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教师联盟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盐城教师导航————最适合教师的网址导航课件学习选择盐城教师联盟旗下网站点此即送600盟币
查看: 1143|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莫让语文味“走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2 20:49: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莫让语文味“走味”











味,是个极富美学色彩的词语,如趣味、意味、韵味。如同烹饪,欲制美味,必须精心选料,细心调料,把握火候,如有不慎,常常就会“走味”、“改味”,甚至“无味”。当前的语文课上就存在着种种“走味”的尴尬现象,且看----
“挂羊头卖狗肉”——语文性质魂不附体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诚如一道美味可口的佳肴,健康的、生态的“语文味”,自然也不会是某一种单纯的“味儿”,它应当是一种杂糅中飘溢醇正的“味儿”,应当是复合中彰显统一的“味儿”,应当是让人回味无穷的“味儿”。当前,对语文课程的本质的确还存在着种种争议,如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文学性、综合性以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被写入《语文课程标准》,可见是科学的,具有统领性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时刻都不能忘记:语文姓,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首当其冲的任务。
反观现在的一些语文课(甚至是一些级别较高的示范课),为了体现“综合”,为了追求“高度”,常常是将写历史事件的课文,上成了历史知识、历史故事介绍课;将展现名人伟人风采的课文,上成了人物故事叙述课;将描述科普常识的课文,上成了科学技术探索课……“挂着羊头”(打着语文课程综合性的幌子),“卖起狗肉”(做着非语文的事情),置语文的本体特征于不顾,置语文学习的规律于不顾,堂而皇之地丢弃了语言历练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难以提高。
正如崔峦老师所讲: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把阅读教学上成思品课、故事课、文学课、常识课……都没有准确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穿新鞋走老路”——机械训练涛声依旧
应该说,对语文教学的研究与改革从来没有停止过,而近几年来这种研究更加热烈,改革的热潮也是一浪高过一浪。不可否认,改革难免会有不正确之处,就是正确的意见在操作中也难免会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总体来说,改革让我们更加投入地研究语文,也让我们越来越接近真实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平等对话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焕发了活力,孕育了生机,学生在课堂读书的时间明显多了,感悟明显充分了,质疑明显大胆了!
但随之而来的是,有一些语文课出现了明显的“顾此失彼”现象——“语文味”严重欠缺,如为了落实学生感悟,教师不敢“讲”;为了追求个性化阅读,教师不敢“导”;为了彰显活力,教师不敢带着学生“写”;为了凸现学生质疑,教师盲目“问”;讲小组合作,就把座位由秧田式改为马蹄式;讲综合性学习,就开场报告会、研究会、展示会;提倡工具性了,就多做几张练习……于是,有专家、学者大声疾呼:还语文课本色,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这番话完全是针对课改中出现的极左或极右的教学行为而提出的,是在“倡导新课改精神”的前提下提出的,可有些教师偏偏断章取义,搞“歪曲理解”,将极具综合性的“语文味”狭义的理解为昔日的“语言文字训练”(语言文字训练只是体现“语文味”的一种形式,虽然重要,但绝不是唯一),便“重操旧业”,无度、无趣、无味地进行机械枯燥的训练,课堂上充斥的是只有字词句篇章的“语文知识灌输”
,毫无人文性可言,还美其名曰:凸显工具性,飘溢语文味。
这种“穿新鞋”(喊着新课改的口号),却“走老路”(视机械的语言文字训练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唯一法宝)的做法,置学习语文的情趣、意趣于不顾,置语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于不顾,又“走回去”了。我们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当下谈一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首先要是体现课改精神的课,其次是符合语文课程特点的课,二者不可偏废,和谐交融才是,称之为“课改的语文课”。


