖 (xiào)
B.贮藏 (zhù )     游弋 (yì)       细胞 (bāo)      杳无音信 (yăo)
C.追溯 (shùo)     供给 (gĕi)      羁留 (jī)       臭名昭著  (zhāo)
D.潮汐 (xī)       麻痹 (pǐ)       杀戮 (lǔ)       荒谬绝伦  (miū)
3.没有错别字的是(  )
A.潜滋暗长         旁溢斜出         不毛之地         安然无恙
B.麻木不仁         见异思迁         不屑置辩         高官厚禄
C.嗟来之食         拍案而起         横眉怒对         莫不关心
D.踉踉跄跄         亲差大臣         沸沸扬扬         人生鼎沸
4.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都正确的是(  )
①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
②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A.①表示估计的数量         ②远得不见踪影
B.①境况、状况、情景         ②远得不见踪影
C.①表示估计的数量         ②昏暗
D.①境况、状况、情景         ②昏暗
5.作家、作品、朝代或者国籍搭配不正确的是(   )
A.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法国
B.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宋朝
C.白居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朝
D.茅盾——《白杨礼赞》——现代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果希巴女皇住在气窗对面的公寓里,德拉总会有一天把头发悬在窗外晾干,只是为了使那位皇后的珠宝和首饰相形见拙。
B.谁不知道,当年日本军国主义者丧心病狂地屠杀无辜,使两千万中国人惨遭伤亡。
C.我认为,《枫桥夜泊》这首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在于诗人以别具匠心的杰出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
D.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中国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八十年。
7.下面语段中空白处应填入的恰当的句子是(   )
________。书能教你为人宽厚,心地善良,使你生出纯真、热情的气质。书能教你谦虚谨慎,持重内向,使你生出成熟、稳健的气质。书能教你自强不息,不畏艰难,使你生出刚毅、坚强的气质。书能使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使你生出深沉、进取的气质。
A.读书是一种“美容”,可以使人由粗俗、鄙陋变得文雅、睿智。
B.书能影响人的心灵,而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
C.读书能美化人的心灵,弥补外貌的不足,培养人的内秀。
D.书能改变人的气质,优雅的气质会使人“因为可爱而美丽”。
8.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
A.“那不同。”他说:“离敌人越近,越觉得打得过瘾,越觉得打得解恨。”
B.戴震幼时读《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C.他这种为了保全民族气节、拒绝高官厚禄、慷慨牺牲的英雄气概、实在是可歌可泣的。
D.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明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9.下面句子朗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朗读第一句语调要上扬,第二句语调要下降,读出言尽而无穷的意味)
B.悠悠乎与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这句话要用舒缓的语气来读,读出作者登上山顶心胸开阔后的无尽的感慨)
C.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根据这句话的意思来看,应该在“以为”和“凡是”这两个词语的后面作短暂停顿)
D.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根据作者强调的对象及思想感情上来看,应将“鸟”、“鳞”、“喜气”几个词语重读。)
10.下面这首诗选自《三国演义》,它所称赞的人物是(   )
藐视吴臣若小儿,单刀赴会敢平欺。当年一段英雄气,尤胜相如在渑池。
A.诸葛亮          B.黄忠           C.关羽           D.张飞
二、填空题:根据内容或提示,在横线上填上正确的字、词、句。(26分,第1、2、3题每空1分,第3题每空2分)
1.在横线上填写汉字:在漫长的历史实践过程中,从大禹的因  利导、敬业治水,到勾践的卧  尝胆、励精图治;从岳飞、于谦的精忠报国、清白一生,到方孝儒、张苍水的刚正不阿、以身殉国;从沈括的   学多识、精研深究,到竺可桢的科学救国、求是一生……这些都奠定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  。
2.从后面的括号内选择合适的词填空: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产生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____;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____;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____。( 盛怒   哀愁    娇羞)
3.从后面的括号内选择合适的词填空:我由衷地感谢造物主设计了冬。没有冬的     ,或许我们永远感受不到春的温柔妩媚;没有冬的     ,或许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夏的多姿多彩;没有冬的       ,或许我们永远摆脱不了秋的虚无怅然。(真实  肃杀  单调)
4.(1)诗人总是把自己真诚的愿望寄寓在诗词中。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                。”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苏轼的“          ,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良好愿望。
(2)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扬柳,            ”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诗句“           ,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抒发了边塞生活的寂寞孤独之感。
(3)人有德,花也有德。古诗文中赞颂花的品质的句子有:           ,
             (写出连续的两句)。
(4)乡村景色常常被古人写入诗句。请写出描写乡村景色的诗(词)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写出连续的两句)。
三、修改病句。(4分,每小题2分)
1.将来,随着沪杭磁悬浮线路的建成,使“上海有个西湖,杭州有个外滩”的梦想会变为现实。   

