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教师联盟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盐城教师导航————最适合教师的网址导航课件学习选择盐城教师联盟旗下网站点此即送600盟币
查看: 154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实施新课程综合能力考核讲座(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24 14:58: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实施新课程综合能力考核讲座(二)


案例分析 我希望你是我的女儿
随着年龄的增大,丽娜发觉自己越来越与众不同。她气愤——怎么一生下就裂唇!她跨进校门,同学们就嘲笑她。她心里清楚,对别人来说,她的模样挺令人厌恶!畸形难看的嘴唇,弯曲的鼻子,倾斜的牙齿,说起话来还结巴。她肯定除了家里人,没有人会爱她。二年级时,丽娜进了老师伦纳德夫人的班级。老师长得美,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她、尊敬她。但丽娜觉得没有一个人比她更爱伦纳德夫人。因为这里有个不一般的缘故——低年级同学每年都有一次耳语测试:孩子们依次走到教室门边,用右手捂着右耳,然后老师在讲台上轻轻说一句话,再由那个孩子把话复述一遍。可丽娜的左耳先天失聪,几乎听不见任何声音。她不愿把这件事说出来,以免被人嘲笑。早在幼儿园时,丽娜就发现没人注意你是否真正捂住耳朵,而只注意你重复的话对不对,所以,每次测验时,丽娜都假装用手捂住了耳朵。这次同往常一样,丽娜又是最后一个。她心里想:老师会说些什么呢?以前,老师一般会说“天是蓝的”或者“你有没有—双新鞋”等。终于轮到丽娜了。她把左手对着伦纳德老师,同时,用右手紧紧捂住了右耳,然后,悄悄抬起一点,这样就可以听清老师的话了。           她静静地等待着,然后,伦纳德老师说了一句话,这句话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她的心田,抚慰了她那颗受伤的心,这句话改变了她对人生的看法。这位美丽而亲切的老师轻轻地说:“我希望你是我的女儿!”           这短短的一句话,给了一个常受嘲弄的残疾儿童以震撼内心的巨大的欢乐和生活的勇气,丽娜从此不孤独,不再自卑,因为她知道自己最爱的老师也爱自己。           
评析:读完上述的案例,心头的感动与震撼久久不能逝去。它让我们更为清晰地认识到:教师的工作,就其本身的性质与逻辑而言,应该是不断地关心儿童的生活。作为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你面对的是一个个极其富有而又极其脆弱的心灵,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在他们的心底留下深刻的投射。教育与教学不应该意味着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教师需要常常提醒自己:我们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教师与学生之间首先是活生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学生进行着心灵的接触。只有我们全身心地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最平等而又博大无私的爱,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赢得最强有力的教育力量。            案例中的伦纳德夫人,无疑是平凡而伟大的。她用自己的真诚关爱着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即使是长着裂唇、牙齿倾斜、说话结巴、左耳失聪这样一个常受嘲弄的残疾儿童,也同样是她倾情关注的对象。“我希望你是我的女儿!”就像任何母亲都不会嫌弃自己的儿女一样,伦纳德夫人以博大的慈母之心给了丽娜那颗曾经受伤的心最大的抚慰与呵护。其教育力量是其他任何力量无法比拟的。正如案例中所说,这句话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丽娜的心田,这句话改变了她对人生的看法,这句话给了一个残疾儿童以震撼内心的巨大欢乐和生活的勇气。          作为教师,只有心中装的是孩子,而且认为每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老师发自内心的关爱,才有可能说出如此富有教育魅力的话语;也只有教师深深懂得自己的言行、自己的评价,哪怕一举手、一投足,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举足轻重的,教师才会善于把握各种契机,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有益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爱的信息、赞赏的信息、期待的信息……伦纳德夫人的教育是如此生动地向我们说明着:向孩子的心灵播洒阳光,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评分标准• 所答紧扣所问(20%) • 符合以新课程理念为代表的现代教育理念(30%) • 理论联系实际,有新意(30%) • 多用自己的话表达,直接引用他人言论不超过答题字数的三分之一(10%) • 表达流畅,层次清晰,字迹工整(10%)案例分析的基本策略• 审题要清楚,所答扣所问• 原理用准确,角度可多样• 理论联实际,己言表新意• 层次宜分明,表达应流畅案例分析基本类型• 教学行为类• 学习方式类• 师生关系类• 评价改革类• 教师发展类• 课程管理类教学行为类(可从以下方面分析)•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摒弃主观预设,强调动态生成• 注重课程的开发与创生• 反思教学实践,做研究型教师学习方式类:• 关注学生的差异• 尊重和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 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新华学校的王老师在体育课上要求学生动手布置一条“勇敢者的道路” (规定场地和器材,包括四种不同类型的障碍物和一条等长的跑道),障碍顺序自定,四种障碍分别是走过体操凳、钻过跨栏架、跳过跳箱盖和滚过体操垫。当某一位同学完成练习后,要求其他同学给予掌声鼓励。第一次练习:各小组每个学生挑选一个自己最有把握通过的障碍物做尝试练习。第二次练习:选两个障碍做尝试练习。第三次练习:选三个障碍(留下一个通过最困难的)做尝试练习。第四次练习:越过四个障碍做尝试练习。试问这样的设计有何好处?师生关系类:• 关注每一位学生• 注重师生互动、平等对话• 宽容、接纳与倾听• 对学生充满真诚的期待• 教师要有个性与人格魅力• 侧重甄别→注重发展• 关注学业→综合素质• 强调量化→质性评价• 被动接受→主动参与• 关注结果→关注过程     有一所学校每次测验或考试后任课老师都要进行两次阅卷。