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教师联盟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盐城教师导航————最适合教师的网址导航课件学习选择盐城教师联盟旗下网站点此即送600盟币
查看: 140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职考必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4 09:16: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过程设计理念: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要求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时间、给学生问题、给学生悬念、给学生难题、给学生机遇,使学生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这就给我们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比过去更多更高的要求。作为思想品德老师,必须不断适应形势的需要,不断去突破、创新。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教材吧!这些时间会让你得到百倍的补偿。”讲解吝啬一点,课堂时间大方一点,板书艺术一点,这样,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才能争得学生的心,赢取学生的爱,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才能在思品课堂中得以升化。

一、教学目标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本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从新世纪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挑战出发,从以知识为价值取向,转变为以人的发展为价值取向,来重建课程体系。      
      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教学目标设计理念必须从知识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体现在:第一,教师要“目中有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认真分析本学科对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作用,而不是首先盯在这节课教学的知识重点与难点上,不能认为学生是为学习这些知识而存在的。当然,这不是说不要传播书本知识,而是要使知识的传授服务于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可持续的、全面的发展。第二,教师要有“全人”的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的片面发展,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是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并要落实到每一节课上,使学生的知识增长的同时获得人格的健全发展。第三,注重个性发展。此次课程改革将促进学生的发展放到中心位置,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征,又表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教师不仅要承认差异,而且要辩证地看待差异,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这要求教师在设计目标时要有一定的“弹性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得有所长。


二、教学过程设计从以教为本到学生主体参与
      
      新课程体系充分肯定学生的内在价值,注重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和创造性,树立起“学生即目的”新理念。新课程与传统那种把知识当做客观的、一成不变的观念相反,它把科学知识看作是通过个人的经验和探索发现的,即认知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学习过程,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
      
      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教学过程设计理念必须从以教师的教为本,转变到以学生的学为本,真正确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强调以学生的学为本位,并不是否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而是要教师明确教学设计首先是为学生的学为本位,并不是否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而是要教师明确教学设计首先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这种观念要求教师设计教学做到:第一,把学生看作真正的学习主体,认真研究学生学习的实际起点,根据实际起点确定教学起点,为学生的学创造有利条件。第二,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通过参与教学都有所发展。第三,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不仅是智力因素参与,非智力因素也要参与;不仅思维参与,其他感官也要参与。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动眼观察、动耳听、动笔记、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如此,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三、教学策略设计注重情境建构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倡导建构学习,改变课堂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新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它要求教学策略的设计以“知识建构”为核心,为知识建构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撑。具体说来,就是为学生建构知识创造一种情境性的和协作性的学习环境,从而使他们在建构过程中获得发展。这种学习环境的创造要求是:第一,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使学生获得个体生命的体验,并在体验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教学情境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要创设真实的情境。所谓真实的情境,就是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的场所和条件。二要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状态,从而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第二,设计协作情境。学习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师生的交往互动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基本途径。学生个体以其原有的经验、方式、信念为基础进行学习,对同样的现实问题会有多样化的理解,而理解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共享与交流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或谅解,就是一种广泛、深入而有效的学习。在设计时,教师应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学习,鼓励小组活动,促进信息交流、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他人的观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12-10-4 19:21:4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3#
发表于 2012-10-7 23:12:20 | 只看该作者
good!虽然还没看,但谢谢分享!希望以往复习的或者学习过的朋友多多分享啊!
4#
发表于 2012-10-15 09:36:4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5#
发表于 2012-10-27 18:58:28 | 只看该作者
说的蛮好的
6#
发表于 2012-10-28 08:11:0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盐城教师联盟 ( 苏ICP备08008878号 )

GMT+8, 2025-4-26 07:00 , Processed in 1.13056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