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例2第50页)
设计时的思考:
这节课的内容是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的方法。教材上呈现的内容是用比例的方法来解决,并没有其他的方法提示。其实学生的方法不会采用教材上的“比例”的方法,而是用其他的一些方法,如:因为实际缩小了多少倍,那么图上距离重新扩大多少倍;或者根据比的基本性质进行解决,也就是图上距离扩大多少倍,那么实际距离应该如何等等。如果去比较这几种方法,可能学生的方法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更加方便,特别是在思路上比较清晰。而书上的“比例”的方法,学生容易出现单位不统一的错误,同时在过程上比较麻烦,但是也有其优点,就是符合比例的应用价值。
笔者认为,书上呈现只有一种方法,并不是硬要求学生掌握只用一种方法,可能是为了以后的用比例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书上的方法就是好的。我觉得应该鼓励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学会欣赏,以实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同时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因此个人认为是不是把这一个问题当成一个问题来解决,突出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除了常规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外,增加“经历解决实际距离问题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并结合已有知识掌握”。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中还得有机地沟通方法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让学生明白方法虽然不同,但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图上长度和实际长度的关系)来解决的。如学生在列出比例时,有的学生不用解比例,而用比的基本性质已经口算了,其实也就用了“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的方法,教师可以随机点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