考试结束后,教师把收上来的试卷只从总体上分析,了解暴露出的教学问题,但不打分,然后把试卷发还给学生,在课堂上讲解试卷,并要求学生自己改正,最后教师根据改正后的试卷打分。这一做法,被师生们称为“事后100分”。试结合新课程理念,对此加以评论。• 教师发展类:• 成长=实践+反思• 理念的转变最重要• 做研究型、综合型、合作型教师• 课程的建设与开发者• 课程管理类•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关注综合实践活动• 促进全社会对新课程的理解与支持• 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教育随笔写作            教育感悟是教育随笔一大类型。师生共写随笔的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属于教育感悟。这种类型内容广泛,与教育有关的一切随感随想都可能列入其中。很多教师目前的写作停留在这个阶段。  教育叙事是近几年中比较热闹的一个话题。所谓教育叙事,是指教师真实地,尽可能客观地记录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者自己亲身参与的富有价值与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包括个人的教育自传等等。这是另一种意义的“讲故事”,这种故事应该包含一定的情境,问题,意义,并且一定是亲历的。许多的教育感悟之所以不能称为教育叙事,是应该其中有着想像,虚构,以及想当然的评述。更重要的是,许多教育感悟缺乏叙事自觉,往往在叙述过程中遗漏了许多重要的信息,凸显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从而导致了真相被遮蔽或改写。
•  教育案例也可称为德育案例,是指对包含着教育问题或者教育困境的德育事件进行恰当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从而获得对此类教育事件更深入的理解,由此提升专业化水平。现有的随笔中教育案例极少,绝大部分是不包含问题或者一望而知。教育案例写作和研讨有助于教师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
•   教学案例是指通过案例形式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许多教师写了大量的教学随笔,但是不能称之为教学案例的原因,在于要么不包含真问题,要么讨论的是假问题,要么缺乏自觉的反省。许多教师缺乏自觉的反省意识,只是通过教学随笔来展示自己的成功的教学技巧,因此这其中大部分可归到教育感悟中去。

  师生共写案例主要是指通过师生通过随笔、书信等方式来进行互动交流。师生通过文字进行不断的对话,从而彼此更深入地理解地对方,不断地达成共识,共同走向幸福完整。师生共写随笔是发生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最常见的行为之一,通过此案例的研究,旨在使教师更为自觉,更为专业化,更为持久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真问题
小角度
有叙述
有思考
         自信的价值
            有这样一篇报道:2001年5月20日,美国一位名叫乔治•赫伯特的推销员,成功地把一把斧子推销给了小布什总统。布鲁金斯学会得知这一消息后,把刻有“最伟大的推销员”的一只金靴子赠予了他。布鲁金斯学会在表彰他的时候说:“金靴子已空置了26年,26年间,布鲁金斯学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推销员,造就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翁。这只金靴予之所以没有授予他们,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寻找这么一个人。这个人从不因有人说某一目标不能实现而放弃,从不因某件事情难以办到而失去自信。”
           看到这篇报道,我不禁联想到我们的教育工作。既然,乔治•赫伯特能怀着强烈的自信取得成功,那么,我们教育工作者是不是也应该教育我们的学生树立自信,来体现他们自己的价值呢?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在30多年前,有一位50余岁的大学教授,不知什么原因被贬到一所山村小学任教。这位老教授教了不长时间以后,就有一个传言在村里流传:这位教授能掐会算,他能预测孩子的前程。原因是,有的孩子回家说,老师说了,我将来能成为数学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为作家;有的孩子说,我将来能成为音乐家,等等。不久,家长们发现,他们的孩子与以前大不一样了,他们变得懂事而好学,好像他们真的是数学家、作家、音乐家的料了。家长们很纳闷,将信将疑。就这样过去了许多年,奇迹终于发生了。这些孩子到了参加高考的时候,大部分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于是,这位老教授也就在村民眼中变得神乎其神。
             这位老教授真的像村民流传的那样能掐会算、预测前程吗?当然不是。事实上,他是在向孩子们灌输一种信念:相信自己,正视自己,只要能积极进取,一定会实现目标,取得成功。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赢得成功、充分展示自我的愿望。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的渴望。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他们做成每一件事之后,能及时地给予表扬或肯定,那么,他们内心深处的那份渴望久而久之就会转化为自信而积淀下来,成为他们走向成功人生而必不可少的东西。
            在布鲁金斯学会的网站上有一句格言: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信,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诚哉斯言!
              精彩的 “微型课 ”
             西宁市城西区的黄丽华老师讲了一堂《一分钱的价值》的微型课,只用了短短的15分钟,听了却让人耳目一新。
             上课伊始,黄老师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如果你现在有一分钱,你能买到什么东西?”“什么都买不到。”同学们齐声回答。黄老师话锋一转:“那么,一分钱就真的失去它的价值了吗?”一下子把同学们引入沉思的境地。接着,她设题引趣:“每个同学一分钱,全班多少钱?全校200多名学生,每位同学每天节约一分钱,一年又是多少钱?如果把这些钱交给了你,你打算为学校做哪些有益的事情?”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由学校想到全市、全省。同学们畅谈着一分钱积少成多后,如何为社会建设事业发挥作用。
