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教师联盟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盐城教师导航————最适合教师的网址导航课件学习选择盐城教师联盟旗下网站点此即送600盟币
查看: 46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和尚无孝道_别当回事聊供一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13 14:18: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刚刚发错,改个地儿

别当回事聊供一粲

和尚无孝道
每一个从初中(无需到高中)一路路读过来考过来的都知道,唐韩愈攘斥佛老尤为着力。为什么?老者,道家。道家无为思想固然是无为之为,为中其实有有为在内,但总体上是无为,一种消极面世的态度,这跟一直占据中国思想统治地位的儒家的积极进取态势相违背,作为儒家嫡系,韩愈必然要大力排斥,况且,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来讲,韩愈在儒家嫡系传承的地位跟他攘斥佛老力挽儒家于既倒的功劳密不可分呢。话说回来,韩愈斥老或许只是副产品,攘佛才是拳头产品。佛教彼时传入国内时日尚浅,但方兴未艾之际也已如火如荼燎原在即,观赏过有关少林寺电影的或许都知道,当日的和尚们于李家王朝颇为恩重如山。或许也有这一层,唐朝初年对佛及老皆怀仁宽厚,有意褒扬,大家都知道的,唐三藏故事就可窥一斑见全豹了。从儒家的大恩家汉初董仲舒“罢黩百家独尊儒术”时起,儒生们就习惯于万千恩宠于一身的荣耀,岂容他人与分享这份恩宠?佛教所受佞幸,任哪个儒生见了不眼红心热?儒生都见不得床帷间的武大女皇,和尚见得呢!哈哈哈,语无伦次着呢。咱越说越离谱了,跟老谋子一样,作起文章来就只顾自说自话偏题离谱一概不问。应该谈的是教本身而非关于教的。
《论语》中有这么一段:“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之本与!”这段话在《论语》中或儒家思想里,应该是提纲挈领的中心句吧?如果不是,诸君就拍砖吧。至少,中国封建王朝都喜欢“以孝治国”(其诸异乎“以德治国”吧),孝者,仁之本与!力倡或口唱着“仁政”的帝王们至少表面上是讲“仁”求“孝”的,举孝廉即是“以孝治国”的一个表征,够“中国特色”的!而儒家是最最讲求个孝字的,这跟中国帝王术孰鸡孰蛋好像有得一考呢。话再说回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也是啊,人类社会嘛,最大的首要的问题便是人自身的生产,否则谈何社会发展?鸡们首要的是解决鸡蛋的生产然后才有鸡。和尚不可以娶妻,自然有违最最重视人的生产的儒家孝道观。孔子有名言:“庶之,富之,教之”,所谓“庶之”,就是要大大地进行人口生产,等人口众多了,再让他们富裕起来,最后再实施教化。
和尚无孝道。这自然要被尊崇儒家思想的士大夫们的排拒了。但是,极富戏剧性的是:儒释道最终竟然相安无事,鱼水相融起来,甚至儒生们无有不信佛研佛的。佛理甚至又成为儒生们的一大修养。惊诧莫名了吧?不不不!在咱好听些是融合力难听些是腐蚀力极强的国度里,任啥都会中国化或者说中国特色化。就像中国的如来观音的一阳一阴化也如是,本来如来观音都是同一性别的,我想,佛家就无性别观,所以如来观音本也无所谓男男女女,一到中国,哈,怎么可以没有阴阳之分?中国人如此重视生育,无男女如何有子女?估计最早引进佛教的本也是儒生。
这一中国化何尝不给中国的佛界以有益的启迪?要想在中国文化界生根,必须同儒家达成默契,咱佛家未尝不讲究个孝字!?所以咱佛家的和尚都是无父无母的孤儿甚至就是天造之子,本非人间物嘛。这样一来,儒家面目观得到了佛家的充分尊重,好吧,你敬我一尺,我让你一丈吧:俺不再攘拒你了,你尽管宣扬无边佛法,所谓无边,本就是个无厘头的东西。庄子中所谓“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去即为弃字。
不能偏题!怎么个“无父无母”?还“天造之子”?中国佛界诸多有名之辈,还真有不少这类人物呢。咱只举三例吧,不作兴举反例哦,穷举也是不完全归纳法!哪三例?一是从佛家里成名的,一是从诗家里卓出的,一是从文字里诞生的。