2.如何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几个学校的领导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第三部分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40分)
得分        评卷人        复核人
               

《山中访友》是一篇适合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的优美散文。请你把它视作六年级的阅读教材,认真钻研,然后完成一篇教材分析和一则教学设计。
山 中 访 友
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惟有你依然如旧。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理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唱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好风景。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该回家了。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山里的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
(生字有:邀、俯、瀑、峭、躯、津、蕴、侠)
一、教材分析。(从教材的内容、表达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等方面写,字数300字左右。20分)































二、教学设计。(内容包括主要教学步骤、着重要抓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字数600字左右。20分)




































第四部分  命题与解题(30分)
得分        评卷人        复核人
               
一、命题设计。(15分)
    仔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的设计。
可贵的沉默
铃声响了,开始上课。
我问同学们:“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吗?”
“知道!”“知道!”孩子们回答。
“生日,爸爸妈妈向你们祝贺吗?”
“当然祝贺了!”“祝贺的!”
“‘知道的’‘祝贺的’请举手!”
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
“把手举高,老师要点数了!”我提高了声音。“啊,这么多啊!”
我的情绪迅速地传给他们,他们随着我一起点起数来“15、16、17……”越点越多,越点越兴奋,声音越来越响,前排的孩子都回过头往后看,几个男孩子索性站了起来,我也不阻止他们。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欢乐地交谈,谈的内容当然是生日聚会、生日礼物、父母祝福……
孩子们感受到爱了,但这还不够。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我接着问:
“你们中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请举手!”
霎时,教室里安静下来。我把问题重复了一遍,教室里依然很安静。过了一会儿,几位女同学慢慢地举起了手。
“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教室里更安静了。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
他们感到了我的期待。刚才目光追逐我的,此刻全躲开了。他们低着头,望着窗外,沉默不语。在这一片沉默下面似乎在涌动着什么?萌生着什么?忍受着什么?不安?歉疚?忏悔?我不知道……然而,我意识到了孩子们心底最珍贵的东西。
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像犯了错误的神色之中。我的语气缓和下来,轻轻地问:“ 怎么才能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呢?” 像获得赦免一样, 那一双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先是怯怯的一两声,继而就是七嘴八舌了:“问爸爸。”“不,问外婆。”“自己查身份证。”……教室里又热闹起来了,但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结束这堂课时,我给孩子们提了个建议:为了给父母一份特别的惊喜,你最好用一种不被父母察觉的方式了解他们的生日,而祝贺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记住一点,只要你表达了自己的爱,再稚拙的礼物他们也会觉得珍贵无比的。
不久,学校召开家长会,那些爸爸妈妈不约而同地说道:“我那小家伙真懂事了呢!”“他祝我生日快乐!”“他送了我礼物!”“他给我写信叫我不要烦恼!”“他会体贴人了!”
啊,我真快活!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在沉默中,这些小家伙终于懂得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了。
1、以短文为材料,以5年级学生为对象,设计5至6条阅读能力测试题,内容既要包括字、词,又要包括短句、篇;既要有短文内容理解方面的,又要有语言运用方面的,并力求创新。(8分)












2、根据上面这则阅读材料,仍以5年级学生为对象,设计一则话题习作,包括话题、习作要求等。(7分)




