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教师联盟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盐城教师导航————最适合教师的网址导航课件学习选择盐城教师联盟旗下网站点此即送600盟币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jsjfxx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上数学教材培训资料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7-14 10:56:4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单元
认数(二)
一、教学内容:
认识11~20各数。
教材分两段安排:(1)第78~81页,11~20各数的意义、组成和读写;(2)第82页,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第83页,练习十,进行这一单元的综合练习。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
重视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借助计数单位十认识11~20各数。

教材首先安排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并让学生填写几个一是1个十,既使学生形成计数单位十的表象,又初步认识了一与十的十进关系,这就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然后安排学生数12根小棒,并强调“怎样就能看得很清楚”,启发学生利用计数单位十,即先摆出1捆,再摆出2根,从而直观地了解12所表示的数值,也体会到使用计数单位十的好处。接着,再让学生自己数小棒、摆小棒,借以认识其他的数。
在认识20时,学生在摆出18、19之后,很容易摆成1捆另10根,要引导学生讨论这样摆法好不好,使学生认识这样摆不好读,也不容易看出是多少,进而把10根再捆成一捆,从而认识2个十是20,再次感知用计数单位十表示数的必要性。
2.由具体到抽象逐步认识11~20 各数的组成,初步认识数位和十进制计数法。
第80页每道题都是按如下四步安排的:用小棒表示数——用计数器表示数——写数——数的组成。例如教学11的认识,学生已经知道用1捆另1根小棒表示11,在此基础上介绍计数器,指出用计数器上的算珠可以表示数,接着引导学生想1捆、1根都用1粒算珠表示,怎样才能分清哪一粒算珠表示1捆,哪一粒算珠表示1根呢?于是就在计数器上写上“十”和“个”,从而引出了数位,使学生认识到十位上的1粒珠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1粒珠表示1个一。在此基础上对照数位写出11。再回过头看一看11中的两个1各表示什么,从而认识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
3.继续培养学生的数感。
学生认识到10既可以表示10个一,又可以表示1个+,既用来表示数量的多少,又把它看作1个较大的计数单位,这是学生数感的又一次飞跃,是对数表示的实际意义的认识的一次提升。教材培养学生的数感的意图非常明显,第79页让学生抓一把小棒数数有多少根,先猜一猜草莓和雨伞的数量再数出来,在课本上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再数出20张看看有多厚,让学生借助米尺来认识数序,了解所学的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第81页第5题看看18接近10还是20,第7题认识数所表示的序数意义;第83页第3题的猜数游戏都是切切实实地在培养学生的数感。
4.安排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为学习进位加、退位减做准备。
安排这部分内容的意图有两点:是加深对十几的数的组成的理解。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依据是十几的组成,学生是能够计算的,这样的计算还可加深对数的组成的理解。二是为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作准备。以后学习用凑十法进位加,实质上是把9加几、8加几等转化成10加几,退位减算法很多,其中不少算法要把十几分成10和几再计算。所以在本单元安排这部分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计算学生不会感到困难,倒会觉得十分容易,就是这种容易的感觉也为学习凑十加在心理上作了准备。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7-14 10:59:56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单元
认识钟表
一、教学内容:
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
以往学生初学认钟表只认识整时。考虑到学生认识实际生活中钟表上的时间时,整时只是一刹那间出现的现象,大多数是接近整时的时间,为了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所以这里除认识整时外还认识大约几时。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认钟表的已有经验,在交流中形成认识。
考虑到学生大多有认钟表的经验,所以教材中认识整时时,在教师告诉学生时针、分针的名称后,学生说出了是怎样认出钟面上的时间是7时的,然后让学生尝试认识另外几个钟面上各是几时。
在认识大约几时时,教师提出问题:“两个钟面上都正好是7时吗?”接着又是学生的表述, “7时不到一点”,“7时刚过一点”,在学生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指出这都是“接近7时,可以说大约7时”。
2.组织形式多样的练习,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渗透一天有24小时。
教材中设计的练习有看着钟表说出时间,按要求在钟表上拨出时间,按给定的时间在钟表面上添画时针或分针。另外第84页第1题让学生说说自己早上几时起床,晚上几时睡觉,给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提供了机会。第85页第6题“怎么都是10时”,使学生感到一天中有2个10时,同样地也有2个1时、2个2时……渗透了一天有24小时的知识。第7题认识电子表、电视上整时的表示法,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为以后继续学习认时间、写时间作了铺垫。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7-14 11:02:26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二单元
加法
一、教学内容: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材分三段安排:⑴第86~87页,9加几,接着在第88~89安排练习十一进行巩固并解决实际问题;⑵第90~91页,8、7加几,接着在第92~93页安排练习十二进行巩固并解决实际问题;⑶第94~95页,6、5、4、3、2加几,接着在第96页安排练习十三进行巩固并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在第97~99页安排复习,进行本单元的知识整理和综合练习。
二、教材特点和教学建议:
1.精心创设情境。
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一般是先创设情境,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本单元的3道例题都是按照这样的理念,首先创设情境。例1是小猴卖桃的情景,解决一共有几个桃的问题;例2是计算军号的把数;例3是小兔采蘑菇的情景,计算地面上一共有多少个蘑菇。这些情境对儿童来说不仅是现实的、有趣的、有挑战性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都提供了能帮助学生探讨计算方法的直观材料,对全课的学习起到了支撑和导向的作用。以例1为例,由于1盒里有10个格,现在已有9个桃,明显还有一个空格,这就使学生产生把盒子外的1个桃移入盒内的想法成为可能,也就激活了学生在认识十几时10加几是十几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把9加几转化成10加几。例2中8把军号和7把军号都放在有10个格子的盒子里也是这个意思。
2.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优化算法。
1 3

