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友chenlihua发在回帖里的,为了方便朋友们搜索,新开一贴
东台市2006年教师中级职称业务能力考核
小学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本卷总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本卷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共30分;第二部分学科基础知识共30分;第三部分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共50分;第四部分解题或命题,共40分。
题号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总分 合分人
第一部分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教育的本质是( )
A.上层建筑 B.一半生产力一半上层建筑
C.生产力 D.培养人的活动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思想最早出自(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说文解字》
3.儿童的发展存在关键期,这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不均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4.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 )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师素质现代化 D.教育管理现代化
5.二十一世纪教育四大支柱的核心是( )
A.学会认知 B.学会做事 C.学会共同生活 D.学会生存
6.“举一反三”属于下列哪种学习迁移( )
A.顺向正迁移 B.顺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逆向负迁移
7.下列不属于教师的特殊能力的是( )
A.教师的认识能力 B.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
C.教学组织能力 D.教学反思能力
8.提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这一主张的是( )
A.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B.范例教学理论
C.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D.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9.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中最主要的内容是( )
A.创造意识的培养 B.创造人格的培养
C.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D.创造方法的培养
10.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 )
A.学校管理改革 B.课程改革
C.教育评价改革 D.教学改革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主体和核心是__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____________________。
2.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养学生的_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人都是具有___多元智能__________结构的个体,教学的任务不在于使一个人有多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
4.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要使学生动机_____________水平适当,这样才会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5.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_课堂教学。
6._元认知_____________的实质就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_____自我调节_________,研究表明它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7.培养学生的行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形成学生道德品质的关键。
8.__终身学习_思想打破了人们习惯的思维定势,使从学校毕业不再是教育的终结,而是新教育的开始。
第二部分 学科基础知识(30分)
语言知识及应用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3分)
哺育( ) 杜甫( ) 破绽( )
拈轻怕重( ) 刚愎自用( ) 瞠目结舌( )
2、 按要求写词语。(3分)
前两字重叠的成语:
表示激动心情的成语;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3、人们常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赞美黄河的雄伟气势。请你写出跟下列事物有关的古诗句。(7分)
大海: 长风破浪会有时 , 直挂云帆济沧海。
庐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西湖: 欲把西湖比西子 , 浓妆淡抹总相宜 。
4、改写句子。(1分)
那挑山工想了想说:“我们哪有近道,还不是和你们走的一条道?”(改为间接转述)
5、把句子补充完整,注意前后连贯。(6分)
(1)生活是一杯酒,散发着迷人的醉香。 ,演奏着不同的哆来咪……生活是 , 。
(2)课外阅读是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的生活。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争先恐后
于 坚