             短短15分钟,从设题——引发思维——学生长叹——总结一分钱的价值,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正到火候时,戛然而止。
第二部分     学科专业素养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40分。按给定的课题进行答题)
1.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2.主要教学流程(或学生活动)预设及设计思想
3.作业设计及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及教材分析撰写
         (1)学习《课程标准》,首先要领会本学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领会本学科课程实施建议的主要精神,以提高贯彻课程标准的全面性、自觉性。特别是要认真领会相关学段的教学建议,它是备课与课堂教学的总思路。
           (2)分析教材内容:
            教材结构分析:弄清本册教材与前后册教材相关部分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分析本册教材,有哪几个单元,涉及哪几个领域,哪几个单元是本学期的教学重点。然后深入每个单元分析这一单元内容的承前启后,也就是搞清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基础是什么,它又能为学习哪些后继内容提供基础或作出铺垫。( 编者的意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各章节之间的关联。)
教学内容分析。
(1)从科学性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2)从思想性、智力性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3)从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某一范围(如一册、一个单元或一节课)内容中举足轻重的、最重要的内容,或最基本、最精华的部分。所谓教学难点,是指那些学生难于理解、掌握或容易引起混淆、错误的内容。所谓教学关键,是指那些对学生顺利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内容。
以《我和祖父的园子》为例:
教材分析: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作者曾称它为自己的后花园),就像作者说的一样,“花园里边明晃晃的”,“新鲜漂亮”。
  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当然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2.主要教学流程(或学生活动)预设及设计思想
教学设计的 四个基本原则:
1.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情意原则
(1)问题性;
(2)适度的学习困难;
(3)使用“反馈——调节”机制。
2.教学内容结构化、网络化,保持思想方法的前后一致性——结构化原则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主要精力放在关键性问题的解决上。
(2)教学内容安排注重层次、结构,张弛有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先简后繁,先单一后综合。
(3)精心设计问题,新问题与已有的相关知识(知识固着点)间的潜在距离适度,尽力使新旧知识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使课与课之间建立精当的序列关系,易错、易混淆的问题有计划地复现和纠正,使知识得到螺旋式的巩固和提高。
     3.按照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过程,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活动化原则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某个问题的注意与思考;
(2)开展观察、试验、类比、猜想、归纳、概括等活动,并使之一般化、抽象化,形成假设;
(3)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推理活动,检验假设,演绎出问题的结论,从中获得新知识,并纳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
(4)新知识的应用,加深理解(理在用中方知妙)建立知识的联系网络,巩固新知识。
4.使用“反馈调节”机制,有效监控教学
——有效调控原则
将教学活动围绕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
学生自我监控的参与
反馈要注重差异,调节要采取分化性措施:
(1)给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类别的专门帮助;
(2)布置可选择的作业集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3)认真考虑学生的个人爱好,机智地将其纳入课堂教学。
一个教学设计的例子
正方形(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二)提出问题,展开探究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自主小结
以《我和祖父的园子》为例:
一、谈话导入新课
  童年冬日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的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 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与同桌探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 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 全班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交流。 
主要交流内容:
• 观赏小昆虫,大榆树
• 跟随外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
• 误把狗尾草当谷穗留下不铲除,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的情景:
• 摘吃黄瓜,追逐蜻蜓,捉玩蚂蚱
• 用瓢舀水往天空扬
沐浴阳光,感受花、鸟、果、虫的自由
6 .用草帽遮脸睡觉
