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4:如何理解应用意识?怎样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数学应用的发展,使得数学几乎渗透到每一个科学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数学,不能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的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那么怎样理解应用意识呢?《标准》关于应用意识的刻画,为我们理解应用意识提供了基本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无论从数学的产生还是从数学的发展来看,数学与日常生活有广泛联系,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走到大街上到处可以找到,因此,有的专家把小学数学称为“街头数学”,说明它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标准》北师大版教材第一册第一页,通过卡通人物讨论什么是数学的对话,智慧老人:“数学就在你的身边。”淘气:“我认识了5个小朋友。”笑笑:“汽车的轮子是圆的。”机灵狗:“嘻嘻,这就是数学!”使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随着年级的升高,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大数,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2. 面对现实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现实世界有许多现象和问题隐含着一定的数学规律,需要人们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去探索、去寻求解决策略。一个缺乏应用意识的人,会对这些现象和问题视而不见,当然更谈不上会有什么发现了。比如,有一个孩子说:“我有一串五色珠子,共98颗,每种颜色颗数相等。”从数学的角度来审视这句话,这是不可能的。因为98除以5是有余数的,不可能每种颜色颗数相等。实验区学生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谈论数学的时间多了,双休日跟着父母去超市买东西,孩子主动将所买东西的总价进行估算,与购物小票是否相符。购买花布时,观察哪些图形是对称图形;欣赏图案时,研究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形成的。以上例子,说明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能够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体现。 3. 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在引进新知识时,我们老师总是要通过实际背景,创设具体情境,以便使学生理解数学源于生活。但仅仅如此并不能确保学生具有应用意识。学生只有不局限于教师提供的例子,而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例如《标准》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下册在学习了平均数后,有一个数学故事(有危险吗?)用两张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第一幅画:生1:“我不会游泳。”生2:“这个游泳池平均水深1.2米。”第二幅画:生1在想:“我身高是1.3米,跳下去有危险吗?”学生在帮助生1解决“有危险吗?”这一问题时,要主动与“平均数”这一概念的实际情境联系起来。游泳池平均水深1.2米的意思是有的地方水深低于1.2米,有的地方高于1.2米。总的说来,在这个游泳池里游泳是危险的 。这样为知识的应用找到生长点,从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首先在教学中和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中,应该重视介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源于实际的需要,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例如,在学习百以内加减法时,教材创设商店一角的情境,几种商品的单价都是两位数,在计算两种商品的总价时,就要出现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前学习的20以内加减法就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生活实际的需要产生了两位数加法。然后再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当学生掌握了这一方法后,再让学生计算其它两种商品的总价,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使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第二,学会运用数学语言去描述周围世界出现的数学现象,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简洁、清楚、准确地刻画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让学生养成乐于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习惯,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也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例如,学生在马路上看到交通标记,就能知道行走的路线;在购物时,能意识到数量与总价之间具有函数关系等。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贯穿在知识技能的四个部分的内容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通过两个基本的课程渠道:(1)应用问题的学习;(2)实践与综合应用。关于应用问题的学习,与过去的应用题教学也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在《标准》规定的四个学习内容中,应用题不作为独立的一个领域,它和各部分内容结合在一起。在教材中也不设独立章节。这样彻底打破人为设置的应用题类型,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除此之外,还有以下特点: 问题的内容应该是学生熟悉的内容,而且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有时问题的设计需要对原来的素材有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但不要太精细,不失其现实性;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问题设计应该注意有一定的趣味性,语言和内容应有童趣,教材采用数学游戏、数学故事等形式,很受学生欢迎;问题的呈现应该能激起学生的思考,需要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组合、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标准》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学生认识了“倍”以后,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中没有现成的数据,这就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学生要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从图中观察到每个南瓜的高度一样,淘气有9个南瓜那么高,机灵狗有3个南瓜那么高,从而找到淘气身高与机灵狗之间的倍数关系。 呈现的形式可以有表格、图形。漫画、文字等形式,学生需要从表格、图画里人物之间的对话中获取信息,有时信息多余,需要学生去选择,有时信息不足,需要学生设法间接获取。这样安排,更贴近现实生活。例如我们到商店去购买所需物品,商店中商品琳琅满目,给我们很多的信息量,我们就要选择需要的信息。呈现形式多样化就是把这些生活情境用漫画或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要求学生会看懂漫画,读懂表格,才能解决问题。 解决策略多样化是为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可以通过操作、画图、列表、列算式等方式。列的算式也可以不尽相同,答案可以不唯一,只要合理就可以。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例如,《标准》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在学习了有余数除法后,安排了一幅学生去公园租船的情境图,每条船限坐4人,21个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怎样分配合理?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学生就用小棒或其它学具摆出多种分配方案,但都认为把剩下的一个同学放在第六条船上是不合理的,因为这样分配这个同学太寂寞了,同时也不安全。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另一个渠道,在第一学段是实践活动。它是探索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一类的学习活动。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索,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实践和解决问题。它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包括小的操作活动,小的调查、小的访谈等。不同的年级采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例如,一年级安排“小调查”,你校一年级有几个班?每班各有多少人?哪班学生人数最多?哪班人数最少?二年级安排的“小制作”,利用学过的图形,在方格纸上设计漂亮的图案;三年级设计旅游计划,包括游览景点,出发时间,回来时间,乘车所需时间,共需时间,查找资料画出旅游路线示意图;估计费用等。这些活动的背后有一定的思考含量,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