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教师联盟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盐城教师导航————最适合教师的网址导航课件学习选择盐城教师联盟旗下网站点此即送600盟币
查看: 895|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杜牧所写的"杏花村"在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5 17:52: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杜牧所写的"杏花村"在哪?


破解杜牧诗中“杏花村”之谜!

第一篇:
杜牧诗中所指的杏花村在安徽池州城边的杏花村
前几天陪国家行业质量认证机构的两位审核员去了贵池,在路过城边秋浦河畔的黄公酒垆大门时,我想到了当年杜牧写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摇指杏花村。
并对同行一位山西籍审核员说,杜牧的这首诗就是写在这里的。
显然这位审核员对此不甚了解,他说我们山西的杏花村酒在做广告时,也提到了杜牧的这首诗。言下之意,杜牧的这首诗是写在山西的。
山西杏花村酒厂的这个广告我没见过,但是可以知道山西人会做宣传,这一宣传却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误导了全国很多的人,包括这位北京来的审核员,也误导了这些人很多年。
会昌四至六年(公元844—846年),诗人杜牧由黄州迁任池州刺史,当了两年州官,留诗几十篇,《清明》这首诗就是他春游府邸杏花村时乘兴所写,而并非写在山西杏花村。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向这位山西籍审核员阐明杜牧的这首《清明》不是写作于山西。
1、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典型的南方气候特征,山西不具备
2、唐人曾有一画家根据杜牧的这首《清明》诗作了幅画,画中牧童头带斗笠,身披蓑衣骑在水牛背上。斗笠、蓑衣是南方人才用的,北方人不用。而水牛也只有南方才有,北方都是黄牛。
3、杜牧从未在山西做过官,历史上也查不到杜牧到过山西的记载。而《清明》诗的创作年代,与杜牧任池州刺史是相吻合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杜牧诗中所指的杏花村在安徽池州城边的杏花村。这个结论当然也得到了这位山西籍审核员的认可
池州市的黄公酒垆是个值得游玩的地方,欢迎朋友们在去九华山的时候顺便去游览一下黄公酒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09-4-5 17:54: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篇:
清代贵池人郎遂:潜心编撰《杏花村志》,被收入《四库全书》。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唱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花和酒,也唱出了一个闻名千古的杏花村。
杏花村,因诗而得名。“牧童遥指处,池州杏花村”。
唐代池州又名池阳郡,自唐武德四年开始设州,池州府治秋浦县(今贵池区)。境内山川秀美,风景如画,九华山、齐山、秋浦河、百牙山等江南胜景引来众多名人诗家留连吟唱。大诗人李白留下《秋浦歌十七首》,苏轼曾作《清溪词》,司马光写过《齐山呈王士薇之》,岳飞有《池州翠微亭》……一篇篇佳作灿若珠玑,为池州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增添了夺目光彩。
