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格言里彰显大智慧
小格言里彰显大智慧(一) “过度的严厉会造成恐惧;过分的温和会有失威严。不要严酷得使人憎恶,也不要温和得使人胆大妄为。” [波斯] 萨笛《蔷薇园》
第一次在哪读到的这个名言,已经记不清了,对于它的作者更是一无所知。后来带着好奇查了查这个作者的资料,原来还是“波斯古典文坛最伟大的人物”。难怪,这么精警的语言如我辈凡夫俗子是说不出的。我认为这是对班级管理的最好诠释,更是给我们这些当“主任”的金玉良言。
“过度的严厉会造成恐惧”,那我们还要不要严厉,当然要。但我认为这种严厉不是单纯依附在学校权力,教师权威之上的“独裁”“军事化”“一言堂”而是建立在制度规则基础上的严厉。这样的班级管理制度代替人来管理会给人一种公平感。当制度也过于严厉的时候,全体成员难以认可的时候,班主任和学生要一起坐下来讨论修改,使之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有恰当严厉的制度会让班主任有法可依,会让学生自觉遵守并维护。相反,过于严厉的管理,会让学生的心远离班主任,甚至会消极抵抗,这就是恐惧了。
“过分的温和会有失威严”那我们还要不要温和,当然要。这种温和不是一味地顺从忍让迁就,而是理解尊重关心;不是过度盲目的爱,而是有约束指导的爱。
总之,对于班级管理者来说,一定要有制度意识,并要让学生一起参与制定,这样才能真正树立制度的威信和严厉。当然,这制度之下要有一颗火热的爱心,真正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去爱学生,生活的冷暖,学习的得失,做人的苦甜都去关心。“不要严酷得使人憎恶,也不要温和得使人胆大妄为。” (二)“在一切动物中,男孩子是最难管理的,因为他们的理智的源泉还没有加以规范,他们是一切动物中最狡黠、最敏锐、最不驯服的,所以必须用很多缰绳把他们勒住。当他们离开父母时,由于他们的幼稚和无知,必须置于教师的控制之下。” ——古希腊 柏拉图
今天,读到的名言是柏拉图的。看来两千年前的这个古希腊的圣人,在教育管理中也是认可惩罚的。不过,在当今的中国,一说到惩罚,人们不禁要敏感起来,这不就是体罚吗?其实不对,惩罚包括体罚但绝不等同于体罚。
我先说惩罚中的体罚,体罚顾名思义就是惩罚身体。这种方法在古代是最常用的,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严师很多时候是要用戒尺的)是也。不过到了今天,几乎整个社会都在反对体罚,教育行政部门也已经颁布法令不允许体罚,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都不在也不敢体罚学生了。但也有例外的,有些教育者还在体罚上用功,办起的学校或教育机构里依然用体罚,据说效果还不错,而且很多家长愿意把孩子送过去。在远一点说,新加坡也保留着鞭刑,那的国民也很认可体罚。看来要不要体罚,还将是一个值得继续讨论的话题。
下面说惩罚的另一种,我姑且称它为制度性惩罚。在班级管理中,管理制度定下后大家就要遵守,违反制度就要受到惩罚。仅举一例,我班制定了这样的请假制度,请假前写好请假条,说明理由,然后在我的请假记录上登记,然后让家长给我打电话证明学生情况后,学生方可拿到我的假条。到家后还要让家长给我打电话证实其安全到家。(这样做不是不信任学生而是为了学生安全和与家长及时沟通)学生请假时若不按步骤走或根本不请假,我就取消他一段时间(一般是三周)的请假资格。这样做的效果是学生都按我的制度办。
下面再说一种惩罚,我就叫它爱的惩罚。这是惩罚中最有水平也最难的,因为,我们中国人尤其父母和老师习惯上的爱不是用来惩罚的。一个三岁的孩子顶撞了妈妈,妈妈没有生气一笑了之,更没有惩罚;一个五岁的孩子非要买某样玩具,你不给买他就哭闹,父母就会给买了,绝不会惩罚;一个七岁的孩子,上学时要用的东西落在了家里,父母会给他们送去,也绝不会惩罚。其实,这样的爱就是“碍“,是“害”。让他们让孩子自作自受也是必要的。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若是你不能使一个五岁孩子把玩具从地上捡起来,你就不可能在孩子步入青春期这个一生反抗最激烈的时期施行任何程度的有效控制。”看看,我所在高中那么多懒散的,无礼的,没有生活目标的学生,不禁感叹,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也许就是在该惩罚他们的年岁没有忍心惩罚,结果导致现在的这种积习难改。
