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教师联盟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盐城教师导航————最适合教师的网址导航课件学习选择盐城教师联盟旗下网站点此即送600盟币
查看: 195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程理论论述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24 14:4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什么是新课程概念,新课程的概念有哪些基本特征?
新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
课程的新概念有哪些基本特征:
1、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突出了学生能动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主人的根本地位。(主动性)
2、强调学生以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施课程,进行互动整合,融通建构,突出了课程三维目标整合发展的功能。(动态发展性)
3、强调课程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学生在与课程诸要素的多元互动过程中,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进行多元智能建构,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实现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综合学习、创新发展。(综合建构性)
4、强调课程是动态发展的整体。用问题情境中的多元化思维策略实现课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1、  课程内涵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有哪些?
①从强调学科知识、教材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复杂的会话。•
② 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③ 从强调教材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整合。•
④ 从强调显示课程→强调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两者并重。•
⑤ 从强调实际课程→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⑥  从强调学校课程→强调校内与校外课程整合。
******三维目标
2、 结果性目标的设计与实施中存在那些误区?
①目标设定角度不对。
②目标设计缺乏层次性、外向性。低水平重复,无由易到难的水平要求,不能根据水平学生制定不同目标。
③目标设计与目标实施两张皮。忽视知识生成,强调记忆学习
④目标设计以偏概全。将知识与技能分割以求,出现单纯讲知识,机械训练的倾向。只有教师设计目标,学生不明确,不参与设计。
3、  简述程序性目标(过程与方法)实施中的误区
1、过程不全,动程结构不完整,形不成周期性程序运动过程的良性循环。对“过程与方法”特点认识模糊,
2、把“过程与方法”割裂开来,3、把“过程与方法”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混合在一起。注重师教的“过程与方法”,忽视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教学的立足点、着眼点有误。
4、过程与方法”的共性与个性处理不当。  不知如何去寻找“过程与方法”与“知识与技能”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点、并把相关整合点的“过程与方法”清晰地概括出来                                 
5、 简述体验性目标实施中的误区?(1)笼统泛化,缺乏层递性(2)体验对象与程序不明确(3)浅尝辄止,缺乏体悟概括
6、新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是什么?
n《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具体说: ①n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②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③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④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⑤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⑥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7)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8)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n①②③是德育目标,④⑤是智育目标,⑥体育、美育目标、健康素质。
7、  新旧课程的价值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课程的育人功能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放到学校压倒一切的位置。把课程的甄别、选拔功能作为工具价值,为根本价值服务,放在从属地位。从而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完整的课程观。传统课程把根本价值和工具价值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片面强调课程的甄别、选拔功能的价值,学生发展展与素质成了课程的副产品。
8、 建构性学习特点
1、在要素建构中,突出程序与方法,按照知识学习的内化与活化建构,突出知识内化形成能力,根据需求将程序灵活运用,用策略活化知识,提升能力品质。2、在要素建构中,突出调控与自我调控。按不同差异学生的个性智能建构,不同学习起点的学生可根据自己需求、个性优势选择合适于自己的方式进行独特的智能建构。使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各人智能结构重心不同) 3、在要素建构中,突出多元互动能力生成,学生运用建构学习方式,要同多种课程要素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多元互动,促进了多元互动能力的生成。如生与师、生、家长、社会人、网民互动与教科书、与问题、与情境互动。
9、 述新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                                               
⑴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⑵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⑶肯定性评价与否定性评价相结合,以肯定性评价为主。⑷自我评价与他评互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⑸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以综合评价为主
11、论述教学评价策略应用中的存在的问题?