会昌四至六年(公元844—846年),诗人杜牧由黄州迁任池州刺史,当了两年州官,留诗几十篇,《清明》就是他春游府邸杏花村时乘兴所写
古时杏花村位于贵池城西,山岗上杏花遍野,村子里酒垆如肆,尤以“黄公酒垆”著名。
清《杏花村志》记之:“酒垆茅舍,坐落于红杏丛中,竹篱柴扉,迎湖而启,乌桕树梢,酒旗高挑,猎猎生风,令人未饮先醉。酒垆院里有一口‘黄公井’,水似香泉,汲之不竭,用此水酿出的酒,为时人所争饮。”
每当清明时节,春风醉雨,杏花盛开,小村“十里烟村一色红”、“村酒村花两共幽”。其美景和繁荣可见一斑。
“诗因景而灵秀,景因诗而名重”。杜牧一首《清明》诗,引得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登楼把酒,吟诗作赋。
据统计,池州有史可查的围绕杏花村歌咏的名人诗家就有300多位,写有700余篇诗作。“天下第一诗村”之说不胫而走。
出了名的杏花村得以不断修建。至清代,方圆十余里,杏花浪漫,灿若烟霞,亭台楼榭,茅屋酒帘,有了铁佛禅寺、百浦荷风、栖云松月、杜坞渔歌等“杏花村十二景”。
清代贵池人郎遂感其独特,潜心编撰《杏花村志》,被收入《四库全书》。
以村建志,在我国绝无仅有,足见杏花村名声之大。
世事更替,战乱频繁,杏花村古景渐渐面目全非,惟有那口黄公井自唐代留存至今,井水清澈如故,成为杏花村坎坷见证。
杏花村,是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文化古迹,是安徽池州城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
池州人心中明白,贵池之所以能在1996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城西有个杏花村,而且村中还有一口省级重点保护单位———唐代杏花村古井,古称“黄公井”,又名“香泉井”。
在我国志苑中,为村立志的可谓凤毛麟角。
能被搜入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文献《四库全书》的村志,恐怕只有池州《杏花村志》了。
应当说,这全赖于杜公这首千古绝唱《清明》诗的巨大效应。
杜牧在会昌四至六年(844—846年)出任池州刺史期间,春游府城西杏花村,写下了这首富有江南风情特色的艺术杰作。
之后,历代名士慕名纷至,古村不断修建。至清代整个杏花村已形成一片方圆10余里古色古香、风景如画的名胜古迹区,有闻名遐迩古“杏花村十二景”,
即:平天春涨、铁佛禅林、白浦荷风、黄公酒垆、三台夕照、桑拓丹枫、栖云松月、西湘烟雨、昭明书院、茶田麦浪、杜坞渔歌和梅州晓雪。
然而,千古杏花村,风雨流年,沧桑有变,尤其是侵华日军的狂轰滥炸,使古杏花村十二景惨遭毁灭。 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古老的杏花村带来了生机。 1984年11月21日原贵池县政府提出,“将杏花列为县花”、“清时节作为杏花节”以及“把贵池变成杏花城”的美好构想。 九十年代第一个春天,贵池市在距昭明书院遗址不远处,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杏花村公园———烈士陵园。每逢清明佳节,这儿成为池州儿女,特别是青少年缅怀先烈壮志豪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十二景”中的杜湖,指的就是秋浦河入长江的那片水面。 湖岸有杜坞庄、杜坞山,山谷里有渔村叫杜坞村。 自古秋浦河上有渡,称杜坞渡,篙撑桨摇,渡了千年百载。 当政府于1990年8月,在“碧澄长似秋”的秋浦河上建起了一座雄伟的杜坞大桥,结束了千年摆渡的历史,给杏花村杜湖名胜架起了一座壮丽的彩虹。
