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教师联盟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盐城教师导航————最适合教师的网址导航课件学习选择盐城教师联盟旗下网站点此即送600盟币
查看: 2917|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9年盐城中考语文试卷解读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27 09:03: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9年盐城中考语文试卷解读与反思
       2009年盐城中考成绩揭晓,语文成绩依然普遍低迷,甚至比去年还低,许多平时语文优异的考生竟还不足一百一十分,实在令广大师生茫然遗憾。 到底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语文考试出了问题?

    对语文教学一直非议不断,至于甚者,认为语文教学误尽天下苍生。有人仔细算了一笔帐:一个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学习语文的时间大致4240天,相当于人生的11年。其实这种算法是有问题的,按照语文即生活的大语文观来看,学生天天在学语文,时时在学语文,语文学习与生活共生。但是,就是这时时在学的语文,却陷入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普遍偏低的中考考分又给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抽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诚然,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有许多值得商榷值得改进的地方,但语文教师和广大学生十几年汗血的付出和收获的果实,决没有在中考中得到应有的体现。语文考分低迷,严重挫伤了师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社会和广大学生家长更有理由责难语文教学,也迫使语文教师深刻地反省。

曾经,著名作家王蒙做过几次中学语文试卷,最好的一次成绩只有60分,因而他不得不发出“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不改革不行了,中学的语文试卷连我也做不出”的呼吁。王蒙认为要改革的是语文教学,但我认为,首先真正要改革的是我们的语文考试和语文试题,高考和中考是指挥棒,对实际的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导向性。

    中学语文考试分数偏低,固然许多时候是因为学生学的得不够扎实,知识储备不够,语文能力不高,但恐怕更多的是试卷命题的问题。一般来说,试卷命题凝聚了命题老师和专家的汗水,体现出命题者个人的探究与智慧,但也由此引发另外一个问题:尽管命题者已经尽可能考虑语文教学的实际和考生答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但对材料的选择探究、题目的设计和答案的拟定,仍然不可避免地沾染浓郁的主观色彩,命题者单一的思维无法包含众多考生多元的思维。阅卷时为了保证公正性,提供“标准”答案,又使阅卷老师往往惟“标准”是从,导致考生正确的个性思维和答案得不到应有的认同,出现不应有的扣分。这一问题在各地中考,乃至历届高考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舍得语文考试无法真正客观、改正地反映实际的语文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语文水平。

前几天,学习了一份《盐城市2009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学科命题工作总结》,具体阐述了09年中考语文命题的指导思想、操作原则、具体导向、突破反思。说实话,面对一份09年盐城中考语文试卷,不读《总结》,还真想不了那么多,但细读之后,再对试卷,却又想得更多。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笔者力图从考生的角度、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客观地分析这些试题,并尽可能的揣测命题的意图。

    公正地说,今年盐城市中考语文命题确实颇费匠心,与往年相比,试卷有所突破,很多题目的设计颇有创意,令人耳目一新,体现了命题者过人的智慧。但整份试卷读完后,却仍然难以排除一种感觉:命题者在许多题目的设计和答案的拟定上,依据的是自己的主观思维,以教师的思维替代了考生的思维,以单一的思维替代了多元的思维,要把考生的思维强行纳入到一个预设好的空间,部分题目的设计甚至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学习与思维的实际情况,许多良好的初衷根本无法落实。

    且看《总结》“命题的具体导向”: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国争光,建功立业。试卷让学生感受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科研人员面对甲型H1N1流感表现出的探索攻关意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洞庭湖胜景的描述,自然引起考生对祖国这里河山的热爱之情。“危难时刻人民解放军是共和国的中流砥柱”对人民军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试问,学生在紧张中考时会树立远大的理想,会想到为国争光,建功立业?仅仅看了一则要求提取主要信息的材料(第5题),就能感受科研人员的探索攻关意识?考生在想什么?仅仅是判断“中流砥柱”使用是否正确(第3题),就油热而生对人民军队的敬佩之情?如果不是平时学过那些名人诗作,仅仅是默写几个句子(第1题),就能感受诗人们的壮志情怀?考生是在考试,还是在神游?这种一厢情愿想当然的架空拔高式的总结恰恰表明,命题者设计题目时似乎无视学生答题时的实际情况。

    《总结》“命题的操作原则”1:选择鲜活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没有障碍的且具有思想内涵的材料。“鲜活”、“时代特色”如何理解?试卷采用的材料涉及胡锦涛会见吴伯雄、小沈阳、甲型H1N1流感、盐城的“民间国宝” “消费”拉动“需求”、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陆公祠,是不是这些时髦的话题就是“鲜活”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总结》道出初衷:让考生了解最新的国内外时事,形成强烈的时代意识,了解家乡的丰富资源……产生为家乡繁荣富强贡献聪明才智的愿望。“最新的国内外时事”与语文学习有什么必然联系?而事实上,为迎接中考,初三学生几乎是封闭复习,异常紧张,心无旁骛,没有时间看报,没有时间看电视,没有时间道听途说,如何抽出精力抽出时间关注时代、关注生活?如果不是有意而为,恐怕根本也不可能注意这些。试卷材料的选择,固然要力求新鲜,但更要真正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否则表面上是贴近时代,出现了单纯追求时髦的媚俗的倾向,恰恰堕入了伪语文的窠臼。

