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教师联盟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盐城教师导航————最适合教师的网址导航课件学习选择盐城教师联盟旗下网站点此即送600盟币
查看: 86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21 13:46: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反思
前几天,看了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一档节目,记忆犹新,至今历历在目。记得有位评委“问其中一位表现出色的选手:“你这么聪明,却只有读到初二。为什么没有继续你的学业。”他的回答令我震撼:“初中时,有一位历史老师在上课时,我在下面记历史笔记,可老师误以为我在写语文作业,就把我的本子撕了。当时我哭了,哭时不小心带动了文具盒,笔盒掉了下去,老师却说我是在向他示威,把我赶出了教室……于是我再也不想读书了。”一席话,不由得让我反思自己。很惭愧,从教快20年了,这样的事似曾经历过。从小接受着“严是爱,松是害”的熏陶,。总以为“师道尊严”不可侵犯,总以为“严格”是良师的标准,殊不知有时候的过激行为会给学生造成一辈子的伤害。
记得苏霍母林斯基曾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象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一生最重要的是爱!教师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想一想,自己的举手投足、言谈举止处处影响着学生,接受着学生的监督。有时候,因为自己的“超高压”情绪,学生情绪处于“超低压”状态,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曾经有人说过,一个理想的老师会“三省其身”。一省“有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二省“有没有迫求课堂的诗意”,三省“有没有享受教育的幸福”。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理想的老师,但常反思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得失和成败,在反思中思考教育的真谛,纯洁自己的心灵。
每天,我们走进教室的面孔都是严肃的。当我们苦口婆心地劝学生要好好读书后,发现学生仍然不好好读书,于是就认为这种学生再也不可教。为什么我们就不区分一下,究竟是劝说这种方式无效呢,还是学生本意就不接受你的劝说。其实,教师真正吸引学生的,是教师自己讲不出来的方法,而且很可能是吸引学生无关的东西,比如教师上课的魅力,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教师自身的幽默。真正吸引学生的教师,总在不经意间达到目的。往往刻意去做的教师,反而让学生觉察出了教师的无能。所以,教师吸引学生的最好方法,就是首先让自己吸引学生,然后让自己的课堂吸引学生。
从此,我会努力学会自我调节,自我缓释,自我反思,促进自我成长。

教学反思一则

这是一节教研课,内容是二年级进位乘法,在备课的时候我已经很清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笔算,教学难点是估算,估算难就难在它没有一定的方法。对于不同的题目,在估算的时候它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对不同的人他也会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比如对于36×2,对于口算基础好的学生,他马上就知道是70多,他把36当成35来估算,对于口算基础一般的同学,他可以把36看成30,大概就是60多,如果看成40,就是不到80。第二个难点是学生缺乏估算的意识和习惯。因为他们觉得没有这个需要,也体会不到估算对计算的帮助。特别是对于例题36×2,学生很快就能口算出得数,他怎么可能再去估算呢,为了能让他们先去估计所以在教学时,我先没有出示36这个数字,只告诉他们这里是三十多枝一盒,问两盒有多少枝。这样没有具体的数字存在,学生只有凭估计去解决问题。
学生第一反应是60多,我追问还可能是多少?既而学生回答是七十多,怎么想的?“如果个位上超过5,就是七十多”。我不禁在心里为这位同学的发言叫好。“他说的有道理吗?”“有”“可能是80多吗?“不可能”“为什么?”“三十多最多三十九,两个9加起来不可能满20,所以不会是80。”通过刚才的估计,学生很自然的理解到两和三十几是在60到80之间。