1997年底,贵池市委、市政府把复建杏花村、开发杏花村景点作为确立“杏花村名牌”战略,将恢复建设杏花村的古迹摆上了重要日程,此举受到了国家建设部和省内有关部门的支持。当年黄公酒垆的黄公井,史称“香泉似酒,汲之不竭”。当地杏花村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及杏花村酒厂先后开发了“杏村”、“牧童”、“九华山”3个注册商标的系列名酒,推出几十个品种的产品作为旅游纪念品,为千古杏花村又增添了无限诗情、画意。
新千年世纪之交,随着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经济区战略的实施,杏花村迎来了明媚的春天。
海外华人、欧华公司老板詹晓荣先生为古老杏花村所吸引,掀开了杏花村复建工程的序幕,建起了杏花村古井门坊、黄公酒垆和标志性的街心古樽雕塑。 最近,池州市政府正着手组织绘制杏花村整体工程的蓝图,千古名村无限美好的明天,将在“两山一湖”的旅游热线上,竖起一道亮丽的风景。 到那时,中外游人便再度领略“十里烟村一色红”、“村酒村花两共幽”的古村神韵。
3#
 楼主| 发表于 2009-4-5 17:54:31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篇:
杜牧诗中“杏花村”之谜!
每当清明来临,人们常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作仅四句之简单,却字字珠玑,堪称传世之作。然而,人们在咏吟这首佳作的时候,也产生了一个深深的疑问:杜牧所说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呢?
长期以来,全国有好几个“杏花村”都说自己就是杜牧诗中所指。它们纷争不断,形成了一个“杏花村”之谜。
于是,人们试图从《清明》诗文中找出一些答案。《清明》诗中有清明、雨、杏花、美酒等几个特点,这些就成为确定“杏化村”归属的标准。
山西汾阳杏花村
许多人认为,山西汾阳杏花村是“真正的”杏花村。他们说,这个杏花村位于山西汾阳县城以北,以生产汾酒名扬于世,历代文人墨客曾留许多诗文碑刻于此,咏其酒美景好,而杜牧的《清明》诗更是位列群碑之首——这当然表明,这个杏花村的身份确凿无疑了。
然而经过考证,有人却提出了两个疑问:
一、据《杜牧年谱》记载,杜牧一生从未到过山西,怎么可能在汾阳喝酒?
二、汾阳清明从不下雨,有时还要下雪,又何来“清明时节雨纷纷”呢?
两个疑问切中要害。看来,山西汾阳杏花村不是“真正的”杏花村。
安徽贵池县杏花村
也有人认为,安徽贵池县杏花村是“真正的”的杏花村。他们说,这个杏花村在贵池县西南,古时也以酿酒著名。杜牧曾在贵池为官两年,期间他爱喝酒、郊游,均有记载。而《贵池县杏花村志》中还收有《清明》诗。这些都表明,这里就是杜牧诗说的杏花村。
上面的理由似乎充足,但经过考证,有人同样提出了两个疑问:
一、写《清明》时杜牧已经上任半年,他嗜酒如命,哪能不知杏花村去处而向牧童问路?
二、既然为官,喝酒自有下人服侍,杜牧又何必亲自去讨买呢?
如此推断,这里的杏花村也不“属实”。
江苏宜兴杏花村
还有人认为,江苏宜兴杏花村才是真正的“杏花村”。他们的观点是,杜牧晚年罢官后住在湖州,此时杜牧有些萎靡不振,便常到邻县宜兴游览解闷,并住在宜兴十里碑,还在那里修建了一座水榭。而据地方志记载,十里碑附近有个村落,四周多有杏树。显然,这里就是杜牧笔下的杏花村。
遗憾的是,此说最终也被否定:经考证,此地没有“酒家”,更不曾有过酿酒历史,《清明》所写情景,与这里一点关系也没有。
几处“杏花村”均被否定,就有人说,杜牧的“杏花村”其实是泛指,并无实处。《四库全书·杏花村志》也说:“杜牧之为池阳守,清明日出游诗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句,盖泛言风景之词,必以一村以实之,则话句反为滞相矣!”
不过,多数人的意见是,《清明》诗中的杏花村是确实存在的,只是年代太过久远,不辨其真罢了。
看来,杜牧《清明》诗杏花村之谜,一时还难以破解。
4#
 楼主| 发表于 2009-4-5 17:55:16 | 只看该作者
我听说杏花村有很多啊   但最著名的好象是有6个