1、以偏概全的考分评价。评价单一,评价信度不高,片面追求分数,应试分数衡量好坏成顽疾。——新课程不是不要考试,只是要放在适当位置。不以评价结果排队与奖励挂钩。
2、  学评价形式化,绝对化,表面化。表扬滥用,使评价无价值。批评指责多,赏识激励少。
3、  堂教学评价,实践活动评价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试卷分析,质量评析只是对答案。
教学策略
13、简述多元互动的运作方式
(1)学生对教科书、信息资料、对环境的同化互动:   凭借已有知能理解消化新知,生成同化结构的个体互动。  特点:①探究提取性,②吸纳同化性   方式:同化互动是正向多元互动。
(2)环境、教科书对学生的顺化互动:  指教材、环境对学生的同化结构进行改造、重组性多元互动
特点:①改造适应性:②整合建构性:   方式:逆向多元互动。
(3)、循环递升的平衡互动    由学生向教材、环境、新知进行正向同化运动,再由教材,环境、新知向经过同化互动的学生进行逆向顺化互动。在同化互动与顺化互动互逆交替进行的完整过程中,促使学生个性智能结构由原有水平向新的水平递升   特点:①交替循环性;②衡动递升性。    方式:周期台阶递升多元互动。
(4)学生与师生的人际互动    教师指导下,围绕共同教学目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学习经验、体会的沟通互动。    ⑴学生与教师互动,是异类异质互动   特点  反差互动   启迪互动    ⑵学生互动是同类异质互动   特点    合作研讨式互动   交流分享式互动   
(5)学生个体的内部互动
14、问题情境有哪些类型?•
•(1)真实的问题情境 •(2)虚拟的问题情境: •(3)个人想象的问题情境
15、层次探究的技术方法有什么要求?p143
1、合作探究的共同指向要明确,目标深浅要适度,个人任务要落实。2、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探究的律动规律。3、合作探究目标要尽可能形成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层次递升系列。•
16、合作探究的策略基本特点
1、以项目探究为线索,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2、以个动与谐动的转换统帅整个过程3、在开放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会个性智能建构。
17、新课程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1)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自主学习,实现自主发展; 2)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能力;3)激发课程要素活力,促进新课程进行良性循环。
18、论述教学评价策略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以偏概全的考分评价。评价单一,评价信度不高,片面追求分数,应试分数衡量好坏成顽疾。——新课程不是不要考试,只是要放在适当位置。不以评价结果排队与奖励挂钩。2、教学评价形式化,绝对化,表面化。表扬滥用,使评价无价值。批评指责多,赏识激励少。课堂教学评价  3、实践活动评价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试卷分析,质量评析只是对答案
19、寻找把手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即寻找相关事物的交叉点、渗透点、联结点、对称点,又可以叫做整合点或共同点。)1、用事实感悟寻找整合点:2、用联想比较寻找相同点 3、用逻辑推理寻找突破点4、亲历事实寻找整合点
20、赏识激励策略的基本程序与方法是什么?
(1) 感受学生,把握需求 (2) 赏识激励、开发内力(3) 提供机会 发展内力
21、常用的时间运筹的基本策略有哪几种?
1、整块时间与零星时间的合理调配。¡2、可支配时间与不可支配时间的巧妙利用。¡3、有效时间与无效时间的调控使用¡¡4、同一时间统筹完成几件事情。
¡22、教与学的调控的基本策略有哪些?
•1、学会把自己的发展目标调控到最佳值。•2、学会把情绪迅速调整到最佳状态。•3、学会把优势因素调整组合到最佳结构。•4、学会善于通过多元反馈看自己。
23、论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的改革目标。(提出三维目标)  过去:单纯注重知识传授     现在:注重知识与技能传授、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强调学习过程与方法
2、  结构的改革目标。     过去: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 现在: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比设置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经验课程相结合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  选择性
3、课程内容的改革目标。  过去:难、繁、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现在: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4、学教方式的改革目标。    过去:教: 灌输式 学:接受式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现在:倡导多元互动教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反思体验整合建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学教方式的改革突出了三维目标是学生整体素质生成的根本途径
5、课程评价改革目标。  过去:注重学业成绩  强调甄别、选拔功能       现在: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是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强调评价的对学生的教育功能。
6、课程管理的改革目标。  过去:国家集中管理      现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简政放权,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级学生的适应性。
24、论述:新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
均衡性:  指课程设置层面上的均衡(课程类型、内容、课时的比例合理)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均衡(各门课程实现整体优化,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综合性:  指学科内综合、学科间综合、实践活动大综合。
选择性:  指课程类型多样,可灵活进行选择。
25、试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课程评价的要求?
⑴新课程强调评价的教育发展及调控功能,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把着眼于促进被评价者更好地发展,这是素质教育课程评价的根本要求。
⑵新课程评价重视综合、关注差异,突出评价指标多元化、。在综合全面评价基础上,要尊重个性发展的差异和独特价值。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都得到提高。
⑶注重过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改革考试命题与考试评价。
