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教师联盟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盐城教师导航————最适合教师的网址导航课件学习选择盐城教师联盟旗下网站点此即送600盟币
查看: 77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一(下):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内容的研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4 11:28: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京市瑞金路小学    陈薇

   
       课例:《我们认识的数》

       这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的课例。一节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必须具体以下三个要素:

1
、综合性。是否综合运用所学的某个领域的知识。

2
、实践性。是否创设了真实的情境。

3
、活动性。是否开展了学生人人参与的活动。
       《我们认识的数》这课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说一说。这个活动分为两块。
   
       第一块: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教材中提供了4个素材:
       我班有42名同学;
       我家养了75只兔子;
       我们楼里住了42户人家;
       我国有56个民族。
       这里的4个素材实际上是为学生开拓思路的,可以从家里、小区里、班级中、甚至祖国中,想想身边的数。但是这其中“我家养了75只兔子”对于城市里的孩子来说,不太可能有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些修改,补充一些学生熟悉的、喜欢的内容。比如:孙悟空有72变等等。
   
       第二块:说说家长每个人的年龄,然后再猜一猜64岁可能是谁?说说家中每个人的年龄就是为猜一猜做铺垫的,当学生了解了家庭成员一般多少岁时,就很容易猜出64岁可能是谁。
       第二个活动:猜一猜。这个活动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抓一把蚕豆,数一数粒数。
       第二层:抓一把花生米,不数,估计一下粒数。并讨论:为什么一把花生的粒数比一把蚕豆的粒数多?
       第三层:不抓,利用前面的经验估计一把黄豆的颗数。
       第三个活动:数一数。
       教材的设计是要让学生到校园中走一走,运用100以内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校园里有多少棵树?从一楼到三楼有多少层楼梯?等等。
       根据教材的安排,可以将教学的目标定位:
       知识技能目标:感受100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会用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数学思考目标:培养数感和估计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探究的科学精神,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的重点是:100以内数的应用。
       教学的难点是:活动二猜一猜。
       通过以上的思考,我们做出了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说一说。
       课前,教师应到学生中了解一下,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学生会怎样说,学生比较熟悉的题材有哪些。然后,根据了解的结果,修改教材中的素材,这样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才会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感觉。
       说一说的第二个环节,也需要在课前布置一个调查作业,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表格,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的年龄,把了解的结果记录下来,真实的感受数据收集的过程。书上在解决64岁可能是谁时,配套了情境图,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会根据前面的经验一口说出是爷爷或奶奶,这就是一种数感。还可能会用到排除法,排除了小明和爸爸、妈妈,就只有可能是爷爷或奶奶了,用这种方法思考就是一个推理的过程,也是可以的。

       活动二:猜一猜。
       猜一猜的活动开始前,教师一定要做一件事,就是要和学生讲清楚:什么是“抓一把”,教师可以示范怎么抓一把,并且要指出:不要刻意多抓或少抓。这是下面开展实验研究的前提。
       第一个层次的活动:抓一把蚕豆并数一数,可以让学生抓2-3次。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练习抓一把;二是了解一把蚕豆的粒数大约是几粒,因为几次抓的结果可能是不同,这样他们就能感受到一把蚕豆的粒数是有一个范围。而不一定是一个固定的数。
       第二个层次的活动:抓一把花生米,估计有多少粒。在抓之前可以让学生猜想一下:你认为一把花生米的粒数和一把蚕豆的粒数相比,会怎样?我想,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对,但这只是源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当他们抓完之后,再猜一猜大约有多少粒时,这就是一种数感的培养,同时他们也在猜测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为什么一把花生米比一把蚕豆的粒数多?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会出现几种不同水平的回答:
       第一种水平:凭感觉知道的,他运用了数感。
       第二种水平:因为一粒花生比一粒蚕豆小,所以一把花生的粒数比一把蚕豆的粒数多。这种回答的学生很不错,他已经运用了函数的思想。
       第三种水平:一粒花生的大小约是一粒蚕豆的一半,所以一把花生的粒数大约是两把蚕豆的粒数。这个回答更了不起,他已经运用了反比例的思想。
       但这里,我们最起码要让学生理解到第二个水平。
       第三个层次的活动:不抓,直接估计一把黄豆的粒数。这个问题学生反馈的好坏程度,直接取决于生一个层次抓花生米的活动。
       如果学生的反馈良好,教师还可以增加一些估计的活动。比如:估计一把绿豆的粒数。还可以增加一些估计物体个数的活动,类似于书25页,先圈出10个再猜一猜的活动。等等这些活动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推理估计能力。

       活动三:数一数。
       数一数的活动也可以设计为一个研究性任务。老师是不是会有这样的疑问?数一数的活动难度不大,是否具有研究价值呢。
       其实,研究性任务本身就许多研究价值,比如让学生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学会如何科学的进行研究性学习,这也是十分重要的。这里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
       活动的步骤是这样的:

1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们组准备数一数校园里哪些物体的个数?并设计成表格。

2
、小组分工,以6人小组为例。教师提供岗位,小组长负责安排。具体的分工有:数数人员(负责先数物体的个数)、校对人员(负责验证数数人员数的是否正确)、记录人员(负责记录数的结果)。这些分工可以每个安排2人。

3
、在校园开始分组研究。

4
、完成任务后,回教室由组长汇报,进行全班交流。当数据出现不统一时,还可以再安排学生再次验证。
       这样的研究性任务,不仅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还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用数据说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09-3-4 11:35:16 | 只看该作者
供学习参考,
3#
发表于 2009-3-4 15:10:4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盐城教师联盟 ( 苏ICP备08008878号 )

GMT+8, 2025-4-26 06:40 , Processed in 1.17357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