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教师联盟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盐城教师导航————最适合教师的网址导航课件学习选择盐城教师联盟旗下网站点此即送600盟币
查看: 71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付出和收获成正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22 16:05: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听《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有感

    今天,徐老师又为我们提供了一堂《正比例的意义》的课堂展示。初看,这是一堂传统的数学课,黑板上左中右画着三张表格,整堂课就围绕解决这三张表格的问题来进行;细品,这却是一堂新课程下的精品课。想要表达的话题很多,就让我用笨拙的笔攫取其中的一两点和大家分享。

一、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

    “交往是教学的本质”,没有真正的交往就不是教学。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徐老师的《正比例的意义》教学中尽显的这种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体现了新课程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那种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的情感高度融合,那种知识在对话中生成,知识在交流中重组,智慧在共享中丰厚的教学效果,使我深深地感觉自己曾在《正比例的意义》教学中只是充当了知识“搬运工”、“教书匠”、“讲解员”的角色,尽管自己忠实而有效地传递了课程内容,但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地丢失。

二、思维水平在拓展中提升

    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听了徐老师的《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感叹徐老师的学生会思考。突然想到了一句名言:“如果你年轻时就没有学会思考,那么就永远不会思考。”可见,思考是学会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就从今天的《正比例的意义》教学中可窥,徐老师的学生会思考是在徐老师的培养下学会了思考。

教材是这么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












   
徐老师并不拘泥于教材的安排,而是安排了这样几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环节:
①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表1(即例1),设计了三个问题:表格中的第1行表示的是同一种什么量?(时间)第2行表示的是同一种什么量?(路程)表格中的两种量在变化,是怎么变化的?学生出现了这样的生成:
1:时间增加1小时,路程增加80千米
2:时间扩大2倍,路程也扩大2
3:时间和路程之间按照180的比值扩大
4:时间和路程按相同的倍数扩大的
…………
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老师小结:时间变了,路程~~~~(生:也变了)得出是两个相关联的量在变化。

②抓住生4的回答板书倍数一样。让学生举例:
学生很容易就举出:1×2=2,
2:1=1,
3
1=3

80
×2=160
160:80=2

240
80=3
师:还有什么规律?
生: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样。
在学生举例2403=80801=80后得出,路程:时间=速度(一定)从而推出:对应比的比值一定,成正比例;XX,XX是成正比例的量。

    ③揭示课题:正比例
徐老师在这一新知的处理上,没有就着教本而教,而是给予学生较为宽广的思维空间,允许学生多向思维,在学生多种思考结果中优化学生思维的水平。徐老师这样做不仅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他丰厚了学生的知识,宽广了学生的思路。应该说徐老师的教学过程是集激趣、传情、达意、启智于一体的,是想方设法诱导学生把知识广泛迁移的,对问题进行全面观察,多向思考的,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怎么会不会思考呢!

三、细节中透射出教育智慧

“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成功在于追求每一个生动、有效的细节。教学更是如此,好的教学细节会成为好课的闪光点,是教学智慧和教学能力的体现。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教学;关注细节的教师,必定是成功的教师。徐老师的教学是成功的教学,徐老师是成功的老师。他用他的睿智设计和捕捉细节,可见他教学的实力和功力。
课开始不久,就欣赏于徐老师那一句轻轻地话语:“懂的同学点点头吧。”亲切的话语融洽了学生之间的情感。在教学相关联的量时,徐老师的一句打趣:“我教你们数学,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是相关联的师生。”形象的比喻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在用字母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时,徐老师把字母写成了比的形式,分数的形式,除法的形式,一刹那的时间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使新旧知识得到了联系……

正如徐老师在课的结束时的外延:“付出和收获成正比”。徐老师的成功不是偶然,这与他的勤奋耕耘,付出汗水成正比。羡慕他的教学艺术,羡慕他的教学效果,但需要用我的“付出和收获成正比”来获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09-5-22 16:06:07 | 只看该作者
供参考,
3#
发表于 2009-5-23 14:17:14 |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5-23 15:00:34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5-23 15:07:39 | 只看该作者
语言归纳的精练、简白、有内涵,值得分享!!!
6#
发表于 2009-5-27 13:28: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支持
7#
发表于 2009-6-1 08:12:03 | 只看该作者
求助:
   判断:付出和收获成正比。(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盐城教师联盟 ( 苏ICP备08008878号 )

GMT+8, 2025-4-26 15:36 , Processed in 1.17105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