(3)强调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评价取向多元化。新课程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把甄别选拔功能放到压倒一切的位置。作为教育评价根本取向,新课程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改革考试命题与考试评价的弊端。突出能力考察和综合素质评价。
26、大纲区别
①价值取向不同      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未来国民素质的培养,而大纲着眼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指导教学工作。
②课程目标不同      新课标规定,各门课程都要以三维目标整合发展养成素,而教学大纲以学科知识为核心,是单一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③课程结构不同      课标规定,基础教育课改采用复合型课程结构,而大纲采用单一分科课程。
④教与学的方式不同  a新课标要求教学互动式,大纲是知识讲授式。  b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自在发展的方式,大纲指导下是被动接受式。
⑤课程实施过程不同    课标要求采用的是开放的、完整的复合型教学结构过程,而大纲则是封闭的、单一的学科课程教学结构过程
⑥ 课程评价不同    课标规定采取多元化评价,突出过程成长评价。  而大纲采取一元化评价,一次考试、分数评价。
⑦对教师素质要求角色要求不同    课标要求教师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管理者,而不仅仅是知识讲授者,知识的搬运工,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素质。
新旧教学观的主要区别(三方面)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方面:传统教学观是分离对立关系,课程由专家研制,规定学校教什么,怎么教,是专制一方;学校教学是被控制、支配一方;教师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传递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新课程教学观课程与教学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关系,师生不仅是国家课程的执行者,又是校本课程的研发主体。学校教学,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需要灵活选择确定课程内容与过程方法——“教什么,怎么教”。
2、教与学的关系方面:传统教学观目标:“教教材”,知识搬运。以知识传授,记忆积累为目标、对象,面向全班一刀切;程序:先教后学,教了再学,师负责教,生负责学,重教轻学,教与学分离,学服从教,以教为中心;方法:知识单向传递。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满堂灌,学生学习为适应外需,为外力而学。
新课程教学观  用教材教”教学生学会,以三维目标整合发展,养成素质为目标,面向学生个体、小组。先学后教、边学边教;先做后导,做中有导,学中做→做中学,教为学服务,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多向传递、多元互动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适应满足内需,激发内动力。
3、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方面:传统教学观:   重结果,轻过程,强调结论性知识讲解、记忆、积累。  新课程教学观:重过程,重体验,突出知能生长,强调学会——会学;突出学生亲历事实的反思体悟和个性化智能建构
新旧课程教师教学行为变化对比(三方面) 1、在备课行为方面:传统的教学行为1、教学计划制定    ⑴教学重点,知识点概述。⑵教学内容进度安排。⑶活动措施2、备课方式       ⑴目的为课堂知识讲析做准备,以完成进度为目的,单边活动。⑵课前写教案—讲课备忘录,超周备课,知识搬家。⑶看参考,备课手册,写教案,备课组集体研究进度、重点、难点、作业等四统一。   教学设计     ⑴目标设计    单一的知识、技能目标、目的要求混在一起。面对全班学生,目标无层次,无针对性。单边预设。⑵过程设计  以知识讲析为线索展开封闭的教的程序:注入式、练习式。⑶设计主体—教师。
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行为
1、教学计划制定    ⑴学期教学任务分析。 ⑵课程内容,活动进度安排。⑶教学检查、评价措施。⑷个人教学研究解决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研发项目课题。
2、备课方式      ⑴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会学为目的,备教与学双边活动。⑵一条龙备课—课前、课中、课后备课。重学情分析指导—轮流合作备课—教师分备一个单元,各节同组一起交流讨论,个人再充实调整。⑶根据课标、预期目标和学生实际、独立设计教学方案—指导学的方案。
3、教学设计      ⑴三维目标设计,面对不同差异学生分类分层有针对性设计目标。⑵师教与生学双线对应设计。以学生学习及设计为主,预设与非预设结合,体现新课程复合型结构的开放性全程设计。体现多元互动,情境创设,问题探究,信息技术整合,合作研讨等方法。⑶师生合作设计。
2、在教学行为方面:传统教学行为 1、教学指向      ⑴教材知识—教教材 ⑵教学对象—不足全班1/3,教师面对全班讲—与个别学生一问一答串问串讲。多数学生陪座、陪听、陪看 2、教学方式   (1)、课堂封闭式  ⑵补差式 ⑶题海战—应考试 ⑷被动接受式3、教学过程方法     ⑴先讲后练,讲了简练    先教后学,教了再学     以教论学,学服从于教。⑵讲解—作业—考试,单一教学结构。
新课程教学行为1、教学指向  ⑴用教材教→学生学会—会学,指向学生素质培养。⑵以个别指导、小组指导为主,指各不同差异的学生。2、教学方式  ⑴多元互动式(2)问题情境探究式⑶扬长式⑷自主选择合作活动式3、教学过程方法   ⑴先学后教,边学边导,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先做后导,边做边导,以做论导和谐发展 ⑵学中做—做中学—反思调控,复合型教学结构
在教学管理行为方面传统教学观1、教学评价   ⑴内容:考什么,教什么。⑵指向:师考评生。⑶方式:量化评价,结果评价。⑷工具:考卷、评卷。⑸结果:一次考试成绩2、外压管理  (1)三分教,七分管。⑵分数排队。
新课标教学行为
1、教学评价     ⑴三维目标整合发展评价教学。⑵师评生,生评师,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⑶过程评价为主,以鼓励评价为主。⑷开卷闭卷,活动记录,成长档案。⑸综合素质为主。2、自我管理为主    ⑴激发内动力。 ⑵组织学生自己订制度,订计划,自我检查,自我管理。
教师角色的变化(1)由教书匠、讲授者、知识搬运工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研究者、管理者。(2)处理好讲与导的关系,引与做的关系。⑴不能不根据学生要求满堂灌,也不能放羊,放弃教师导的责任。要讲究讲、导时机,讲导在必讲必导之处,以学生学、做为主。⑵在参与中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相信学生,尊敬学生的创造性劳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9-5-25 15:14:5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3#
发表于 2009-6-20 21:36:39 | 只看该作者
看了就顶
4#
发表于 2009-7-9 09:00:18 | 只看该作者
谢了! 1# 阜宁教育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盐城教师联盟 ( 苏ICP备08008878号 )

GMT+8, 2025-4-26 22:53 , Processed in 1.12798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