文章写到这,再琢磨柏圣人的话,我们确实该用必要的缰绳(包括惩罚)把最狡黠、最敏锐、最不驯服的孩子和学生勒住。
[ 本帖最后由 xjinshan 于 2009-3-13 12:50 编辑 ] (三) “既然无法改变这苦涩的一生,只好由自己酿出个甜润的内心来。”
这句话就是通常所说的“苦中作乐”是也。人这一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确是苦涩。这种现实又很难改变,我们只能为自己“酿出个甜润的内心来”。
不过存在的问题是,这“甜润的内心”如何造成是个问题。我认为可能会有下列几种情况造成:第一,逼迫式。一生苦涩浓重,最后方悟出个体渺小的生命难与命运,社会抗衡,逼自己做出转入内心的选择;第二,顿悟式。受某高人指点或某偶然事件触动,明心见性,立地成佛,明白原来快乐是一种内心感觉;第三,渐悟式。随着阅历增加,逐渐意识到,这个大道理并听而从之;第四,阅读式。通过阅读让自己的心灵诗意的栖居。
第一式,希望大家都不会有;第二式,生活有时也难遇到贵人高人,何况还需要极高的悟性;第三式,这样参悟出来的又代价太大。只有第四式,简单易行,行之有效,效果显著。我认为自己的“甜润的心”就是由阅读造就的。喜欢读历史和哲学著作,让自己能知进知退,知可为知不可为。虽还不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也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四)今天读《外国教育史教程》中有关昆体良部分,其中“因为如果以雄辩的才能去支持罪恶,那么无论从私人还是从公众的角度看,没有什么东西比雄辩术更有害的了。”这句话,让我颇有感触。其实,不仅仅“雄辩术的才能”是这样,科学技术,法律文化等一切都有可能成为伤害个人及整个社会甚至世界的帮凶。如何才能让一切知识 能力都建立在道德底座之上是教育者首先该思考的问题。如何建立良好的道德底座,我浅薄的认为,家庭良好的道德熏陶,学校高尚的道德培养,社会美好的道德需要,更重要的是有关道德的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因为一切存在的道德榜样本身不应该成为别人必须学习的道德榜样的依据。也就是建立完善法律制度,社会才会有更多道德榜样。
对每一个人做最好的道德期望,也要做最坏的道德准备。解释一下,我们可以认为某人会做好事,如果他不做没关系,但不能做坏事,做了坏事就要依靠法律来制约他。总之,道德应建立在法律底座上,这样作为道德的承载物,无论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还是具体的人才不会和道德要求渐行渐远。 (五) “真正的教与学是应该能够让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方式,但现实是所有人被安排挤在一条道路上,我觉得需要改变。”
听到这样的话,大家一定会以为是出自某个教育家或热心教育事业的评论家之口,其实这句话出自一位从大学退学的学生之口。大家一定很惊讶,惊讶之余,我们又不得不惊叹,这句话确实深刻的道出了教育目的所在。
这位退学学生就是周家亮。周曾经就读重庆某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因对学校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不满而退学,目前却依靠知识与自身能力过着不错的生活。最让我感兴趣的是这样一个不喜欢学校课程内容的学生现在却在努力学习,尤其开始尝试着阅读在学校就教的金融学的专业书籍。我在想他看的书籍当中可能就会有放在他手边的大学教材,为什么同一本书在学校的课堂上难以让他去读去学,现在他却主动去读。也许知识是好知识,只是被我们的教育念歪了。为教之人,不可不慎呀。
由大学联想到高中教育,不考虑社会学校,教育制度等因素(当然我知道这些可能更重要)单说教师本身。当你遇到不愿意学你这科的学生时,一定要考虑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当你为这样的学生愁眉不展或气急败坏时,冷静的想想自己的问题。记住学生“亲其师,始能信其道。” (六)荀子在《荀子·大略》中谈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听到荀圣人这样的话,我们做教师的一定心潮澎湃,大呼真理也。可联想到当今教师的现实地位,我们做教师的一定黯然神伤,大呼今非昔比。
