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真是“百花齐放”,出现了无比繁荣的现象,在老师的探索之下,语文越来越充满活力,也越来越具有张力,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但是,“透过开满鲜花”的语文课堂,我们也发现,一些“假语文之花”披着新课标的“外衣”混进了我们的语文课堂。 师: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你有哪些新发现?相信你有一双“慧眼”哦! 生:我发现唐僧很可恨,因为他好坏不分,不明是非,还把孙悟空撵走了,所以他吃苦头也是活该。 生:我觉得白骨精也很了不起,她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一次次失败,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继续努力,不泄气。这种精神值得学习。 师:同学们果真有一双“慧眼”,能发现别人忽略的内涵,我们读文章就应该要这样,要有自己的见解。“百家讲坛”的易中天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轰动,那就是因为他有一双读书的慧眼,能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东西。 上则案例,如果说学生认为唐僧可恨勉强还能接受的话,解读出白骨精的“优点”并值得“学习”就不敢苟同了。作为教师,在学生解读发生如此重大偏差的时候,非但没有及时负起点拨引导的责任,反而对此加以肯定和赞赏,其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已经不仅限于阅读教学本身。其危险性不言而喻。还有的老师,为了片面追求多元的“生成”,明明学生已经回答到位的基础上,还要追问:“你还有其他的感受吗?”或者“还有不同的看法吗?”让学生挖空心思,偏离教学重点以及作者本意找出所谓的“多元”理解,认为这样是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多元解读”,片面认为有“多元”的思维产物就是“课堂的生成”。认为这样才符合新课标,这样才能体现自己教学思想的先进。其实不然,当“多元”离开了主体价值或者文本已有的价值取向的时候,这“多元”的产物还有多大的存在意义?这样的“多元”培养下的求异思维又有何意义?学生这样培养出来的“慧眼”能真正“看透”语文真正的内涵吗? 师:快速读课文第二小节,找出最能概括冬天烟台海特点的一个词,并圈出来。
生:(读课文,交流)
师:(板书:凝重)谁来读一读这个词?课文是怎么描写冬天海的凝重的呢?
生:(读相关语句)
师:你们找得很准确,但读得缺乏情感,没有读出“凝重”感。你们谁能读出这种感觉?
生:(练习读后读再读,很多学生依旧不知道该怎么读,其中有一个学生注意了语气的轻重,语速的急缓,老师很满意。)
师:我们就像那才那位同学一样,把这一部分读一读。
诊断:知情失调症
“万趣会文,不离辞情”。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如果学生体验不到作者寓于字里行间的情感,没有被文中作者传递的情感所打动,那么,就谈不上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得到的,充其量只是一些失去了情感润泽的干巴巴的文字符号。文本所要传递的情感也成为“水中之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看上面的课例就会发现,学生的朗读之所以不到位,是以为没有唤起学生的语情感,对“凝重”这个词的理解,还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体验不了什么是“凝重感”,又怎么能表达这种“凝重感”呢?即使有,也是教师“贴标签”贴上去的,学生朗读表现的“情感”也仅仅是朗读技巧的简单体现。“知情失衡症”的最终结果是学生的语情感得不到发展,学生的精神层面也得不到提高。
一位教师执教《孔子游春》,在引导学生体会“泗水河畔春意浓”时,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春天的各种资料,接着映示关于春天的多媒体课件。忽而一片绿油油的小草,学生大呼:“哇,春天真美啊!”忽而是淅淅沥沥的小雨,学生又是一句“春天好美啊!”……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眼中的春天,回忆与春天有关的成语、诗歌,背诵描写春天的优美段落……课堂氛围“热闹”,“拓展”多多
课文就有对泗水河畔春意的描写,可这位老师为了刻意体现春意的“浓”,竟然对文本中的精彩视而不见,而另起炉灶,让学生通过没有必要的拓展,耗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忽略了对文本中“春意浓”的解读。教师的拓展过于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不但不能帮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春意”,反而“冻结”的学生的情感,使原本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悟成了机械死板的训练,同时还剥夺了学生探究文本的时间,使得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发生了偏移。且对学生拓展仅停留在以往机械积累的简单回顾上,学生不能从拓展中生成与提高,更不能加深对文本的感悟。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实质是“浮躁”。
一位教师执教《爱之链》,过程如下:1、初读课文,问:文中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再读课文,问:再读了这篇课文后,你对谁的印象最深?为什么?3、你有没有受到别人的帮助,你当时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受?4、设计一句相互帮助的公益广告。整堂课学生议论纷纷,感受多多,情感激昂……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可以相得益彰。该案例,表面看,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如尊重学生主体,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与生活相联系;在最后也安排了一个环节:设计一句相互帮助的公益广告。这虽然是由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的过程,学生的语言得到了训练。但相对整堂课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与其说是一节语文课,倒不如说是一节《品德与生活》课。确切地说就是过于强调了“人文性”,患上了“人文工具失衡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学到的是什么呢?仅仅懂得爱是可以相互传递的?懂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爱?然而,这就是阅读教学的全部吗?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了吗?学生的言语能力发展了吗?没有!这岂不是“肥人田,荒己园”吗? “透过开满鲜花”的语文课堂,每一朵鲜花都有她的美丽之处,但并不是每一朵鲜花都适合开在语文课堂上!课堂也需要“打假”,需要将貌似语文实质与课标背道而驰的“假语文之花”赶走,也许我们的语文课堂少了一点浓艳,却多了一份“纯净”。 其实,我们不能“头痛治头,脚痛医脚”,探清了这些“假语文”的成因,就必须找到对应的“诊治”策略,要使“假语文之花”站不住脚,只要我们抓住语文的实质——“咬定语言文字训练不放松”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