二、解题练习。(15分)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15分)
                         说 说 感 恩         李 俭
①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建设和谐社会。而感恩则是和谐的润滑剂,是矛盾的融化剂。
②在研究未成年人教育中,许多学校发现相当一些孩子拿到“我为……而感动”这样的作文题目觉得无从下手。为什么?中国伦理学会认为,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城里的孩子从没有被感动过的道德实践。父母、学校、社会对他无论多好,他都不会感动,更不会感恩、感谢,因为他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孩子们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追求,因为一切他都满足了。
③有份调查报告中写道:“在许多单位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领导给大家办好事不领情,办实事不配合,办难事不体谅,办成事不赞‘成’。”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流传于中国社会多年的怪异现象。
④上述这些材料很是发人深思。思考中,一个“感恩”的词汇涌进我的脑海中。想想看,如果充满感恩的氛围,企业 “快乐指数”还会低迷吗?如果心怀感恩的认知,孩子还能写作文无从下手吗?如果有着感恩的情感,还能“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吗?
⑤看来,学会“感恩”,是人的一种道德修炼;引导人们学会感恩,则是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⑥事物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人世间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独立的事物。以我们本身来说,人的                   乃至于生命,都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神农架所发现的“野人”也不例外。因此,人之为人在于有感情、有思维,要“感恩一切!”感恩是一种修养,感恩是一种感情,感恩是一种良知,感恩是一种觉悟,感恩是一种境界……
⑦比如,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要做到:感恩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生命;感恩于师长,是师长给了我许多知识;感恩于领导,是领导给了我施展才能的舞台;感恩于朋友,是朋友给了我诸多帮助;感恩于生活,是生活给了我多彩的人生;感恩于自然,是自然给了我生命的源泉…… 而从更高层面说,感恩于党、感恩于政府、感恩于社会主义,会使我们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
⑧我们中华民族是崇尚感恩的民族。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中,有着丰厚的“感恩”理念。“和为贵”、“人心向善,天人合一”、“积德行善”、“仁者爱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时地利人和”、“自由、平等、博爱”、“理解万岁”等等经典语言,“将心比心”、“投桃报李”一类流传故事,都充满着“感恩”的思想。至于从孔老夫子那儿传下来的仁、义、礼、智、信,更与“感恩”分不开。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晚”中的“千手观音”表演,之所以受到各民族、各群体、各人员乃至海外侨胞的一致好评,除聋哑人主演、艺术创新和配合十分协调的因素之外,极其重要的是充满着“仁爱”,用主持人的话说,就是:爱是我们的共同语言。                         (选自2006年第10期《人民论坛》,有改动)
1.第⑥中划横线处原有“生活”、“生计”、“生路”、“生存”4个词,请将这些词重新排序后填入下面的横线上。(2分)
以我们本身来说,人的                   乃至于生命,都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请你为第⑧中“我们中华民族是崇尚感恩的民族”这个观点再找一个论据,并加以简要解释。(3分)
                                                                              
3.从全文看,作者呼吁人们要学会感恩,其理由是什么?(4分)

                                                                              
4.结合文章,阅读下列三则链接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感恩”的认识。(不少于100字)(6分)
材料一: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全身瘫痪的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的演讲词)
材料二: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谦虚之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知道要躬身弯腰,便是属于前者;感受上苍懂得要抬头仰视,便是属于后者。因此,哪怕是比自己再弱小的人给予自己的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帮助,这样的人也是不敢轻视、不能忘记的。                    (2004年第13期《读者》杂志)
材料三:那声在雪地深处响起的微弱而真切的轻声呼唤,那双在我快要绝望地放弃时伸来的援助之手,那盏在我只想躺在地上,不愿起来行走时的耀眼的明灯。…… 这样简单而真实的关爱,这样微弱而深刻的光芒,曾像这首先来到春天的鲜花一样,激励着我再一次奋然前进。                                               (谢云《春天的第一朵鲜花》)







小学语文试题答案

第二部分  学科基础知识(50分)
一、选择题:1:d、2:b、3:b、4:a、5:c、6:c、7:b、8:d、9:c、10:c
二、填空题:
1.势、薪、博、蕴。
2.  哀愁 、   娇羞、盛怒
3. 肃杀 、 单调、真实
4.(1)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但愿人长久。
(2)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
(3)①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③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箔。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③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⑧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三、修改病句。(4分,每小题2分)
1、缺少主语,删掉“随着”或“使”。              
2、产生歧义;“几个与学校的Ⅲ前后位置调换。或:把“几个"改为“几所”。
第三部分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40分)

一、教材分析。
(略)
二、教学设计。
(略)
第四部分  命题与解题(30分)
一、命题设计。(15分)
   (略)
二、解题练习。(15分)
1.生存、生计、生路、生活
评分标准:2分,错一个得1分,错两个以上不得分。
2、.答题示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解释:“滴水”与“涌泉”构成极大反差,反差中体现了 “感恩”的思想。
    评分标准:3分,举例和解释各一半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3.答题要点:学会感恩可以促进和谐,解决矛盾;人与外界密不可分,学会“感恩”,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爱周围的一切。  
评分标准:4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
4.评分标准: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要求联系材料,结合自身经历。字数不足,酌
15#
发表于 2008-12-10 16:53:12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盐城教师联盟 ( 苏ICP备08008878号 )

GMT+8, 2025-4-26 05:22 , Processed in 1.22871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