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教师联盟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盐城教师导航————最适合教师的网址导航课件学习选择盐城教师联盟旗下网站点此即送600盟币
查看: 7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2 20: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与反思

3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
1.讲贾岛《推敲》的故事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写的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3.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
4你对贾岛还有哪些了解?
二、 初读古诗
1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此诗就是一个例证。首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懂诗歌的大意。
2点名读。
3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三、精读古诗
1(出示插图)那么,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我们知道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诗中是为了突出隐士远离尘俗的高洁。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从哪可以看出来?
4理解“云深”,“不知处”,说说诗意。
5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他们说什么?请你试着填一填右边的方框。
6你怎么知道贾岛这样问?
小结:通过童子的回答,能推测出贾岛在问什么。明明三番问答,贾岛采用了以答含问的手法,把诗精简为二十字。可见他在谋篇布局上的推敲
7体会《寻隐者不遇》一诗所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
8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还贵在善于抒情。
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诗,从中你还能读出诗人在问答中的情感变化。(点名读)
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板书(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再次失望)
9一般访友,问知其出去了,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体现了诗人对隐者什么样的情感?
10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
1贾岛的诗有像我们今天学习的这样很安静,置身世外寻访隐者的诗,也有豪情万丈的诗。
2教师相机出示诗
(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3总结:贾岛作诗爱推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一起来背一背《寻隐者不遇》。
教后记: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因此,上课时我以贾岛作诗爱推荐为主线,贯穿整堂课。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我首先请学生默读古诗,想象当时的情景。为了降低难度,我出示课件:出示古诗,并请让学生试着填一填右边的方框中诗人与童子的对话。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还贵在善于抒情。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但是,我在引导学生揣摩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时,显得有些生硬。要是能注意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积极去感悟就更好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盐城教师联盟 ( 苏ICP备08008878号 )

GMT+8, 2025-4-26 07:01 , Processed in 1.14936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