“光打雷不下雨”——脱离语言雾里看花
前不久,听了一位青年教师执教《黄河的主人》一课,课始播放一段关于黄河及羊皮筏子的录像,课中又播放了一段关于艄公驾驶羊皮筏子的视频,到了感受艄公“镇定和机敏,智慧和勇敢”的独特人格魅力时,救急匆匆地开展所谓的“对话”,学生所讲的皆是只有“文字符号”的意义与形象的空壳,并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深处,更没有走进艄公的内心深处。一节课40分钟是个常数,可单单播放视频录像这一环节就达10分钟之多,这样的视听盛宴是否有些喧宾夺主呢?
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不妨用“语言”这一工具对原有设计加以“包装”:(1)提炼原有录像中的精华部分,压缩录像播放时间,将画面与词句对接,引导学生看录像、说词句、到文本中圈划词句,再将文本中的相关词句与录像整合后同步呈现,从而收获视像与语言文字的交融,符号与形象的糅合。(2)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将自己当成乘客,走进文本之中,充分接触文本中原汁原味的语言文字,反复研读,与艄公展开心灵对话,把感受颇深的语句划下来,并写下自己的独特感受,从而收获吸收理解与表达运用的交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糅合。这样一来,学生与文本语言的接触、感悟、理解、内化的的机会明显多了,学生在汲取言语养分的同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灵魂的净化,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会了做人。
“光打雷”(寄希望于一切辅助手段),“不下雨”(与文本语言擦肩而过,思想交锋浅尝辄止),永远不会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永远不会走进文本的大处深处,永远没有“语文味”,永远不会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实,只要我们牢牢地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做到“文”“意”兼得,“情”“趣”相映,“语文味”就一定是纯正的、生态的,就一定能创造出语文课的敞亮境界: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味因汉语的自身特点而纯正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从末间断的、至今还在使用的语言。传统的语文教学告诉我们,要学好汉语,首先就要学好汉字。汉字的基本特点是以形表义,音、形、义的结合。一个汉字,常常就是一幅生动的图画,一个跳动的音符,一张充满表情的面孔。将汉字的特点,特别是它的发展、演变的过程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不仅对于识字写字,而且对阅读、习作等,甚至是学习兴趣的培养、对母语情感的激发都有作用。这是薛法根老师执教《卧薪尝胆》的片段:
师:“奴仆”见过吗?
生:见过。电视里那些服侍当官的下人就是奴仆。
生:在王宫里的太监也是奴仆。
师:在古代,“奴仆”就是下等人。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样的人才是奴仆,老师把他们画出来。你可要仔细看哟!
(老师在黑板上画“女”字的象形文字。教师侧身站着,低头,俯身,双手前伸交叉在胸前。)这是什么人哪?(生笑)这是女人!古代的女人见了男人就要这样,一副温顺的样子。(再画“奴”字的象形文字。)尽管女人已经很听话,很温顺了,男人们还是用一只大手一把抓住女人,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样的女人就是“奴”!这个字就是“奴仆”的“奴”。
生:还有“仆”吗?
师:(在黑板上画“仆”字的象形文字。边画边解说。)这是一个侧身站立的人,有人在他头上戴了一个“羊”的标志,表示这是一个战俘或罪犯。在他的屁股后边还要插上几根尾毛,让他走在大街上。(边说边画,众大笑)如果是你,会觉得怎么样?
生:只有动物才有尾巴,很难为情。
生:我会觉得耻辱!
生:这是对人的侮辱!
师:不仅这样羞辱他,而且还要他整天干重活!(师画图形)这样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生:过着悲惨的生活!
生: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

生:他的命不值钱,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杀死了。
师:(脸色凝重地)这样的人就是“仆”!这个字就是“奴仆”的“仆”!

