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教师联盟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盐城教师导航————最适合教师的网址导航课件学习选择盐城教师联盟旗下网站点此即送600盟币
查看: 93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考试相关资料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21 13:4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 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4、倡导建构的学习
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
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
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
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
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
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
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
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
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
1、信息素养
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
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
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
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
2、信息素养
3、创新与开放思维
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
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
第二部分 课程结构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
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
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
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
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
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二、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1、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选修课程少
2、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
3、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四、对原有的课程结构的调整:
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
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
3、构建完善优化课程内容。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整体、实践、开放、生成、自主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空间
2、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生活并学以致用
3、推进自我、自然、社会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三者的和谐发展。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与经验
2、形成自我、社会、自然的整体认识,发展责任感
3、获得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态度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的个性品质。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遵循的原则: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
2、体现学校的特色
3、反映这所学校在社区的特色
4、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遵循的原则:1、处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
2、处理学校统筹规划与过程展开后生成性目标的关系
3、课内与课 外时间的集合使用
4、整合校内外课程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三大指定领域
6、把信息技术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整合起来。
六、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理念:
1、整体观
2、多元化
3、过程性。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比较研究一、国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
1、课题研究的研究性
2、实际应用的设计性
3、社会参观的体验性
4、社会参与的实践性
5、自我建构性的反思性。
§7研究性学习价值与反思
一、研究性价值的定位:
1、保持探究的兴趣
2、丰富学习的体验
3、养成合作共享的个性品质
4、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6、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研究性学习现实价值取向的反思:1、防止成人化
2、功能的过分窄化
3、防止学科化。
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积极体验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分享与合作
4、培养科学的态度与科学道德
5、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6、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1、开放性
2、问题性
3、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
4、层次的差异性。
五、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
1、开展科普讲座
2、帮助选题
3、确定课题与计划
4、开展课题研究
5、处理结果,撰写报告
6、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原则:
1、主体多元化
2、内容方法丰富性、灵活性
3、手段方法多样化。
七、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施:
1、贯穿整个过程
2、关注学生学习结果
3、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4、方案的多样化。
§9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一、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1、服务社区
2、走进社会
3、珍惜环境
4、善待自己
5、关爱他人。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1、亲历性
2、自主性
3、协同性
4、整合性。
三、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评价建议:
1、有所侧重
2、贯穿过程
3、学生参与
4、激励功能
1、自评他评
2、定性定量
3、日常观察与成果展示
4、教师家长有关人员结合。
第三部分 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
§10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框架分析
一、课程标准的界定:
1、是对学生进行一阶段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
2、是规定的某一学段的基本要求
3、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可达到的
4、是教材的开发者
5、涉及到三维目标。
二、框架的具体内容:
1、前言
2、课程目标
3、内容标准
4、实施建议
5、术语解释。
三、课程技术的陈述技术:
1、必须是分层次陈述的
2、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方式(结果性、体验性)
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 件、表现程度)4、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5、行为动词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
6、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7、具体的表现程度。
§12教科书的内容与形式
一、教科书的内容特征:
1、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3、引发学生的思考
4、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5、有利于师生互动
6、体验规范性课题原则
7、鼓励学生想象与思考
8、教科书编写留有较大余地。
第四部分 教学理念与策略
§14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1、关注学生的发展
2、关注教学效率
3、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4、教师具备反思的能力
5、一套策略。
二、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是学生
2、行为动词是可理解的可测量的
3、行为条件是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4、表现程度是学生学习之后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16论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国外学习方式的研究:
1、研究性学习
2、hang-on
3、在计算机下的学习
4、小课题与长作业。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原因:
1、基于什么是教育的思考
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
3、对课堂上的收获的理解。
三、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明确教师的职责
2、开发教育资源
3、确立新的教学观。
§18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
一、本次教学改革在下面几方面的突破:
1、整合教学与课程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5、转变学习方式。
第五部分 课程与教材评价
§19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及最新进展
一、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
1、目标取向的评价
2、过程取向的评价
3、主体取向的评价
二、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
1、质性评定—量化评定
2、侧重甑别—侧重发展
3、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反应方式4、强调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
5、重视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得出结论的过程。
§20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本质与实施建议
一、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1、评价主体互动化
2、评价内容多元化
3、评价过程动态化。
二、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功能:
1、反馈调节
2、展示激励
3、记录成长
4、反思总结
5、积极导向。
三、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特点:
1、科学性
2、可行性
3、灵活性
4、有创意。
四、实施保障:
1、教师管理者的共识
2、全社会的认同
3、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第五部分 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
§25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
1、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提升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提高
3、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学校课程管理的原则: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2、坚持责权统一
3、开发校内外课程
4、正确处理三类课程的关系。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
1、开发的目的(学生发展、家长参与、教师发展、学校特色)
2、开发的主体(教师)
3、开发的方式(选用、改编、新编)
4、范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8-7-21 16:07:1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重复了
以前有发过
3#
发表于 2008-7-21 16:22:45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盐城教师联盟 ( 苏ICP备08008878号 )

GMT+8, 2025-4-27 02:32 , Processed in 1.20832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