    试卷第2题考查学生认读字音字形,材料选自《自读课本》,考查了“各具风采”、“题词”、“粗犷”三个常见词语的认读和正确书写,确实能真正的考查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可惜未能考虑到“粲若繁星”一词给学生的误导。笔者询问过命题老师,答曰:“‘粲’与‘灿’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其实,“灿”是一个常用字,通常说“灿若繁星”;对初中生而言,“粲”应该还算是一个比较生僻的字。查《现代汉语词典》,“灿”是“光彩耀眼”的意思,可组词“灿然”、“灿烂”等;“粲”是“鲜明、美好”意,可组词“粲然一笑”、“云轻星粲”,可见两词还是有区别的。查找错别字时,很多学生认为是“粲”,应作“灿”,结果导致错误。这可能是命题时始料未及的。

    试卷第6题将口语交际等考点有机整合为语文探究活动,确是变中出新。然第(1)小题:

学校准备组织学生到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参观,以便进一步了解丹顶鹤的有关知识,增强爱鸟护鸟意识,你前去与保护区孙主任联系,打算对他说些什么?

答案示例为:“孙主任,您好!我是黄海中学的学生,我们近期准备来这儿参观,到时候想请您做一场‘爱鸟护鸟’的知识讲座,您看可以吗?”且说明:所提“要求”必须在了解丹顶鹤或鸟类知识的范围内。命题者主观认为题干已然暗示:“进一步了解丹顶鹤的有关知识,增强爱鸟护鸟意识”,所以考生答案所提“要求”就必须在了解丹顶鹤或鸟类知识的范围内。其实如果不看答案,一般语文教师恐怕也看不出这种暗示,也不知道答案存在这种“必须”。命题者拟定答案作出这种限制,主观是为了“不出现答案宽泛、没有分值区分度的主观题” (《总结》“几点突破与反思” )。但细细分析此题,其实学生所提要求只要与参观活动密切相关就可以了,譬如请孙主任予以方便,请孙主任安排参观路线,等等,也应当是没有问题的的。答案的拟定可能导致学生不应该的扣分,影响语文成绩。

    第(2)小题“水浒人物大家猜”考文学名著,摘取小说中的一小段情节,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了解,对人物的了解,引导学生走进原著,真正阅读名著。可惜两小题形成连环,分值设置过大(4分),考查的面显得狭窄,广度不够。

    第(3)小题为材料探究题,又分两小题第一小题答案示例为:盐城可利用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或:盐城正在不断地开发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

且强调“自然人文资源2分”,看来如果学生只答“资源”,没有涉及“自然人文”二词就要扣去2分。这一答案的拟定过于苛刻,以命题者自己的主观思维替代了考生的思维,以单一的思维替代了多元的思维,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实际。

    阅读(三)采用了马德的博客《节约应当成为时代精神》。15题为:从文中看,“要提倡节约”的理由有哪几点?答案为:生活还不够富有和物质短缺;要珍惜自然资源和尊重别人的劳动和生命。原文作为一篇博客,内容并不很集中,结构也并不是很严谨,所以命题者有所删节改动。纵观全文:1节提出论点;2节谈“节约”的内涵;3节谈节约是中国的传统;4节从现代历史、当代社会来谈“简朴增添人格的魅力”;5节谈奢侈导致恶果(其实石崇、王恺已不仅是奢侈,而是变态了),从反面论述要节约;6节总结,其后谈司马炎则为画蛇添足。因此,“提倡节约”的理由其实还应包括:简朴的生活方式是值得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增添人格的魅力,奢侈意味着没落;只不过2节更明确一些。此题答案拟定,命题者对文本研读似乎不够到位,思维似乎不够周密,导致考生无谓失分。17题为:文章运用的两类不同事例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为:古今结合和正反对比;有力地证明了节约和奢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文章列举诸多事例,其实目的就是为证明论点“节约永远是一种可贵的时代精神”。考生如果回答列举事例作用时这样回答,不知是否可以得分,笔者未参加阅卷,不敢妄加揣言。

    阅读(四)材料为秦牧的《彩蝶树》。18题为:作者主要写了彩蝶树哪几方面的内容?彩蝶树是怎样的一种树?答案为:主要写了彩蝶树的花和叶;彩蝶树是极为寻常但又极为出色的一种树。请注意,题目是问写的“内容”,而不是“什么”。其实文章后边还写了彩蝶树引发的一些联想。命题用词不够准确。