另外在上课时有一个地方我觉得处理的不够灵活,改错中24×4=816,我问学生“你怎么看出来错了呢?学生不知道改怎么组织语言,其实在这里我如果能引导一下,你们看,24×4你估计一下结果是多少呢?学生通过估计肯定能知道结果是90多或者是不到100等等。和816相差很多,很容易发现题目错了。而且还能把估算和计算有机的结合,让学生体会到估算对计算是有帮助的。在此之后学生在练习中我又发现23×4学生算成了30多,此时我想再也不能放过这个机会了。于是问大家,这里23×4先估一估是多少呢?学生估了一下是80多,那这位同学算30多,对吗?学生很明显的发现这道题算错了。而且让他们体会到估算对计算的确是有帮助的,而不是脱节的。逐渐培养他们的估算意识。
一则著名特级教师的教学反思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当年在执教《记一辆纺车》时有这样一个导入情景:
师:今天学习第十一课《记一辆纺车》。昨天请同学们预习了,说说看,你们喜欢这篇文章吗?
生:(异口同声)我们不———喜———欢。
(随堂听课的二十几位同志惊讶,教师感到意外,稍停,笑着说———)
师:不喜欢?那就请你们说说不喜欢的原因吧!谁先说?
(以下略)
针对这一教学中出现的“意外事件”,于漪老师在教后记中进行了反思:“备课时考虑欠周密,原以为学生喜欢散文,想由此激发兴趣,引入课文,未考虑到叙事散文与抒情散文的差异。课堂上发生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当即因势利导,先听取学生的意见,然后强调该篇叙事散文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实际应作充分的了解和估计,不可再犯闭塞眼睛捉麻雀的毛病;要继续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力争做到运筹帷幄,成竹在胸。
剖析一下于漪老师的教后记,不难发现,在她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事件”的分析中,主要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备课的反思(考虑欠周密,未考虑到叙事散文与抒情散文的差异、闭塞眼睛捉麻雀),二是对自己课堂应变情况的反思(因势利导,听取学生意见,强调文体特点,培养兴趣),三是对经验的反思(继续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以上三者既有教训,又有经验;既有对过去事件的回想和诊断,也有对今后应采取的教学策略的安排,可谓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如果说教师在课堂上的机智使她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那么在课后的顿悟与反省则更加可贵,因为这种反思是指向未来的,它使今后的教学更加完善和充满开放性。这样的教后记不是偶尔为之、一曝十寒的个人小结,而是编织在教师日常教学行为中的丝丝金线,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处于一个具体的、动态的可以调控的系统中,可以说,教师总是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而避免盲目和多走弯路。
什么是教学反思?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这其中,“自我觉察水平”至关重要。有的教师从教多年,但教学效果一直没有处在最佳水平,这与“自我觉察水平”的低下有直接的关系。作为教师,专业知识与讲课技巧固然重要,但教育思想和驾驭教学的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对日常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意识,教师很难从一个客观的、建设性的角度审视自身。只有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冷静地、条分缕析地、客观地进行评判。它不是笼统地进行述职,而是具体地对于某一课文、某一教学环节甚至某一个讨论回合展开“回头式”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积淀下来,成为进一步教学的背景;新的思想在抽穗,在拔节,在生长。这其中,有对他人思想的评判,有对自己思想的衡量,有对学生对象的更深层次的教学关怀。而教后记作为教学反思的书面表现形式,比起教师内隐的没有形之于书面的教学反思更加明晰和条理。
教后记应是放置教师思想的家园,它应该更深地存在于教师的思想深处,它应当是教师真正进行教学反思的一种外化形式。在这时,教师变成了一个思想者,一个拾穗者,一个头脑清晰,善于解决问题的人。
累累的粮食,源于自然的拾穗;成功的反思,源于真正的教后记。
教学反思一则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发挥学生思维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如何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等,这许许多多的问题都是目前数学新课程改革中需要探究的话题。那么,究竟要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曾经遇到这么一个教学案例。
案例:在有950个座位的剧场举办音乐会,平均每张票价是60元,已经售出700张票。请提出问题并把所提的问题解决。
1:可收款多少元?700×60=4200()
2950个座位可以卖多少元?950×60=57000()
3:进来850人,可以卖多元?850×60=51000()
4:如果今天少来50人,可以收多少元?
60×50=3000()
57000
3000=54000()
5:如果演员占了10个座位,那么能收多少元?
(95010)×60=56400()
6950个座位,有10排,每排有多少个座位?

950
÷10=95()
7:如果又添上20个座位,又可多收多少元?

60
×20=1200()
8:如果剩下的票按每张50元计算,全部售出共可得多少元?

