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机智例谈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钱守旺(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从教近20年)
教育机智指的是教师的长时间积淀下来的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教学技能。课堂应变能力通常指教师正确处理课堂上随机发生的教学事件的能力。教学机智是整个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机智表现为“润物细无声”,机智表现为对无法预见的情境进行出乎意料的塑造,机智表现为临场的随机应变。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瞬息万变,错综复杂,随时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种种偶发事件,它需要教师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并妥善处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学机智,否则,纵有高超的学识,也难以真正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机智能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的、出乎意料的塑造,将教学中的小事变得有意义。
上课前老师和学生都会紧张怎么办?(课堂教学机智之一)
对于刚开始讲公开课的青年老师来讲,紧张是很正常的。对于讲课老师来说克服紧张的方法很多,比如:自我暗示法、深呼吸法、课前与学生谈话分心法等等。对于学生来讲,克服紧张的方法也很多,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课前跟学生有一个简短的谈话,谈话内容可以是与本节课教学有关的,也可以是无关的。比如:猜老师的年龄、做相反的游戏、向老师提问题、进行脑筋急转弯的游戏、问学生“你们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给你们上课?”“你们猜老师最喜欢什么样的学生?”等等。
下面是薛法根老师课前精彩的师生对白,相信读后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师:同学们认识我吗?我姓薛。仔细看看我,有些什么特点?
生:你人长得很高、很瘦。
师:高好啊!站得高,看得远嘛!
生:你的头很小。
师:头小,智慧多。
生:你的牙齿有点凸出来。
生:眼睛小小的。
生:脖子很长。
师:脖子长好啊!天鹅的脖子多长,那是高雅!(众笑)
生:你有点驼背。
师:这是我向骆驼学习的结果。当然,我只能成为单峰骆驼。(众大笑)
生:你的字写得很漂亮。
师:(与学生握手)谢谢你,只有你夸奖我!要不然,我真的会感到很自卑的。
经过这样的简短谈话之后,学生还会紧张吗?
在教学《生活中的负数》一课时,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安排了下面的活动:
师:课前我们做一个“相反”的游戏,看谁反应快。知道什么是相反吗?
生:知道!
师:相反就是我说上,你们就说——
生:下。
师:我说向前看,你们就——
生:向后看。
师:好,下面请大家听老师发口令,你们自己做动作。看谁反应快!
接下来,教师依次发出下面的口令:起立、坐下、坐下、起立、向前看、向右看、向后看、向左看、举左手、举右手。
学生们听老师的口令,做相反的动作。
这样的课前游戏,既可以让教师和学生放松心情,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还为本节课学生进一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打下了基础,可谓一举两得。
老师要讲的,个别学生已经知道了怎么办?(课堂教学机智之二)
从教学角度说,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上公开课,老师们最希望出现的场景就是老师引导学生由不会到会,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上出现老师课前预设的情况。但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不同,再加上小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家长普遍重视家庭教育,课堂上“老师还没有讲,学生就已经会了”的现象是经常出现的。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重新考虑教学的起点。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当按照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时,发现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于是,教师果断地将原先设计的小步子的提问调整为开放性的问题,"关于人民币,你知道些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不仅大致覆盖了教科书中的知识,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新的课程内容。像有的学生说:5角、1元人民币上画有少数民族人物像;有的说:我知道10元人民币上画的是毛主席;有的说:人民币上还画有桂林上水、三峡风光;有的说:拿一张人民币对着光可以看到里面的图案,那是防伪用的。教学这样一调整,不仅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了系统化,而且还通过课堂这个小舞台,展示了学生们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获得的其他知识。这样的设计就有了较强的针对性。
再比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在揭示了圆的周长概念后,我便举起一个用硬纸剪的圆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这个圆的周长?”生1说:“老师,可以先在圆的上面做个记号,在把这个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就可以知道这个圆的周长了。”很显然,这是老师课前已经预料到的答案。生2说:“老师,拿根绳子绕着圆围一圈,量一量这段绳子的长度就可以了。”这个答案也没有超出老师预设的范围。这时生3说:“老师,我可以把圆对折、再对折,用绳子量一量这一小段(边说边操作,指对折后的弧长),再乘上4就行了。”对于学生的这种独特想法老师大加赞赏,同学们也对这位同学投以赞许的目光。这时生4突然在座位上不由自主地喊道:“老师,只要用圆的直径乘圆周率就行了!”他的这句话一出口,下边有三个学生随口附和到:“对,用3.14乘上圆的直径就可以了。” 我没有想到“半路上杀出几个程咬金”,他们几个给了我一个“意外”,一下子打乱了我的教学思路。本来我接下来的教学思路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怎么办?我接着这几个学生的发言说道:“刚才这几位同学到底说的对不对呢?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这样一来,就把发现探究的过程变成了验证猜想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