遥想当年荀子曾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成为学术首领;讲学则“最为老师”,是公认的最有德望的先生。并被齐国国君授予“列大夫”头衔。作为教师,历史上能够享此殊荣的又有几人。这样大家也就清楚,为什么荀子能如此看中教师,抬高教师的地位。
但是,回顾荀子之后的历史我们却奇怪的发现,最后统一中国的不是让荀子得到无尚光荣和学校开办的最有影响的齐国,而是秦国,一个被称为“虎狼之国”的秦国。你也许会说,这无情的事实推翻了荀子的论断。我认为不是这样。教育需要特定的经济政治基础,当处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经济停滞,满目疮痍的时代,教育是断不能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的。(我绝不认为教育是万能的)。虽然当时齐还是老牌强国,但已经是每况愈下了。秦国则法令严明,政府工作效率高,一个强大的国家冉冉升起。在那样一个时代已经不是如何守如何保的问题,而是谁能求新求变的问题。最终勇于改革,努力求新的秦国完成了统一。这段历史看似,不能证明荀子的论述,其实荀子还有后话。概括出来就是秦国恃武功而轻德教,不能服人之心,难以久安。果不出荀子所料,秦二世而亡,其兴也勃,其衰也忽。看来,还要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天下呀。如何长治,必要兴学,学要盛必尊师。尊师才能让文化来维系国家民族之发展。否则,其国不亡也是老朽衰残,其族不亡也是有名无实。 (七)夏丏尊在《爱的教育》译者序言中批评当时的教育: “单从外形的制度方法上,走马灯似地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从未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对于池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提到夏先生就不能不提先生曾经任教的春晖中学。从1921年到1925年,在春晖任教的有: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匡互生、王任叔(巴人)、杨贤江、刘董宇等。而到过春晖中学居住、讲学的有蔡元培、李叔同、何香凝、黄炎培、柳亚子、张闻天、俞平伯、吴觉农、蒋梦麟、于右任、吴稚辉……我为之惊叹,这是中学吗,这样的师资又有多少大学能比得上呢?这些人在各自领域的造诣都是我们难以企及的高度。真的是群贤毕至,群星璀璨。难怪很多热爱教育的人慨叹“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夏先生的话是针对那个时代的教育现状发出的批评,可历史总有许多相似,今天面对教育上众多的流派,此起彼伏的改革,热热闹闹的创新,多如牛毛的课题…… 我们一线教师真的有目不暇接之感。再加上爱出风头要政绩的教育行政主观的强力推行,我们真的是焦头烂额。其实我想提醒所有教育创新口号的提出者,无论你的形式多么善变,都不要忘了教育的“爱”的内核是不能变的;作为我们一线教师,无论你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改革模式,什么样的创新课题,你的教学也都要围绕“爱”来进行。否则,无论多么响亮的口号都会归于黯然沉寂,无论多么厚的课题研究都是一文不值。我们付出爱,在孩子的心里种下爱的种子,也一定会收获沉甸甸的爱。记住“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八)兰州八中校长徐刚说:“课堂教学上,要求老师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关注孩子。人和人是有情感的,这种情感的投入,不是就知识论知识,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与老师情感的投入成正比。”
