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教师联盟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盐城教师导航————最适合教师的网址导航课件学习选择盐城教师联盟旗下网站点此即送600盟币
查看: 265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案(含教学计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7 10:01: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案(含教学计划)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8-9-7 21:53:36 | 只看该作者

第五册教学反思

《山行》教学反思

姚村艳
    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2)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寒山”“霜叶” 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姚村艳

      《枫桥夜泊》描写的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象,吸引了这位怀着旋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领略这意境美,我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备课预设的一样,学生不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而且理解了诗的意思,领悟了诗人孤寂的思想感情。可在理解作者为何而愁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对于作者因看到哪些景物而发愁,看图说说,大多数同学都能说出与诗句相关的景物,可是有个别目学却说了不相关的景物,于是,我让学生再看图读诗,诗图结合,学生终于领略了作者的情感。由此,我想,在教学实践中,当我们拿着精心设计的教案去上课时,学生往往会有意无意的制造一些小插曲,给老师毫无准备的意外。这个“意外”就是课堂的生成。面对新的生成。我们不应固守而设,而是应该尊重学情,当好一个促进者、引导者,积极有效地进行调控,促进精彩的生成。

      我会不断努力,让这“精彩”更精彩。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

姚村艳
非常喜欢这篇文章,它用亲信自然的语言描绘了美丽动人的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要让这群刚深入三年级的孩子从语言文字中去欣赏大树和叶子的美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如何让去感悟叶子的那种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精神,去俄是一件难事。
把课文分为三个层次的去教,我力图想把这篇课文教的简单一些。
  第一层读课文体会大树的美。这种美学生是能够从书本中找到的。
  第二层读课文体会叶子的美,外形的美,在到内在的美:为大树输送着“生命的乳汁”,叶的一生都在无私奉献。学生在理解外在美的时候并不是一件难事,引导学生感受叶子出了外形很美让我们喜欢,还有什么值得我们称赞?这是学生能找到相关的内在美句子,最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这就是一种内在的美,高斯学生内在美比外在美更加重要。
  第三层让学生由物及人,“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为生活的大树输送着营养,让他茁壮、葱翠。”由这句话引导学生练习生活实际。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回上文的四句话“无数片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绿叶为大树而生。”“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就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大树与叶子之间的关系,体会“做一片美的叶子”的内在含义。


《西湖》教学反思

姚村艳

这一课因为景美,作者运用华丽的辞藻,这就带来了生字多的弊端,课前我布置了学生预习并查找相关资料,但忽视了学生才刚刚进入三年级,“预习”对他们来说要求不具体,他们还不清楚怎么才算是预习了。布置了课前朗读,更忽视了学生之间的朗读差异性,导致部分学生第一课时学完,文章也没读流利,有些句子读不通。

课文作者广泛采用打比方的手法,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出西湖秀丽的景色,景色美,语言更美。教学过程中,应重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我想,本文的的一个重点就是打比方。这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除了让他们找出比喻词,喻体等(方法),练是必需的。让他们在拿到句子以后先要分析,找出各种成分这样久而久之才能够准确的,正确的写出或找出比喻句。第二,这是一篇写景文章,光看文字很难让学生体会到西湖的美,因此,上课前我让学生看了我带来的西湖照片,一些风景图,同时也让孩子们去查找有关的资料贴在教室里。这样,借助直观的图开看文章就能够更好也更容易的进入文中。

在学生能够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那么对各环节的把握就更到位了。因为这时学生的心中有这篇文章的谱了,对文章有了整体的认识。不仅是其他环节的教学,还有背诵课文相对来说也容易多了。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

姚村艳

《卧薪尝胆》故事所讲述的内容距离我们的时代较遥远,深刻地理解成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而且这篇课文训练点是很多的,短短的文章,包含着许多可以以训练内容。