950
700=250()250×50=12500()
700
×60=42000()

12500
42000=54500()
……
通过上题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拥有的创造力和想像力是我们不可小看的。但在数学的教学中,那种禁锢学生思维的现象仍然存在。例如:解题时先给学生提示,后让学生解答;教师设计一个一个的提问,牵着学生鼻子走;解题只求标准答案,不求多种方法;教师的答案为标准答案,不听学生的见解等。
反思一: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探究。课堂教学中,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把问题直接抛给学生,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有时教师的提示和诱导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创造的发挥。
反思二:组织讨论,让学生的思维碰撞,。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讨论的问题,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与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反思三:提供随时发言的机会。老师应允许学生在课堂或课外,想到问题就能说。因为有时学生的灵感就在一时之间,让他等待教师的允许,可能就忘了。
反思四:提供开放性的习题。开放性的习题是发挥学生想像和创造的较好方式。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的习题,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太小。
反思五:从生活中搜寻数学。学生的生活是丰富的,想像力是无限的,诱导学生把生活中的事引入数学,把数学问题带入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反思六:提供实践性的课题,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实践的经验和发现新的问题,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上面学生的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不是学生不会创造,不是学生不会思维,而是教师要如何提供学生思维的情景,为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搭建学生创造的平台,真正让学生的思维放飞。



一则音乐教学病例的诊断与分析
一则音乐教学病例的诊断与分析
教材分析:
《五人新疆舞》是一个大班舞蹈教材,结合国庆主题开展教学。该教材旋律优美,富有新疆民族特色,共有8个乐句。舞蹈中包括有垫步、进退步、手腕花等一些基本舞步和动作。整个活动计划分三教时完成,第一教时感受新疆舞的特色,熟悉乐曲旋律并学习基本动作,其中进退步的学习是教学的重点;第二教时给动作配上音乐,并尝试按乐句变换动作;第三教时学习五人合作的集体舞表演。
幼儿情况分析:
1、本班幼儿智力发展一般,整体呈橄榄形分布。由于刚开学不久,对插班近来进来的三分之二孩子的综合音乐能力不十分了解。
2、整个教学计划中(包括中小班)关于舞蹈的内容制定得比较少,因此幼儿相关的经验积累也比较少,对于一些技能的学习可能会稍差一些,这使得进退步的学习更成为教学的难点。
教学实录:
实录进退步教学情况:老师示范讲解
进退步的动作要领,让幼儿观看并简单讨论“你看到老师的脚是怎么动的?”、“左脚怎样动?”、“右脚怎样动?”,然后请幼儿练习,但大部分幼儿都不能准确地做进退步的动作,老师再次示范讲解,并在练习时用语言提示“前—后—,前—后—”,但效果不明显,老师的个别辅导显得力不从心,时间一长,一些男孩子开始不专心,场面有些混乱。学会进退步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
诊断与分析:
问题的症结是,虽然老师示范、讲解及提问都比较有针对性,对幼儿了解这一基本舞步有一定的帮助,但当幼儿尚不能在单一的示范动作的提示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正确的调节和监控时,老师反复地强调演示动作要领,幼儿反复的练习显然也没有能达到老师所预期的教学目标。这时的老师没有辅之以适宜的其他线索帮助幼儿,如更明确的语言线索、图谱线索等,一味的练习最终使幼儿对活动产生厌倦。
建议与对策: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提出:个体的自我控制可以通过语言的自我指导来实现,并认为儿童言语思维的发展需要经历外部社会言语自我中心言语内部言语三个部分。
根据维果斯基的理论,对自己的教学调整如下:编制描述性的以及有明确提示作用的语言、图案来启发幼儿的行为。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首先可以把老师的提示语言改为“前点后点”,帮助幼儿进一步明
确主力腿“点”和动力腿“前后”的动作要领,以此来指导和控制幼儿的行为,这是外部社会言语。然后让幼儿边朗诵边动作,用出声言语即自我中心言语自我指导的方法进行自我调整。最后在配以音乐过渡到由幼儿自己对自己进行不出声的内部言语的指导。另外,还可以加上图案的提示,即在地板上贴一个五星,让幼儿的主力腿踩在五星上,这样也可以帮助幼儿分清两腿的不同动作要领。
在随后的教学实践中证明,语言提示对细化动作非常有帮助,而图案这一视觉符号的创造性运用,即提高了活动的趣味,又起到了区别的作用。由此,这样的调整教学效果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8-7-21 16:08:5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真好,好不容易看到与数学有关的资料。
3#
发表于 2008-7-21 16:21:15 |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8-7-21 17:39:03 | 只看该作者
与楼上同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盐城教师联盟 ( 苏ICP备08008878号 )

GMT+8, 2025-4-27 02:36 , Processed in 1.21991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