以前教师是以知识权威的面目出现在课堂上,而现在学生自己就可以从书籍阅读,互联网搜索中找到并学习需要的知识。教师在知识上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何况师范教育所教授理论的滞后性再加上许多老师本身对新知识放弃追求或拒绝排斥。现在真的是“师不一定贤于弟子”。在这种状态下,很多教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迷失了自己。比如,有的同事教学特别用力用心,但就是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相反学生意见特别大。其实他就是没有意识到或忽略了师生之间,不单是知识交流,教与学,授与受的关系,而是一种情感交流。现在我们所教的高一二的学生都是90后的。这些孩子有相对优裕的生活条件,有充溢的“非常6+1”的万千宠爱,有几乎从未受过批评的脆弱且敏感的心,有很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有油盐不进百毒不侵的应对老师的措施,有很强的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面对这样的孩子,你和他们生气吗?气死你。你和他们斗智吗?急死你。你和他们斗勇吗?累死你。总之,你不要和他们斗。面对如此的学生我们该怎么办?了解他们的爱好,包容他们的缺点,尊重他们的隐私,倾听他们的心声,相信他们的能力,真正的放下架子和他们做朋友。然后真诚的引导他们学习,指导他们做人,以无私的爱感动他们,以魅力的人格影响他们,总之以真心换真心。“如果说以前你教了知识,学生会感激你,现在你要先让他感激你,才学你的知识。”话有些偏颇,却也非常有道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与老师情感的投入成正比。”此言不虚呀。 (九)“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人的苦恼,居安乐之场要知患难人的痛痒,在少壮之时要知老年人的辛酸,当旁观之境要知局内人的景况。”“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富时不俭贫时悔,见时不学用时悔,醉后失言醒时悔,健不保养病时悔。”“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鲜。”“薄味养气,去怒养性,处抑养德,守清养道。”“居家有道惟能忍,处事无奇但率真。”“无益之书勿读,无益之话勿说,无益之事勿为,无益之人勿亲。”
大家一定很奇怪,今天我怎么抄了一堆格言呢。有的可能你还听过见过,有的你可能也不理解。其实这些格言都出现在一个村子里。这个村子就是位于陕西韩城的有六百六十多年历史的党家村。我所抄的内容就是他们村子里的“门庭家训”。何谓“门庭家训”,就是在建家筑舍时,把自己在生活中悟出的为人之道 处事之道 修身之法 养性之规,用考究的书法 精美的雕饰,以家训的形式刻于大门 庭院醒目处所,教育子孙后代时时研学,获取教益。
我知道他们是在富裕起来之后,才开始有““门庭家训”的。我却无从知道,它的最初提倡者是出于什么目的?是不是因为发现富裕之后的“富贵病”在下一代身上出现了,还是因为他们知道俗语“富不过三代”是很有道理的。所以想用文化教育来教育子女巩固守护财富,教育子女“创业难守成更难”。他们的良苦用心终于起到了作用。在这良好村风熏陶下,从古到今这个小村子里的人其乐融融的生活并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这些“门庭家训”也许有一定历史局限性,但这种教育形式却是我们当今教育该重视的。当然这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就是大家熟悉的重视家庭教育,重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问题。这些“门庭家训”就是孩子的启蒙读物,就是成长中生存环境,就是一辈子的人生准则。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口耳相传,终日相伴的都是如此的精警之语。自然就达到了文化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目的和教育的“立人育才”的目的。所以,我认为一个家庭无论贫富有良好的氛围,一个学校无论大小有丰厚的底蕴,一个社会无论发展快慢有文明的环境,生活在其中的人就可以达到“不教而成”的目的了。 小格言大智慧,不虚此言!
读--思--品--用。 仅供参考。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