在教学9+4如何计算时,先让学生自己探索。由于学生认识水平、考虑问题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想出不同的算法是客观的。有的学生用数数的办法甚至用数手指、脚趾的办法;也有的学生会想到在10个旁边再放几个一,一眼就能看出是十几,所以把盒子外的1个桃放入盒中凑成10,很快就知道是13。几种方法相比,显然是凑十法更快捷,所以教师在学生直观思考的基础上,把它抽象成反映思考过程的算式。9+4=13,即因为9和1能合成10,就把4分成1和3,
 

10


  



9
+1=10,10+3=13。这种凑十法利用了十进制计数法的优越性,而且初步接受凑整的思想对后续学习也有好处,所以教材提倡使用这种计算方法。在“试一试” 中让学生先圈出10朵,再计算,并填写反映思考过程的算式,正是从直观和抽象两个层面加深对凑十法的理解。“想想做做”的第1、2两题也有同样的意图。第3题通过题组的比较,学生揭示两题的联系,利用计算难易程度的不同感觉,会感悟到算9+2时,把它转化成9+1+1,也就是转化成10+1好算,这样就浓缩了凑十加的思考过程。估计通过这些练习,多数学生会接受这种计算方法,但也有可能个别学生还停留在数数的水平,一是不要急躁,先允许他数数得出结果,二是在他数数的基础上加以引导,逐步学会凑十加。


3.
逐步提高算法思考的抽象程度。

在9加几的算法思考中,注重用实物操作,在操作中获取表象,以表象支持运算。到学习8、7加几时,仍让学生用学具操作,在具体形象的支持下抽象成数的运算,所不同的是,没有出现数数的方法,而且凑十法有两种不同的凑法。到6、5、4、3、2加几时,只提问“你想怎样计算?”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抽象思考,当然此时若有学生抽象思考有困难,也可借助形象的支持。
4.设计形式多样、数量较多的练习,以使学生达到熟练口算的程度。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下学期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的口算、笔算、估算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熟练口算。为此,教材提供了足够数量的练习,从三个练习和一个复习的设置能够看出这一意图。练习题除了温习计算思路的练习外,还有引导学生记忆的练习,如第87页第5题,94页第2题,在学生算出结果后,可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用规律帮助记忆;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练习,如第88页第3题钻山洞,第91页第5题玩卡片等题目,教师稍加改造,就可用组织游戏活动的形式,让学生饶有兴趣地练习。教学中要注意不能使学生停留在理解计算方法的层面上,要引导学生有意义地识记。记住第97页加法表中的算式得数,要达到人人都能口算过关。
5.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的例题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中也安排了不少解决问题的题目,与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相比,教材在安排上提高了要求,这表现在:
(1)
更注意引导学生用三句话表述信息。

如第89页第7题,第93页第6~8题,还有第93页用表格呈现的实际问题,都要引导学生说出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其中有的已知条件是用文字表述的,有的是用图画呈现的,要使学生感觉到在一般情况下,要找出两个已知条件,才能解决问题。如果说在第八单元看图说三句话,要在老师引导下完成,那么在这个单元,看图能自己说出三句话应该成为对大多数学生的要求。
(2)题目加大了思考的难度。
如第96页第4题,第99页第9题,学生可以从3个已知条件中选取2个进行组合,提出数学问题,又如第99页第11题,学生需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去选择条件,进行计算,解决问题。
本册教材内容已经介绍完了。最后想谈一谈今后在教学中如何对待教材。过去,我们把课本看成知识的载体,提倡“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要教教材,让学生掌握教材上的内容。现在依据新的课程理念,把教科书看成教育资源,看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的数学活动的内容和线索,提倡“用教材教”,而不再是“教教材”。鉴于这种认识上的变化,我觉得作为教材实验工作的执教人员,一是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材的素材、结构,研究教材是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努力体现出教材的精神。二是要敢于创新,敢于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补充或更换教学素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三是要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安排机动教学时间。本册教材的教学用书建议全学期安排64课时(包括期末复习),按每周安排数学课4课时,一学期按18周计算,应有72课时,如果每周安排5课时,全学期90课时,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适当地安排练习,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7-14 11:07: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15#
发表于 2010-9-22 17:17:3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6#
发表于 2011-9-3 07:46:50 | 只看该作者
不错,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盐城教师联盟 ( 苏ICP备08008878号 )

GMT+8, 2025-4-28 00:51 , Processed in 1.19585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