山西杏花村 在汾阳县东部,从南北朝以来,就以产“汾酒”著名,唐代最兴旺时,全村有72家烧酒作坊。这里有历代文人雅士盛赞佳酿的题诗碑刻。

山东杏花村 就在水浒传英雄故地的梁山脚下,杏桃柿梨间植,村民散居其中。每当阳春时节,满村杏花怒放,有“杏林飞霞”之称。

江苏杏花村 位于南京城西南隅新桥西信府河、凤凰台一带。这里岗峦叠翠,绿水环绕,前临大江,下靠秦淮,历来为南京的风景名胜之地,又称“金陵杏花村”。

江苏徐州杏花村 在徐州丰县,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朱陈村嫁娶图》诗云:“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

湖北杏花村 历史上也是以产酒闻名天下,有人认为,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就是指湖北麻城县岐亭附近的杏花村,当地有一首民谣道:“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中有美人。”

安徽杏花村 位于长江南岸的贵池县城之西,向以产酒名闻遐迩。据传,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常来这里饮酒。因此,有人认为,这里才是杜牧诗中的杏花村。理由有二:一是从诗的内容来看,“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写江南景色,与贵池天气可谓完全相符;二是有志书记载,贵池地方志上说杏花村“十里杏花,十里酒肆”,酒家首推“黄公酒垆”,并称牧童遥指的就是这一家酒店。
5#
 楼主| 发表于 2009-4-5 17:56:15 | 只看该作者
多年来,人么对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千古传诵的七绝《清明》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一直莫衷一是。

全国至少有19个杏花村,其中最为著名的6个:

1.山东水泊梁山黑风口东南崖下的“杏花村”,著名的王林酒家素有“杏花飞霞”的美称。孔子问礼于老子的问祖堂石窟,也在这杏花村上。

2.山西汾阳县城北15公里处的杏花村,该村盛产的“汾酒”誉满天下。

3.湖北麻城古镇歧亭附近的杏花村,这里的杏花村酒店在古时非常闻名。有名谣可证:“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中有美人。”

4.是江苏徐州丰县杏花村,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朱陈村嫁娶图》诗云:“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

5.南京城西部南隅新桥西信府河,凤凰台一带金陵杏花村。这里岗峦叠翠,绿水环绕,前临大江,下靠秦淮,历来为南京的风景名胜之地。

6.安徽贵池县杏花村,在隋唐时就是产酒圣地,以“杏花大曲”誉满江南。据传,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常来这里饮酒。因此,有人认为,这里才是杜牧诗中的杏花村。理由有二:一是从诗的内容来看,“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写江南景色,与贵池天气可谓完全相符;二是有志书记载,贵池地方志上说杏花村“十里杏花,十里酒肆”,酒家首推“黄公酒垆”,并称牧童遥指的就是这一家酒店。
6#
 楼主| 发表于 2009-4-5 17:57:04 | 只看该作者
目前对于杜牧《清明》诗中所写的杏花村学术界存在着争议,主要有三种版本,一是麻城市岐亭镇杏花村,二是山西的汾阳,三是安徽的贵池。

版本一:
麻城市岐亭镇杏花村。据专家学者考证,即晚唐诗人杜牧《清明》诗中所写的杏花村。
这是一座文化名村,风景幽美,杨柳依依,小桥流水,樵歌牧唱,分外诱人。随着历代文人的吟咏,早已闻名遐迩。北宋苏轼贬谪黄州路经此处,意外地见到了隐居于此的友人陈季常。从此,他三次来杏花村饮洒赋诗,尤其是他撰写的《方山子传》,将此处记入其中,脍炙人口,流传千古。明清诗人也多有诗赋。清乾隆皇帝曾御赐巨匾“杏花古刹”于村庙。

杏花村处在106国道和京广—京九汉麻联络线旁,民风淳朴,好客多礼,村民住房仍保持着古代建筑的风格。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晚唐著名诗人枚特写的七绝《清明》,脍炙人口,历来受人称道。但诗中的“杏花村”却众说纷纭,或云在山西的汾阳,或云在安徽的贵池。其实,这“杏花村”却是在齐安(湖北黄州)的麻城县古镇歧亭之旁。