先谈从佛家里成名的:玄奘,俗名陈韦,也叫唐僧,叫唐三藏。关于他的身世,比较权威的《国学网站·中国佛教人物里》有这样一段话:玄奘,俗姓陈,本名袆,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人。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了他父亲陈惠,便潜心儒学不做官了。玄奘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即公元600年。关于玄奘的生平,现存的《传》、《状》、《塔铭》等都没有记载,而关于他的年岁又有六十三、六十五、六十九诸说,推算不出确实生年来。今以重校内学院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暂定法师寿六十五岁)。少时因为家境困难,跟着他二兄长捷法师住在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十一岁(620)就熟习《法华》、《维摩》。十三岁时(622)洛阳度僧,破格入选。其后听景法师讲《涅槃》,从严法师学《摄论》,升座复述,分析详尽,博得大众的钦佩。隋炀帝大业末年,兵乱饥荒,玄奘和他的二兄前往长安后,得知当时名僧已多聚在蜀地,因又同往成都。在那里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惠振讲《八犍度论》。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武德七年(624)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先到了荆州天皇寺。讲《摄论》、《杂心》,淮海一带的名僧闻风来聚。六十高龄的大德智琰也对他执礼甚恭。讲毕以后,继往赵州从道深学《成实》,又到扬州听惠休讲《杂心》、《摄论》。贞观元年(627),玄奘再到长安,从道岳、法常、僧辩、玄会诸师钻研《俱舍》、《摄论》、《涅槃》,他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受到称赞,声誉满京师。仆射萧瑀,奏请令他住庄严寺。但是玄奘觉得多年来在各地讲筵所闻,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地论》两家有关法相之说不能统一,很想得着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会通一切(这一见解大概是受了当时来华的波颇蜜多罗的启发而生),于是决心往印度求法。
但本人穿嵛之思则为:佛家为美化他们的这位圣僧,编派了一段故事,故事最终完整版本请见《西游记》第八回附录《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故事不转录了。硬生生地让玄奘的父亲在其出生前死了一把,于是,玄奘就顺里成章地成了孤儿甚至遗腹子。不孝道之罪过消弥了。当然啦,毕竟这样说也有点子残忍,于是,又借助龙王之手,在玄奘为父报仇后,又让其父起死回生。也让玄奘尽足了孝道,如此一来,玄奘研佛便令纵使孔子再生也无可指摘了。佛家实在是所谓“令色”之家啊,在如此不苟言笑的儒家面前,小小的耍个阳谋就一路绿灯了。
再谈人诗家里卓出的:梵志,姓王,其实应该姓檎还不离谱呢。《太平广记》中有个故事。黎阳城东王德祖,家中林檎树生瘿大如斗,三年朽烂,剖开皮,得一孩儿胞胎,德祖收养。到孩儿七岁时,能说话,便问:“谁人育我?复何姓名?”王德祖据实以告,因取名梵天,后改梵志。他说:“王家育我,可姓王也。”一唐朝著名诗僧,另著名诗僧贾岛遇韩愈还俗了,估计,攘斥佛老最凶的韩愈很做了一番思想工作呢!梵志未还俗,以他的名气估计要撞车,不如编派他个神来之笔遮掩过去吧,反正,佛家也摸清了儒家的底细:蒙与骗。
最后谈从文字里诞生的:宝玉,姓贾,其父母俱在,贾政与王夫人;但其父母又不知为谁:贾宝玉只是根孙行者一个出身: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就像人们骂人一样。意思嘛,就是骂人无孝道。佛家或文学家言也真是绝了,您就甭骂了,骂累了您!咱哪,就那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大度的儒家或许也就网开一面了,亲君子远小人嘛。你个“小人”,谁跟你计较?至少不好放台面上较针。
和尚无孝道!呵呵呵呵!
至少受到一点启示,就是如何赢得别人的空间!


逛千店不如进一场,搜万站不如入一网:


UploadFile/2008-8/20088129535984298.swf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8-8-14 16:23:29 | 只看该作者
受到一点启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盐城教师联盟 ( 苏ICP备08008878号 )

GMT+8, 2025-4-26 19:04 , Processed in 1.13070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