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说话从而进行了语言训练。然后联系生活实际中驴子拉磨要蒙着眼睛和一些事例来让学生弄懂“奴仆”的意思,使学生从“奴隶”、“丫环”古代的“佣人”到把人当牛、马、猪等牲畜。从而使学生知道越王勾践在吴国受尽了耻辱、屈辱、侮辱。再通过句子比较“他们再吴国整整干了三年”和“他们在吴国才干了三年”使学生体会到这三年是难熬的三年是受尽耻辱、屈辱、侮辱的三年,忍辱负重的三年。所以作者用了整整三年。而不是快乐的三年。最后结合课文第四自然段,通过联系上下文,和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卧薪尝胆”使学生理解了“卧薪尝胆”是刻苦自励、发愤图强、坚持不懈的一种精神。越王一干就是二十年终于使自己的国家转弱为强,转败为胜。

这一课的教学自己感觉很好。孩子们积极的提问,分析,争论……让我深刻体会到一节课需要老师全身心的投入,才有孩子全身心的学习。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姚村艳

    《拉萨的天空》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与壮丽圣洁。

    拉萨的天空,它蓝得这样纯净、透亮,蓝得那样让人神往。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靠一本教材一块黑板进行教学,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为拉萨对于生于江南,长于江南的学生来说,一切都显得陌生而遥远。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如果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仅仅集中在分析课文怎样写出了拉萨天空的蓝和美的层面上,那学生最丰富的审美体验就很难在这堂语文课里立足。多媒体无疑为语文教学开启了一扇大门,教师可以借助让学生个体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认同和把握了这一事实,语文教学才能具有先进性。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统一。

    于是,在充分阅读课文后,我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欣赏了湛蓝天空下的布达拉宫,布达拉宫上的湛蓝的天空,蓝天白云下的雪山、湖泊、草地,让学生借此深入地感悟拉萨天空的美。之后学生再读课文,让拉萨天空的美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心底。

    单单记住这样的美还不够,还要能够将这美景表达出来,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小导游的活动,引导学生用书上的语言来介绍拉萨的蓝天,也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一个学生在介绍时说:“朵朵白云镶嵌在巨大的蓝宝石上,真是美不胜收啊!”

这是多么生动的语言。

    活动之后就是练习背诵,这一环节也是借助了多媒体,以境助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姚村艳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在教学时第一段时,我首先让孩子们自己读书,再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等这些词语都是学生画出的不理解的词语,这也是本课需要

理解的重点,这些词语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在教学时,我没有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词语的意思,也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字典上的解释,而是和学生一起表演,共同创设教学情景,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通过生动表演,轻易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这些词语。


《东方之珠》反思

姚村艳

这篇课文后的第4个练习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第一步:学习写法。课文第五自然段采用总分结构,围绕第一句“一到夜晚,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写了港湾里、马路上的灯景。而且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句子读上去很美。

第二步:出示生活中的图片,借此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节假日大街上热闹的情景。然后先说说可以用上哪些词来形容这样的景象。学生说了很多。如:“车水马龙”、“人流如潮”、“热闹非凡”……然后再用上这些词来说说图画上的景象,也可以自己补充,学生反应非常积极。最后让学生像范文一样以“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为总起句,选择几个场景来写出热闹。整个过程比较顺利。









《石榴》教学反思

姚村艳
《石榴》一文文笔优美,以季节的变化,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石榴的成熟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本课语言生动形象,记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与习作的范例。在第一教时,学生扫清了文字障碍,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之后,我进行了第二课时的上课—— 精读课文。并指导学生仿照第4自然段写一写橘子。

我先出示第四小节文字,让学生读一读,了解石榴子儿的形、色、味的特点。在理解“玛瑙般的子儿”时,我向学生介绍了玛瑙,对照图片让学生体会石榴子儿的形状特点。在理解“一颗颗紧偎在一起”时,我让好多学生上台表演,以加深对“紧偎”一词的理解。

最后仿照课文第四节描写石榴子儿的形状、颜色、味道的顺序,让学生观察了橘子果肉的形状、颜色,并品尝了它的味道。先让学生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说橘子像小灯笼,有的说橘子像十几个胖娃娃紧紧地抱在了一起,还有的说像十来个小月亮紧紧地团在一起……最后,让学生把刚才说的写下来。