歧亭处于洛阳至黄州的要道上,是南朝以来的古城,据光绪三年编辑的《麻城县志》载,这里于宋文帝元熹中置赤亭县,梁置歧亭县(为十八蛮县之一),“古赤这后为歧亭,在光黄之交,为守淮重镇。”还载《唐书地理志》云:“麻城属黄州齐安州。”又《读史方舆纪要》云:“歧亭在县西七十里,齐梁间为歧亭县,变是蛮县之一,今为歧亭镇。明嘉靖中初高郡丞于此。”《黄州府志》载:“武德三年,以县置亭州。又析置阳城县。八年州废,归阳城县。元和三年(按:应是建中三年,即公元783年)归入黄冈。建中三年(按:应是元和三年,即公元809年)复置。宋因之。元属黄州路。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折姜家畈地置黄安县治。”由此可见,古镇歧亭历来是政治、经济、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现在,仍扼守汉麻公路,处于麻城、新洲(原属黄冈)、黄陂、红安四县交界处。《黄州府志》还载:“杏花村在歧亭镇北五里处,因是交通要道,杜牧过此赋诗,是很自然的事情。
7#
 楼主| 发表于 2009-4-5 17:57:44 | 只看该作者
版本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写的七绝《清明》,脍炙人口,历来受人称道。但诗中的“杏花村”却众说纷纭,或云在山西的汾阳,或云在安徽的贵池。其实,这“杏花村”却是在齐安(湖北黄州)的麻城古镇歧亭旁。
歧亭处于洛阳至黄州的要道上,是南朝以来的古城,据光绪三年编辑的《麻城县志》载,这里于宋文帝元熹中置亦亭县,梁畦歧亭县作(为十分蛮县之一),“古亦亭后为歧亭,在光黄之交,为守淮重镇。”《黄州府志》载:“武德三年,以县置亭州。又析置阳城阳县。八年州废,归阳城县。元和三年(按:应是建中三年,即公元783年),归入黄冈。建中三年(按:应是元和三年,即公元809年)复置。宋因之。元属黄州路。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折姜家畈地置黄安县治。”由此可见,古歧亭历来是政治、经济、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现在,仍扼守汉麻公路,处于麻城、新洲(原属黄冈)、黄坡、红安四县交界处,《黄州府志》还载:“杏花村在歧亭,有杏林、杏泉,陈季常隐居处。”杏花村在歧亭镇北五里处,因是交通要道,杜牧为此赋诗,是很自然的事情。

杜牧是否到过这里呢?有诗有证。请看《题木兰庙》:“弯弓片战作男儿,梦里曾强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指云堆上祝明妃。”这是杜牧任黄州刺史时登木兰山(当时属齐安郡,今为武汉黄陂县)为木兰庙所题的诗。杜牧从黄州到木兰山,必定此过杏花会。杜牧清明而遇雨,想借酒消忧解乏,正是这里,宋代苏轼谪迁黄州,也曾路过这里,与隐居在杏花村的旧友陈季常邂逅。

杏花村是有“酒家”的,这里流传的民谚云:“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头有美酒,店里有美人。”据《麻城县志前编》(卷之三)载,这里的酒是与众不同的“水酒”(又名“黄酒”)“纯以糯米酿者,其曲内无血肉品,故酒味最醇。漉净余滓,入瓷瓮固封贮之,经年色黄,味尤美。”这种醇酒方法流传至今,是麻城特有美酒。据《复斋漫录》记载,就在杜牧到杏花村之后的二三年左右,宋代词人谢无逸也路过里,并于杏花村驿避上题《江城子》一首:“杏花村里酒旗风,烟重重,水溶溶,野渡舟横,杨柳阴浓……”这与“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景色,是何其相似啊!

