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教师联盟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盐城教师导航————最适合教师的网址导航课件学习选择盐城教师联盟旗下网站点此即送600盟币
查看: 110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活中的方程教学预案及评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24 21:36: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设计理念]
应用题教学是大家公认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费时费力,难以出彩”的内容。但作为探索者,我们需要迎难而上,另辟蹊径。
“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课,传统教学模式中多采用“强化等量关系——建立解题模式”的单一方法,虽然能很好地完成“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但缺乏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发展的整体关怀。
在本课设计中,我以全新视角诠释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的多维体验:
一、东方文化博大精深,数学学科更有着悠远的文化内涵,课堂中又怎能缺少思想的深刻性呢?因此我抓住方程中蕴涵的“平衡”思想,将它拓展延伸,贯穿课堂始终,向学生渗透生活中“平衡”思想的重要性。
二、从生活中提炼数学,再还原数学。让学生的学习建立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之上,体现“生活即数学”的教育理念,实现解决问题的价值。
三、将自然科学和数学紧密结合,实现新课程提出的多学科整合性。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P94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用方程解答求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能正确说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能口头检验。
2、渗透“平衡”思想,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发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独特性。
[教学重点]
找出和(差)倍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两个未知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初步感受“平衡”
1、两个小朋友玩翘翘板。
2、一个大人、一个小朋友玩翘翘板。
3、一个大人、两个小朋友玩翘翘板。
提问: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引出“平衡”话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模拟天平称物,进一步感知“平衡”
天平左托盘:两个完全一样的小玻璃球

右托盘:40克砝码
提问:又发现了什么?数量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如何求一个小球质量。

x+x=40

2x=40
2、天平左托盘:如果将一个小玻璃球换成一个大玻璃球。
提问:猜猜看天平会怎样?如何使它平衡?

右托盘:换成60克砝码。
说出数量间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20+x=60
(设计意图:由直观感受体会“平衡”,并得出相等关系,体验用语言文字描述方程问题。)

三、由现实问题引入例题
1、天平左托盘:3根香蕉;右托盘:1只苹果
师:用一句话表示图意。(1只苹果质量是1根香蕉的3倍。)
2、左托盘:1只苹果和1根香蕉;右托盘:400克砝码
师:用一句话描述你的发现。(1只苹果和1根香蕉共重400克。)
3、合并两幅图、两句话,学生自己提问。(1只苹果和1根香蕉各重多少克?)
出示讨论提纲:①设哪个量为x,为什么?

②另一个量怎么表示?

③怎样列方程?
小组讨论,汇报,板书,集体解方程。
4、由例题改编应用题:1只苹果质量是1根香蕉的3倍,1只苹果比1根香蕉重200克。1只苹果和1根香蕉各重多少克?
学生独立列方程,集体解答。
(设计意图:由生活问题引出例1。学生小组讨论,突破重、难点。)

四、走进自然,体验生态平衡
1、播放自然风光短片
2、引出砍伐树木的信息组
①1997年砍伐树木是1995年的4倍
②被砍伐的杨树是柏树的3倍
③被砍伐的大树是小树的2倍
3、出示植树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少先队员们在蕊春园种树苗,种的柏树棵数比香樟多600棵,柏树棵数是香樟的3倍。柏树和香樟各多少棵?
学生独立完成,评讲。
4、播放短片(动物世界,讲述小故事)
出示一组信息
小组为单位自选信息提问解答。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更广阔的问题背景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新课程问题解决的实际价值。同时,延伸了“平衡”思想。)

五、小结揭题,课堂延伸
我们从翘翘板,到天平,再深入大自然,真真切切感受了身边的平衡,并研究了“生活中的方程”。(揭示课题)
其实,平衡的现象还有许多许多,谁还想说说有关平衡的现象?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不仅要学会解题,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思想方法!本节课设计主要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思想的渗透性。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数学再还原数学,实现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注重多学科的整合,进行思想教育。小组探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作者:通州市实验小学 高艳


[总评]
数学,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高老师的课就站在文化的高度深入浅出地诠释了数学文化中的“平衡”问题。
课堂从日常生活中的跷跷板开始,引出了平衡的问题。这是人们最常见的,也是最直观的“平衡”问题。随后以天平称物体作为问题情境,由天平的平衡引出数量之间的等式,其实也就建构成方程的问题。这里的“平衡”被抽象化了,并且从这种平衡的关系中我们可以通过未知求出未知的数量。
课上到这里,应该说数学作为工具的使命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了。而高老师继续深入挖掘,由数学式子中的平衡拓展到大自然中的平衡,并通过一些具体的材料分析,既让学生运用到所学的解方程的知识,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关注平衡的意识。
综观全课,本课充满着浓郁的数学文化气息,从跷跷板的平衡、天平的平衡、大自然中的平衡乃至社会关系的平衡,这一步步既使数学的视野在不断扩大,同时又丰满了数学的灵魂。诚然,从更宽泛的角度来说,世间万物的发展不都在遵循着“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规律吗?可以看到:高老师的教学既充满着形而上的意味,又始终形而下地落实到数学思维技能的训练,从富有梯度情境创设中逐步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
有人说:在当今数学教育界,一个充满活力的数学美女,只剩下一副X光照片上的骨架了!是的,在封闭的题海战术训练中,我们眼中的数学只是单纯的算法数学,任何没有灵魂的知识都是苍白而又空泛的,它不能为人的智慧成长提供本质的力量。数学,要真正能起到启迪心智的作用,它应该更加大气,它应该站在一种文化甚至哲理的高度,而不仅仅是一种解题的工具。而《生活中的方程》这一课既生动,又深刻,既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又体现了数学的人文性,它为我们从传统数学走向更广阔的空间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教学难点]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两个未知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初步感受“平衡”
1、两个小朋友玩翘翘板。
2、一个大人、一个小朋友玩翘翘板。
3、一个大人、两个小朋友玩翘翘板。
提问: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引出“平衡”话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模拟天平称物,进一步感知“平衡”
天平左托盘:两个完全一样的小玻璃球