• 三、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
   1 默读课文,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 全班交流
    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达成共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
•  四、领悟表达特点
   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 五、课外延伸
   课外阅读有关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耳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  板书设计
• 祖父的园子──“我”的乐园
• 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感受
设计思想
         本堂课的设计始终以《课程标准》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等基本理念为依托,在教学中力求,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感悟、内化,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使学生获得充实的收获那就是在得到语言文化的熏陶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
• ⑴ 确定教学目标(我们期望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⑵ 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是否具有学习当前内容所需的预备知识,以及具有哪些认知特点和个性特征等);
⑶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需掌握的知识单元)和教学顺序(对各知识单元进行教学的顺序);
⑷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
⑸ 制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进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
⑺ 进行教学评价(以确定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并根据评价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对上述教学设计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作出修改或调整。
建构主义的课堂教学设计
• ⑴ 教学目标分析
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
⑵ 情境创设
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⑶课程资源设计
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课程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课程资源,如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如果学生确实有困难,教师应给以适当的帮助。
• ⑷自主学习设计
⑸ 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皆由教师提出。
⑹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应设计出使学生不感到任何压力、乐意去进行,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
• ⑺ 强化练习设计
根据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果,应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这类材料和练习应经过精心的挑选,即既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要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新的课堂评价标准
•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否不仅有知识、技能目标,还包含了学生情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交往意识与能力的发展
• 教学过程是否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
• 教师是否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指导者
• 学生是否展开了积极的思维过程,是否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 课堂气氛是否平等、和谐
• “中评不中用”的课不是好课
• “教师唱主角”的课不是好课
• 只达到认知目标的课不一定是好课
• 好课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参与提出目标、发展各种学习策略、积极与他人合作、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感情、自我监控并参与教学评价过程)
• 好课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
• 好课重视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养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9-5-25 15:16:4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3#
发表于 2009-5-26 22:23:28 | 只看该作者
很有见地
4#
发表于 2009-6-20 21:39:42 | 只看该作者
看了就顶
5#
发表于 2009-6-29 13:53:12 | 只看该作者
收藏了,谢谢分享.
6#
发表于 2009-7-3 15:06:2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盐城教师联盟 ( 苏ICP备08008878号 )

GMT+8, 2025-4-26 16:30 , Processed in 1.15659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