杏花村位于池州市城西,古时曾有“十里烟村一色红,村酒村花两共幽”的佳境记载,是全国唯一以村建志的村。曾任池州刺史的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春游池州杏花村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也由此名扬千古。古时的杏花村,村内茅屋酒帘,亭台楼榭,十里杏花、灿若红霞,是历代仕宦文人赏花沽酒之地。
杏花村1987年被列为安徽省首批省级风景区。 杏花村古井文化园位于安徽省池州市西郊一公里处,交通便利,是在杏花村古井遗址基础上建成的新的旅游景点。园区占地面积约13520平方米,主景区由黄公井院、酿酒坊、杏花亭、村志馆、焕园等组成。园区风格朴素、典雅,园内广植花草、杏树成林、溪流纵横,仿唐建筑错落有致,古戏台文艺演出、精彩纷呈,淡淡的酒香不时迎面扑来,是现代游人凭吊怀古、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8#
 楼主| 发表于 2009-4-5 17:58:25 | 只看该作者
版本三:
杏花村位于山西汾阳县城北15公里。有古井一口,俗称神井。古井上有一亭,名申明亭。据古碑文记载,井水“味如醴,甘馨清洌”,取水酿酒,馥郁芬芳,为汾酒和竹叶青酒的水源。
杏花村酿酒始于北魏,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历代文人墨客,题诗刻碑,盛赞佳酿.神化传说中的“醉仙居”酒店,最为人乐道。有谓仙翁老道,衣著褴褛,三次饮酒,不付分文,巧吐芳香,清水成酒,变古井为神井。杏花村北依文水,南靠汾阳,自然环境好,交通很方便。改革以来,汾阳县政府为扩大杏花村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为使名特酒(汾酒、竹叶青) 更具吸引力,下工夫致力于四业(服务业、餐饮业、娱乐业、旅游业)建设,成效显著。拥有全国唯一一座独立的汾酒博物馆,藏有中外各界名人的书画作品3000余幅,并兴建了“酒都碑廊”。现在,酒乡杏花村气候宜人,环境舒适,正期盼客人的光临。
9#
 楼主| 发表于 2009-4-5 17:59:42 | 只看该作者
杏花村
杏花村位于池州市城西,古时曾有“十里烟村一色红,村酒村花两共幽”的佳境记载,是全国唯一以村建志的村。曾任池州刺史的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春游池州杏花村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也由此名扬千古。古时的杏花村,村内茅屋酒帘,亭台楼榭,十里杏花、灿若红霞,是历代仕宦文人赏花沽酒之地。
杏花村1987年被列为安徽省首批省级风景区。 杏花村古井文化园位于安徽省池州市西郊一公里处,交通便利,是在杏花村古井遗址基础上建成的新的旅游景点。园区占地面积约13520平方米,主景区由黄公井院、酿酒坊、杏花亭、村志馆、焕园等组成。园区风格朴素、典雅,园内广植花草、杏树成林、溪流纵横,仿唐建筑错落有致,古戏台文艺演出、精彩纷呈,淡淡的酒香不时迎面扑来,是现代游人凭吊怀古、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杏花村位于山西汾阳县城北15公里。有古井一口,俗称神井。古井上有一亭,名申明亭。据古碑文记载,井水“味如醴,甘馨清洌”,取水酿酒,馥郁芬芳,为汾酒和竹叶青酒的水源。

杏花村酿酒始于北魏,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历代文人墨客,题诗刻碑,盛赞佳酿.神化传说中的“醉仙居”酒店,最为人乐道。有谓仙翁老道,衣著褴褛,三次饮酒,不付分文,巧吐芳香,清水成酒,变古井为神井。杏花村北依文水,南靠汾阳,自然环境好,交通很方便。改革以来,汾阳县政府为扩大杏花村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为使名特酒(汾酒、竹叶青) 更具吸引力,下工夫致力于四业(服务业、餐饮业、娱乐业、旅游业)建设,成效显著。拥有全国唯一一座独立的汾酒博物馆,藏有中外各界名人的书画作品3000余幅,并兴建了“酒都碑廊”。现在,酒乡杏花村气候宜人,环境舒适,正期盼客人的光临。

麻城市岐亭镇杏花村
据专家学者考证,即晚唐诗人杜牧《清明》诗中所写的杏花村。


这是一座文化名村,风景幽美,杨柳依依,小桥流水,樵歌牧唱,分外诱人。随着历代文人的吟咏,早已闻名遐迩。北宋苏轼贬谪黄州路经此处,意外地见到了隐居于此的友人陈季常。从此,他三次来杏花村饮洒赋诗,尤其是他撰写的《方山子传》,将此处记入其中,脍炙人口,流传千古。明清诗人也多有诗赋。清乾隆皇帝曾御赐巨匾“杏花古刹”于村庙。


杏花村处在106国道和京广—京九汉麻联络线旁,民风淳朴,好客多礼,村民住房仍保持着古代建筑的风格。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晚唐著名诗人枚特写的七绝《清明》,脍炙人口,历来受人称道。但诗中的“杏花村”却众说纷纭,或云在山西的汾阳,或云在安徽的贵池。其实,这“杏花村”却是在齐安(湖北黄州)的麻城县古镇歧亭之旁。