右托盘:40克砝码
提问:又发现了什么?数量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如何求一个小球质量。

x+x=40

2x=40
2、天平左托盘:如果将一个小玻璃球换成一个大玻璃球。
提问:猜猜看天平会怎样?如何使它平衡?

右托盘:换成60克砝码。
说出数量间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20+x=60
(设计意图:由直观感受体会“平衡”,并得出相等关系,体验用语言文字描述方程问题。)

三、由现实问题引入例题
1、天平左托盘:3根香蕉;右托盘:1只苹果
师:用一句话表示图意。(1只苹果质量是1根香蕉的3倍。)
2、左托盘:1只苹果和1根香蕉;右托盘:400克砝码
师:用一句话描述你的发现。(1只苹果和1根香蕉共重400克。)
3、合并两幅图、两句话,学生自己提问。(1只苹果和1根香蕉各重多少克?)
出示讨论提纲:①设哪个量为x,为什么?

②另一个量怎么表示?

③怎样列方程?
小组讨论,汇报,板书,集体解方程。
4、由例题改编应用题:1只苹果质量是1根香蕉的3倍,1只苹果比1根香蕉重200克。1只苹果和1根香蕉各重多少克?
学生独立列方程,集体解答。
(设计意图:由生活问题引出例1。学生小组讨论,突破重、难点。)

四、走进自然,体验生态平衡
1、播放自然风光短片
2、引出砍伐树木的信息组
①1997年砍伐树木是1995年的4倍
②被砍伐的杨树是柏树的3倍
③被砍伐的大树是小树的2倍
3、出示植树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少先队员们在蕊春园种树苗,种的柏树棵数比香樟多600棵,柏树棵数是香樟的3倍。柏树和香樟各多少棵?
学生独立完成,评讲。
4、播放短片(动物世界,讲述小故事)
出示一组信息
小组为单位自选信息提问解答。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更广阔的问题背景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新课程问题解决的实际价值。同时,延伸了“平衡”思想。)

五、小结揭题,课堂延伸
我们从翘翘板,到天平,再深入大自然,真真切切感受了身边的平衡,并研究了“生活中的方程”。(揭示课题)
其实,平衡的现象还有许多许多,谁还想说说有关平衡的现象?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不仅要学会解题,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思想方法!本节课设计主要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思想的渗透性。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数学再还原数学,实现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注重多学科的整合,进行思想教育。小组探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作者:通州市实验小学 高艳


[总评]
数学,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高老师的课就站在文化的高度深入浅出地诠释了数学文化中的“平衡”问题。
课堂从日常生活中的跷跷板开始,引出了平衡的问题。这是人们最常见的,也是最直观的“平衡”问题。随后以天平称物体作为问题情境,由天平的平衡引出数量之间的等式,其实也就建构成方程的问题。这里的“平衡”被抽象化了,并且从这种平衡的关系中我们可以通过未知求出未知的数量。
课上到这里,应该说数学作为工具的使命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了。而高老师继续深入挖掘,由数学式子中的平衡拓展到大自然中的平衡,并通过一些具体的材料分析,既让学生运用到所学的解方程的知识,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关注平衡的意识。
综观全课,本课充满着浓郁的数学文化气息,从跷跷板的平衡、天平的平衡、大自然中的平衡乃至社会关系的平衡,这一步步既使数学的视野在不断扩大,同时又丰满了数学的灵魂。诚然,从更宽泛的角度来说,世间万物的发展不都在遵循着“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规律吗?可以看到:高老师的教学既充满着形而上的意味,又始终形而下地落实到数学思维技能的训练,从富有梯度情境创设中逐步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
有人说:在当今数学教育界,一个充满活力的数学美女,只剩下一副X光照片上的骨架了!是的,在封闭的题海战术训练中,我们眼中的数学只是单纯的算法数学,任何没有灵魂的知识都是苍白而又空泛的,它不能为人的智慧成长提供本质的力量。数学,要真正能起到启迪心智的作用,它应该更加大气,它应该站在一种文化甚至哲理的高度,而不仅仅是一种解题的工具。而《生活中的方程》这一课既生动,又深刻,既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又体现了数学的人文性,它为我们从传统数学走向更广阔的空间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8-7-25 11:18:34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08-7-25 14:02:36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08-7-25 21:55:15 | 只看该作者
这些内容是我的最爱!我认为是最实在的。
5#
发表于 2008-8-9 08:51:50 | 只看该作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08-8-13 00:57:42 | 只看该作者
多加评论为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盐城教师联盟 ( 苏ICP备08008878号 )

GMT+8, 2025-4-26 21:34 , Processed in 1.14782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