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教师联盟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盐城教师导航————最适合教师的网址导航课件学习选择盐城教师联盟旗下网站点此即送600盟币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jsjfxx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上数学教材培训资料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7-16 10:44:27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单元
认数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的数,能正确读、写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教学认识亿以内的数。通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大数,认识亿以内的数,会读、写亿以内的数和整万、整亿的数,感受这些大数的实际意义。了解十进制记数法,会用“万”“亿”作单位表示大数。认识近似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运用认识的数进行简单的交流。
教材分三段编排:第一段结合实例,教学认、读、写亿以内的数;第二段教学了解十进制记数法,用“万”“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第三段教学认识近似数,把大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产生学习需要。
进入第二学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注意更多地选取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产生学习需要。教材结合教学内容,先后为学生提供了涉及我国工业、农业、教育等部门以及历史、地理、自然等领域的30多个具体数据。这些真实的数据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大数目能准确表达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另一方面能增强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活泼。教学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收集报纸、杂志、网络上的大数,充实学习内容,增强对大数的感受。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主探索。
(1)重点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两段:先教学认、读、写整万的数,再教学认、读、写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1组成的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教学认、读、写整万的数时,同样要突出十进制记数法。十进制记数法的本质是:相邻两个记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哪一个数位上的数是几,就表示有几个这样的单位。教材引出记数单位“万”后借助计数器,让学生边拨珠,边数数,直观地感受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即10个单位就是一个相邻的较大单位。由于大数的数位相对比较多,为了便于读写,因此需要分级。教材介绍了我国“四位一级”的记数习惯和记数方法。(其他国家有“三位一级”的记数方法)
读书和写数有助于学生对数的意义的体会。在教学整万数的读写时,教材继续借助计数器,同时联系数的组成,让学生由扶到放地学习读写。同时,教材还在第87页“想想做做”中安排了“读一读、比一比”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各个数级上数的读法。教学第88页认、读、写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一组成的数时,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方法是难点。教材的安排和前面类似,分别出示了三种情况:一是各个数位上都没有0;二是每级末尾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的数;三是每级中间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0。让学生自己总结读数和写数的方法。
(2)把认识整亿的数和用“万”“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结合起来,穿插介绍十进制记数法。认识整亿的数,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在数数的过程中完成。先一千万一千万地数,认识一亿;再一亿一亿地数,认识十亿,等等。在学习整亿数的读写时,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简易的数位顺序表,让学生对照数位读数、写数。之后,教材出示了完整的整数数位顺序表,对已经认识的整数进行总结。通过数位顺序表,学生能够明确两点:一是数级、数位和记数单位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二是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第92页教学用“万”“亿”作单位表示大数,让学生加深对“万”和“亿”这两个记数单位的认识。教学这部分内容,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自己用两种不同方法写出960万和13亿;二是让学生通过比较哪种写法简便,体会用“万”“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的必要;三是掌握改写的方法,先找到“万”位或“亿”位,把后面的0去掉。
(3)基于实际生活的需要,认识近似数,学习把大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近似数。教材在认数的最后一部分,安排这一内容,是对整数认识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教学时,要注意几点:一是结合实例,让学生感受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二是体会使用近似数的必要性,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有时无法用精确的数表示,如某地的人口,随时变化,无法精确统计,会判断生活中的数哪些是近似数;三是结合自己的探索和教材底注的说明,学习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大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近似数,掌握近似数的两种写法。
3.重视发展估计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培养估计意识、发展数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继续重视这一内容的教学。第88页的“试一试”,出示了不同的数位上都用5颗算珠表示的三个数,便于学生体会数位对数的大小的影响,帮助学生把握数的实际大小。第95页“想想做做”第4题也是让学生体会不同数位上数的实际意义。练习九第2题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数的大小。第95页第5题、第6题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或上网等方法收集数据,第97页“想想做做”第6题让学生从报纸、杂志或网上收集一些近似数,引导学生用大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第90页“想想做做”第6题和第93页“想想做做”第5题通过有趣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估计和推算100万张纸的厚度和1亿枚1元硬币的重量,帮助学生产生对大数的直觉。教材还通过两则“你知道吗”介绍二进制记数法和长度单位纳米,拓宽学生认数的视野。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7-16 10:47:32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单元
用计算器计算
一、教学内容
计算器的运用一直是小学数学教育讨论的焦点。使用计算器要注意处理好笔算与用计算器计算的关系。使用计算器能扩大计算范围,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但不能因使用计算器而对学生的口算、笔算和估算的基本能力产生负面影响。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认识计算器,能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运算和两步混合运算,探索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本单元还安排了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
教材分两段编排:第一段教学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第二段教学使用计算器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
注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对计算器的认识,教材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先出示了人们购买商品的实际场景,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体会计算器的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对计算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的认识,教材没有给出枯燥的文字说明,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对使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教材选择了数比较小的38+27和30×18两道算式,有三个原因:一是较小的数能很快输入计算器,不容易输错;二是能很快验证计算器的得数是正确的;三是能体会计算器计算比较快捷,从而体会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对减法和除法以及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则通过“试一试”让学生自己探索。
教材第102页的例题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有的计算器能够识别运算顺序,有的不能。教材立足于没有识别运算顺序的计算器进行教学,指导学生按运算顺序分别计算,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记录下来;再计算第二步,得出最后的结果。对含有括号的混合预算,则让学生自己“试一试”。
2.突出使用计算器的价值。
教材一方面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计算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使用计算器。比如,第103页“想想做做”第2题结合统计让学生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第4题让学生能自主选择计算器解决环保中的数学问题,第104页练习十第4题解决钱带的够不够的问题。另一方面,让学生用计算器探索有趣的数学规律,从中引导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体验数与式的美,体验数学的奇妙。比如,第101页“想想做做”第3、4题,第103页“想想做做”第3题,第104页练习十的第3题和第5题。
探索规律的过程需要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归纳,这是合情推理的过程。因此,教学时要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计算,进行交流,发现规律。
3.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材在本单元最后安排了实践与综合应用“一亿有多大”。教材综合了时间、长度、重量等不同领域的内容,精心设计了“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说一说”的系列活动,注重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突出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与综合。并且,教材安排的问题学生以往只能靠猜测和想像才能解决,现在却可以运用列表的解题策略,借助计算器的使用进行推算,便于学生体会计算器的作用,感受数学的力量。学生在活动中,还能认识研究复杂的问题可以从“简单的情况”想起,受到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这对学生的持续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教学时应注意下面两个问题:(1)指导学生完成表格。以“数一数”为例,要让学生知道:本数的末尾增加1个0,数的时间也相应的增加1个0,填表时要不多写或漏写0。(2)在把计算出的秒数换算成较大的单位时,告诉学生得到的结果可取整数,因为学生没有学过求小数的近似数。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7-16 10:49: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7-16 10:51:24 | 只看该作者
供参考,
15#
发表于 2009-8-30 08:55:37 |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0-9-8 13:36:31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盐城教师联盟 ( 苏ICP备08008878号 )

GMT+8, 2025-4-27 08:15 , Processed in 1.16399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