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教师联盟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盐城教师导航————最适合教师的网址导航课件学习选择盐城教师联盟旗下网站点此即送600盟币
查看: 83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生活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3 13:37: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确,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学生只有学会了数学知识,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达成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衔接,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才是学习数学的真谛。同时也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问题顺利地走进数学课堂,让课堂知识
巧妙地融入社会生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处理:

一、引用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积累了很多的实例,不时地在课堂上“逗逗”学生,效果甚好。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我是这样问的:大家经常喝酸奶,可酸奶盒上写着的“脂肪3.3%、蛋白质2.9%”……这些3.3%、2.9%等是什么意思?在教学“平均数”时,课前请一名同学唱歌,请每组的组长和老师当评委,当评委亮分后发现分数不一致,自然地引出“平均数”。即使让老师们头疼的“加减混合计算式题”,也可通过“公共汽车上的上、下客”现象来导入。只要我们做有心人,不难发现小学数学中的每一个题型,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这些导入环节的设计,效果一定会很好,打破了死沉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理解新知。

数学教学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的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然而,现行教材虽然经过大的改革,题目的老化现象、数据的过时现象、脱离实际现象都已有明显好转,但仍不彻底,比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更新明显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比如在教学“连减应用题”时,要求学生掌握两种方法解答。教学中我认真地钻研了教材,明白了教材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然后把教材放到一边,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的情境,以理解不同的解题方法。第一种解法设情境为:我们班李华同学有50元钱,买了一个玩具用了15元,这时他还有多少元?接着李华又买了30元的鞋子,他现在还有多少元钱?学生很快帮李华算出:50-15=35(元)  35-30=5(元)从而明白了第一种解法是用连减。情境二:李华到商店买玩具用了15元,买鞋子用了30元,一共用了多少元?他给售货员50元,应找回多少元?学生再次帮李华算帐:15+30=45(元) 50-45=5(元)学生直观地理解了第二种解法的特点是先求两个部分数的和,再用总数减去两部分之和。在教学“8的组成”时,我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学生用8只乒乓球往篮子里投掷,反复投掷,把每次投掷篮内外的球数记录下来,使学生从游戏中感受到8的组成,而不是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新知。又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包里有165元钱,去超市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计算。
有些数学课题常常也会令学生费解,如“长方体的认识”,语言较严谨,数学术语多,陌生而又抽象,小学生会感到太遥远,难以理解,不如来得通俗化一些,把它改成“文具盒的形状”,贴近生活,易于接受,为新知识的讲授提供广阔的思维情境。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这样改动课题,如“元、角、分”改成“到银行去”、“时、分的认识”改成“认一认小兔钟”(旁边挂着小兔钟),“百分数应用题”改成“喝酒的学问”(酒瓶上有洒精度)。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着眼所学内容,设计实践活动,巩固新知。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让课堂所学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学了“米、分米、厘米”后,让学生量一量教室地面的长和宽;黑板、书桌、课本、文具盒的长与宽;量爸爸、妈妈的身高等。学了“10的认识”后,可让学生用第几排、第几个来描述自己坐的位置;让他们说说家里的电话号码;让他们记录一星期的气温等。学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后,可组织学生到超市调查商品价格。学习“面积单位”后,让学生测算书本、课桌、黑板的面积;亲自设计桌套的大小等。利用“比例知识”,帮李阿姨算一算她家和三位房客的水电费情况(按人口比例)。学了“平均数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展开活动,比如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菜场某一蔬菜的平均价格等。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从中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时、分的认识”学完以后,我让学生查一查一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反馈回来的情况让我大吃一惊,有自己实践的,比如:一分钟可以做20道口算题,可以拍100下皮球等。有查阅资料的,比如:高速采摘机可以采西红柿68千克,1台新型太阳能水泵可以抽水3800千克,1台高速转轮印刷机可以印报纸1400多张,1条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可组装1台电视机等等,很了不起。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可以编制这样的题目:小明把积攒下来的零用钱150元从2001年10月1日开始在银行存定期一年,那么到2002年10月1日,他可以得到多少元?这样的问题,新鲜有趣,与生活贴近,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一定会自觉地去银行了解利率、利息等知识,并与百分数知识相联系。通过学习思考、调查访问、实际计算,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还了解到一些金融知识。从而增长见识,培养了在实际中应用数学的能力。记得在学了“统计图表”后,我曾经布置一个有挑战性的课题: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体裁不限,一周内完成。结果发现学生的能力很强,创意很广,有统计班级学生课间消费情况,有统计班级一周内违章违纪情况,有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统计图表形式各不相同。可见学生不被老师“包办”时,思维是多么开阔,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主动性、探索性和实践能力都得以发挥,蕴含其中的团体合作精神更显珍贵。

总之,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生活回到课堂。更要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等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最终让数学走向生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13:38:21 | 只看该作者
仅供参考。
3#
发表于 2009-3-13 15:26:4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4#
发表于 2009-3-13 17:55:2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盐城教师联盟 ( 苏ICP备08008878号 )

GMT+8, 2025-4-26 15:38 , Processed in 1.15534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