⑴中国是一个争先恐后的国家。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门一打开,拥挤在门口的人群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喷出来,争先恐后,蜂拥而动。我说的不是公共汽车门口,而是公园门口,展销会门口,飞机的登机口,电影院门口……大家在斑马线前面等绿灯,没人愿意站在后面,都下意识地要往前挤,结果绿灯还没亮,人群就漫到了马路上。印象最深的是下火车,哪怕前面就是终点站,人们也要提前一两站就结束了热火朝天的扑克游戏,纷纷起身,收拾行李到过道上挤着,好像晚一步,火车就要飞掉。
⑵并不是中国人不喜欢秩序,也不是这个国家物质贫乏,空间狭窄。“争先恐后”不过是世界的一种此起彼伏的暂时状态、一个形容词。但在六十年代的词汇中, “先”与“后”却是一种价值判断,“先”,与先进、进步之类有关,“后”却是落后、倒退, “落后就要挨打”。无数运动之后,在这个国家无人不患“恐后”症。由于普遍地“恐后”,争先成为风气,“先”是如此事关生存,到了必须“争”的地步。精神上的“恐后”,最终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也就争先恐后了。
⑶“争先恐后”不再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暂时状态,而是常态,所以,没有任何必要“恐后”的地方,人们也本能地要争先。
⑷争先已到这种地步,连小学生考试,95分以下都是后了。所有人都争先,意味着人们对生活的常态和基础的漠视。生活的质量并不表现在世界的先进部分,而在于世界的普遍状况。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惟一价值标准,所有人都要争先恐后,只好革命。
⑸争分夺秒、力争上游,作为一种可能性,当然是应该鼓励的,但它不是标准。如果也用河流比方,没有下游和中游,上游不是死水一潭么?没有恒定的时间和缓慢的时针的对比,争分夺秒不正是慢么。上游、中游、下游,河流的不同形态,也是世界的不同状况,它们并不存在价值上的优劣。
⑹马拉松赛跑永远只有一个人先进,世界注定是普遍落后的,是落后者的乐园。
⑺先进的意思在此时代,只意味着价值是否能立即兑现。不能立即兑现就是落后。我常听人说,不甘落后,眼科医生加入了股票大军,种白菜的姑娘去医院当了护士。
⑻我认识一位缓慢的大师,他的一座雕塑花了20年,他是落后的。他开始的时候,受的是先锋贾科梅蒂的影响,但这影响持续了20年之久,没有当即面市,他完成的时候,已经落后了。年轻一代今天决不会从伦勃朗开始,必然永远落后。他们很聪明,从威尼斯双年展开始。
⑼一天等于20年,固然是一种时间观。但20年如一日,同样是一种时间观。一天功夫的东西就是一天功夫的东西,20年功夫的东西就是20年功夫的东西,永远不可取代。缓慢的并不是落后的,快也不意味着价值上的优越。这都是常识,但在这个世纪,明白这些,却是大智大慧。
⑽在古代社会,各文明之间并不争先恐后,因为文明不存在价值上的先进与落后。但在20世纪,“落后就要挨打”,竟成为风行全球的真理之一。并且已然是,只要落后,就可以打。落后的标准由什么界定?武器的先进。那些文化并不崇尚武力的文明必然总是落后,落后的印度文明,落后的埃及文明,落后的印第安文明,落后的中华文明。这个世界已经昏头了。日本居然在中国文明面前以“先进”民族自居,靠的就是武器。此种逻辑已经成了中国人刻骨铭心的经验之一,人们似乎已经忘记此逻辑乃是强盗们创造的。
⑾以“争先恐后”的价值观来看历史,不仅会得出缓慢的中国时间劣于格林威治时间的结论,甚至把“落后”用于汉语。
⑿“争先恐后”,是由于人们丧失了对世界的永恒之基础的安全感。丧失了存在感。
⒀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最落后的不就是我们相依为命的大地本身么?一成不变的,缓慢的,没有时间的,大地的这些特性是否已经成为这个“先进”世纪“维新”的障碍?
⒁长江洪水的泛滥,从根本的方面来说,我以为乃是“先进”的人类不满于大地的落后,所导致。
1.通读全文,以下选项中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1分)
A.和谐是世界永恒的基础 B.文明的价值在于落后而不在于先进
C.我们不应仅把争先作为生活的标准 D.我们应该按生命的本来形态生活
2.造成人们争先恐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3.⑷中“争先已到这种地步,连小学生考试,95分以下都是后了。”这句话你是如何看待的?简要谈谈你的评价观。(3分)
4.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第三部分 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狼和鹿
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但鹿群的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它们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那时森林里大约有四千只鹿,它们要时刻提防狼的暗算。
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他们组成了狩猎队,到森林中捕杀狼。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只跟着一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5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六千多只。
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上述教材《狼和鹿》(安排在国标本苏教版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按新授课设计,完成下列各项:
1.指出本篇教材《狼和鹿》的教学重点、难点,简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过程,并说明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思想。(20分)
2.同一主题的《鹿和狼的故事》(安排在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六单元,为略读课文)(课文见最后附页),请设计该课突破重难点的教学过程。(15分)
3.请结合新课程的理念,以这两篇教材的安排为例,说说你的教材观。(15分)
第四部分 解题或命题(40分)
1.根据试卷提供的《狼和鹿》,为三年级学生出一条检测阅读效果的主观题。做好参考答案并附评分说明。(20分)
2.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实际,以“维护生态平衡”、“感恩”或“与好书为友”为主题,出一条考查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试题,要求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做好参考答案并附评分说明。(20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