    19题为:
   将第3段画线内容与下面语段比较阅读,说出它们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和内容上的侧重点。
[链接]这是一树闪光的、盛开的紫藤萝。花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挨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宗璞《紫藤萝瀑布》)

答案为:写法上:都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了花盛开时的热闹。内容上:选文侧重洋紫荆花的色彩种类多、次第开放;而《紫藤萝瀑布》则强调紫藤萝花开得繁盛欢快。
    此题在语言表述上明显不够准确到位。“下面语段”是指下面的“链接”,还是指文中3节以后的语段?可能造成考生思维不清。“说出它们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和内容上的侧重点”,关于内容的侧重点,到底是说相同,还是不同?依据答案,如果此题表述为:“将第3段画线内容与下面链接的语段比较阅读,说出它们写法上的相同和内容侧重上的不同”,就不会引起误解了。另外,如果仅看链接的语段,考生也很难概括出侧重点为“强调紫藤萝花开得繁盛欢快”。
        20题为:第5段末尾“生命本应该这样地繁花似锦呵”有何含义?答案为“作者对失去朋友的惋惜。对亲人缅怀朋友的欣慰,与对眼前美好生活的珍惜”,阐述的不是句子的含义,而是句子表达的感情,答案的拟定出现明显的偏差了。22题为:作者为什么“很喜欢”“常常被人所忽略”的彩蝶树?答案为:作者曾经有过与“童话”中的“朋友树”相似的经历,所以看到“朋友树”就想起了自己“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的战友。细读文章,这一说法不够准确,作者的经历与童话中“朋友树”的来历差异其实很大。作者并未叙述与朋友的生死与共,只是叙述了朋友的妹妹为纪念哥哥采集洋紫荆的叶子和花。纵览全文,作者喜欢彩蝶树,是因为它的花很有特色,是因为它的叶非常有趣,是因为它让我更加珍惜友情、珍惜生命,珍惜美好的生活。命题者似乎囿于自己的思维,未能深入文本,考虑学生。
    试卷第三部分为考查写作。作文为命题作文,题目为“心灵的脚步”,确有文学色彩。文题应理解为“心灵的成长轨迹”,但是很多考生觉得不好理解,觉得“心灵”修饰“脚步”不通,“脚步”在“心灵”之中,令人感觉别扭,写起来也就不够流畅自然。46分的切入也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教师引导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研读2009年盐城中考语文试卷,感触良多。当前语文教学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而我们的语文考试仍然没有打破统一的思维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明显地滞后,影响了语文成绩,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语文考试迫切需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中考命题不应高高在上、主观臆断,而应该真正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学习、思维,对材料的分析应该更深入、更细致,题目的表述应该更精确到位,答案的拟定尽可能的考虑更全面、更客观,尽可能摒除命题者个人单一的思维。而中考阅卷也不应因为怕麻烦、怕担责任,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面对学生明明正确的答案,仅仅是与提供的“标准”不一致,就违心地大笔一挥。如此,则学生幸甚,中考幸甚,中学语文教学幸甚,社会幸甚。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09-7-27 09:04:01 | 只看该作者
希望引起反思和关注。
3#
发表于 2009-7-27 10:42:2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4#
发表于 2009-7-27 11:14:50 | 只看该作者
路过学习
5#
发表于 2009-7-27 15:06:14 |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7-27 15:17:05 | 只看该作者
有人反思吗
7#
发表于 2009-7-27 15:56:27 | 只看该作者
已没有机会教初中了,现在任教小学语文。但时刻关注初中语文的教学动态。今年的盐城的中考语文试题,的确让学生无从下手,对学生的时代性要求太高了,语文考试应关注生活与回归生活为切入口。我们期待明年的中考语文试题有新的改变。
8#
发表于 2009-7-27 21:24:3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9#
发表于 2009-8-13 18:36: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卢 于 2009-8-13 18:39 编辑

“朝晖夕阴”译文之质疑
    “朝晖夕阴”一语从字面看,可以理解为“清晨湖面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但这种理解其实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不会总是“清晨洒满阳光,傍晚一片阴暗”。我们就以作者在文中的描写来看,下面两段文字,一是“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可见清晨也并不洒满阳光;一是“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可见夜晚也并不是一片阴暗。况且,“气象万千”一语其实已经在告诉我们“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而不是早晨必定是晴天,傍晚必定是阴暗。那么,“朝晖夕阴”一语究竟该如何理解呢?其实这是一种“互文”的写法,“朝晖夕阴”即“朝夕晖阴”,对此,课文也已经作了注解:“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这样来看,“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可以翻译为“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附:本文“互文”的写法有三处:
    唐贤今人诗赋。翻译:唐代和当代的贤士、名家的诗赋。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翻译: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翻译: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10#
发表于 2009-8-15 10:49:50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盐城教师联盟 ( 苏ICP备08008878号 )

GMT+8, 2025-4-26 08:03 , Processed in 1.25371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