歧亭处于洛阳至黄州的要道上,是南朝以来的古城,据光绪三年编辑的《麻城县志》载,这里于宋文帝元熹中置赤亭县,梁置歧亭县(为十八蛮县之一),“古赤这后为歧亭,在光黄之交,为守淮重镇。”还载《唐书地理志》云:“麻城属黄州齐安州。”又《读史方舆纪要》云:“歧亭在县西七十里,齐梁间为歧亭县,变是蛮县之一,今为歧亭镇。明嘉靖中初高郡丞于此。”《黄州府志》载:“武德三年,以县置亭州。又析置阳城县。八年州废,归阳城县。元和三年(按:应是建中三年,即公元783年)归入黄冈。建中三年(按:应是元和三年,即公元809年)复置。宋因之。元属黄州路。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折姜家畈地置黄安县治。”由此可见,古镇歧亭历来是政治、经济、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现在,仍扼守汉麻公路,处于麻城、新洲(原属黄冈)、黄陂、红安四县交界处。《黄州府志》还载:“杏花村在歧亭镇北五里处,因是交通要道,杜牧过此赋诗,是很自然的事情。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4-5 18:00:29 | 只看该作者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写的七绝《清明》,脍炙人口,历来受人称道。但诗中的“杏花村”却众说纷纭,或云在山西的汾阳,或云在安徽的贵池。其实,这“杏花村”却是在齐安(湖北黄州)的麻城古镇歧亭旁。
歧亭处于洛阳至黄州的要道上,是南朝以来的古城,据光绪三年编辑的《麻城县志》载,这里于宋文帝元熹中置亦亭县,梁畦歧亭县作(为十分蛮县之一),“古亦亭后为歧亭,在光黄之交,为守淮重镇。”《黄州府志》载:“武德三年,以县置亭州。又析置阳城阳县。八年州废,归阳城县。元和三年(按:应是建中三年,即公元783年),归入黄冈。建中三年(按:应是元和三年,即公元809年)复置。宋因之。元属黄州路。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折姜家畈地置黄安县治。”由此可见,古歧亭历来是政治、经济、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现在,仍扼守汉麻公路,处于麻城、新洲(原属黄冈)、黄坡、红安四县交界处,《黄州府志》还载:“杏花村在歧亭,有杏林、杏泉,陈季常隐居处。”杏花村在歧亭镇北五里处,因是交通要道,杜牧为此赋诗,是很自然的事情。

杜牧是否到过这里呢?有诗有证。请看《题木兰庙》:“弯弓片战作男儿,梦里曾强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指云堆上祝明妃。”这是杜牧任黄州刺史时登木兰山(当时属齐安郡,今为武汉黄陂县)为木兰庙所题的诗。杜牧从黄州到木兰山,必定此过杏花会。杜牧清明而遇雨,想借酒消忧解乏,正是这里,宋代苏轼谪迁黄州,也曾路过这里,与隐居在杏花村的旧友陈季常邂逅。

杏花村是有“酒家”的,这里流传的民谚云:“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头有美酒,店里有美人。”据《麻城县志前编》(卷之三)载,这里的酒是与众不同的“水酒”(又名“黄酒”)“纯以糯米酿者,其曲内无血肉品,故酒味最醇。漉净余滓,入瓷瓮固封贮之,经年色黄,味尤美。”这种醇酒方法流传至今,是麻城特有美酒。据《复斋漫录》记载,就在杜牧到杏花村之后的二三年左右,宋代词人谢无逸也路过里,并于杏花村驿避上题《江城子》一首:“杏花村里酒旗风,烟重重,水溶溶,野渡舟横,杨柳阴浓……”这与“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景色,是何其相似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盐城教师联盟 ( 苏ICP备08008878号 )

GMT+8, 2025-4-29 03:17 , Processed in 1.13037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