这样的课堂上,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研究了汉字的这些特点,我们就该知道,在学习汉字时不是让学生一个个地死记硬背,学生也不会认为汉字只是一个个冷冰冰的、机械的符号。其实汉语的特点还不只体现在汉字上,汉语的含蓄性、朦胧感,汉语的对仗、平仄、押韵……老师应该研究这些特点,并成为教学的训练点,让学生也逐步了解汉语,喜欢汉语,热爱汉语。
二、映日荷花别样红——语文味因语文的学习方法而精彩生发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这也就决定了这门学科与众不同的学习方法。如古人就总结过“学文发聚沙,学理如筑塔”,就是强调文科学习要注重积累。语文学习也有自己的方法,例如强调感悟,多读多写,读写结合,注重积累……这些与众不同学习方法也就决定了老师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荔枝》这篇课文时,结束时作者动情地写道:“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教学中,我们就是这样设计的:
师:(出示“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静心读一读,看看有什么感受?
学生练读、体会。
生:作者似乎还有很多话要说,还没有写完。
师:是呀,此时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文章写到这里却戛然而止。那你能接下去写一写吗?
学生练习写话。
生: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每当看到那鲜红的荔枝,嗅到那沁人的香气,母亲慈祥的面容,关爱的话语和她筋脉突兀的双手,总会不觉萦绕在脑海。
师:是思念。
生: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每当我们一家人又在一起吃着香甜的荔枝,就会想起和母亲一起吃荔枝的情景。然而,我再也不能和她一起吃荔枝了,再也不能感受母亲给我的爱了。想到这里,禁不住眼泪流了出来。
师:是悲情。
…… ……
师:作者有这么多话想说,那他为什么又没有写呢?
生:作者想说的太多了,一言难尽。而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更能发人深思。
生:这样写,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能让人体会到更加丰富的内容。
师:说得好!现在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把语句后面丰富的内涵读出来。
(学生朗读,读得声情并茂,意味深长。)
在这段教学中,一读一写,读写结合,既感受到“我”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又体会到作者表达方式的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课堂上运用了语文的学习方法,语文味便自然而然的生发出来。然而,在应试教育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的当前的教育环境里,拼命做题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课文成了一道道活生生的“例题”,从选择正确读音到找近义词、反义词、解释词语,再到重点词句分析、讲解,回答问题,课堂教学成为一次次“阅读短文”,应试演练。没有了书声,没有学生自己的感悟理解,语文味从何而来呢?
三、淡妆浓抹总相宜——语文味因文本的体裁各异而浓淡有致
不同的原料,常常就决定着佳肴的口味;不同的文本,也是影响语文味的重要因素。不可否认,说明文、科普文在教学中的语文味自然会比文字优美生动、情感真挚动人的记叙文、散文淡一些,但这并不是说就可以把这些课文上成科学课、探索课,同样,就是一些语言优美、人文内涵丰富的课文,也不能上成文学鉴赏课、思想品德课。
这里着重说一说说明文、科普文的教学,决不能仅仅纠缠于“写什么”(即对文本内容本身的理解),更要引导学生去关注“怎样写”(即探寻表达的形式与方法)。如果忽略了对语言形式的把握,将具有借鉴价值的表现手法弃之不顾,必将使得“语文味”丧尽。
《特殊的葬礼》也是一篇大家比较熟悉的课文,很多老师所确立的重点就在于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对文本表述上的特色并没有发现。特级老师刘志春老师在教学本课时,就引导学生重点解读文中描写塞特凯达斯瀑布昔日与现在情景的段落,发现这两部分都是由三句话组成的,也就是先描述一下瀑布的样子,再打一个比方,最后写游客的反映。接着刘老师就指导学生练习写话,课堂的“语文味”一下子浓烈起来。
四、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味因老师的语文素养而漫溢
如果要问语文味最终取决于什么,我们认为那就应该是老师自身的语文素养。记得一位杏坛前辈说过,一位热爱文学的老师,课堂是不差的。据说朱自清先生就不太会“上课”,每次上课就是把前一晚上准备的稿子读一遍,不见与学生的交流,甚至头都不抬一下。但每回先生上课,教室里总是挤满了人,大家悉心聆听,认真记录,周围静静的,完全沉浸在先生如诗一般的语言里。原来先生每次讲稿都是精心准备,旁征博引,上课时讲到动情之处还要吟诵一两首古典诗词。难怪他上课的教室越来越大,最后就上到礼堂里了,但每次仍是座无虚席。第一次听于永正老师的课,留给笔者印象最深的不是课堂精彩的设计,而是他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他那可视着书法作品的板书,感觉站在面前的不只是一位老师,更是一位语言大师。从老师身上散发的语文味,应该说是无法抵挡的。课堂上老师精彩生动的导入、引导、过渡、评价,深情并茂的朗读,工整美观的板书,那浓浓的语文味便自然氤氲其中。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味”应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动情诵读、精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真水无香,语文课只能以语文方式来呈现,用语文的方法去学习,课堂的学习才是高效的,语文味才是纯正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8-9-22 21:06:01 | 只看该作者
当前的语文课上就存在着种种“走味”的尴尬现象
3#
发表于 2008-9-22 21:23:53 | 只看该作者
P 确实走味了。
4#
发表于 2008-9-22 21:28:37 | 只看该作者
花架子
5#
发表于 2008-9-23 12:16:21 | 只看该作者
从语文教学的发展来看,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铭记终生的是教师深厚的文化功底。
6#
发表于 2008-9-23 21:23:0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zbxzq 于 2008-9-23 12:16 发表
从语文教学的发展来看,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铭记终生的是教师深厚的文化功底。
有门
7#
发表于 2008-9-24 15:03:49 | 只看该作者
顶!
8#
发表于 2008-9-26 20:57:27 | 只看该作者
光打雷不下雨”——脱离语言雾里看花
的确
不错
9#
发表于 2008-10-1 13:56:36 | 只看该作者
我喜欢
10#
发表于 2008-10-1 19:20:20 | 只看该作者
很有道理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盐城教师联盟 ( 苏ICP备08008878号 )

GMT+8, 2025-4-27 11:11 , Processed in 1.14413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