《军神》教学反思

姚村艳

《军神》这篇课文描写了年轻的军人刘伯承治伤时为了不损伤脑神经而拒绝使用麻醉药,忍受极大的痛苦接受手术的故事,铸造了一位具有钢铁意志的“军神”的形象。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照“求治——术前——术中——术后”的线索,紧紧扣住题目来记叙描写,把故事讲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这一课的故事情节虽然较为简单,但是作者却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以正面的刻划和侧面的烘托塑造了具有钢铁般坚强意志的刘伯承元帅的形象。如何让学生通过这些描写去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课文的主人公是刘伯承,却用了大量篇幅描写沃克医生的神态变化,这是为什么?这一提问使学生注意到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变化是因刘伯承而引起的:伤势严重仍无比镇定,令沃克十分惊疑;拒绝使用麻醉剂使经验丰富的沃克双手颤抖、不忍心动手术;手术中以超人的力量忍受着巨痛并清醒地数出医生割了多少刀,这令沃克大加赞赏。课文以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的眼光去看刘伯承的表现,更能体现他坚强的意志。

这一设计让学生理解了侧面烘托的好处,也体会到了课文用了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表达方法,今后运用于写作实践,从而学会了表达。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

姚村艳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一篇记叙文,课文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是一篇科学故事。文中写了一名叫雷奈克的医生一次偶然的发现,从中受到启发,通过反复实验,发明了世界上地一个听诊器。告诉我们只要平时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抓住课前质疑,课中实践,课外延伸的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出文本。

课伊始,先板书课题,指名说说见过的听诊器是什么样子的。再读课题质疑。学生们提的问题有: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谁发明的?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东西做的?是怎么发明的?问题直奔主题,自然进入新课的教学。

课中,学习课文第二段,讲的是雷奈克从两个孩子玩跷跷板的游戏中得到启示,用小木棍听到了病人的心跳和内脏的声音。这是本文的重点段落。教学这一段先读课文,再指复述,接着演一演,说一说雷奈克会怎么想,怎么做,体会雷奈克整日思索着“有没有办法及早发现人体内的这些变化?”这种致力于医学研究的尽职精神。

接着,我让学生也来学习课文做个试验,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桌一人耳朵紧贴桌子一头,另一人在桌子另一头用笔划着桌子。那么在一头的同学就能听到了响亮清楚的划桌子声。如此同桌互听。第二个试验是将纸卷成筒儿,一头靠着同桌的胸腔,一有关当局凑近自己的耳朵,听对方的呼吸声、心跳声。由于试验时做得不够严密,纸筒会露风,而且班上并不是十分安静,所以听到的大多是轰隆隆的空气声。也有同学听到了咚咚咚的心跳声。实践给学生们带来了一个惊喜,一个发现和一次体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他们有了实践发现后非常兴奋,对听诊器的可行性有了感受,也对雷奈克的高兴有了感悟。














《石头书》教学反思

姚村艳

《石头书》这一篇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于充满童真的对话之中。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学生了解石头书里的秘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何让孩子们认识石头也是一本书呢?光从文中的对话是不能完全理解的。所以我上课是设计了“让石头在告诉我们。。。。。。”这个环节,巧妙地突破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让石头自己在说出秘密所在,孩子们很感兴趣的,因为在他们喜爱的动画片中,很多花花草草等都会说话的。老师的示范很重要,学生也很认真的看,还情不自禁地学了起来。也打开了学生要说话的思维,达到了铺垫的作用。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交流能力等语文综合素质得到了训练。

孩子们深入了说出了石头书中的奥秘,体现了他们对知识的充分掌握,他们不是没有激情,不是没有话说,他们需要我们老师来唤醒
3#
发表于 2009-8-30 12:48:42 |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9-2 08:28:37 | 只看该作者
怎么搞的
5#
发表于 2009-9-2 08:28:53 | 只看该作者
加钱啊
6#
发表于 2009-12-16 19:16:42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盐城教师联盟 ( 苏ICP备08008878号 )

GMT+8, 2025-4-26 14:15 , Processed in 1.17783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