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上,要求老师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关注孩子。人和人是有情感的,这种情感的投入,不是就知识论知识,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与老师情感的投入成正比。”
以前教师是以知识权威的面目出现在课堂上,而现在学生自己就可以从书籍阅读,互联网搜索中找到并学习需要的知识。教师在知识上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何况师范教育所教授理论的滞后性再加上许多老师本身对新知识放弃追求或拒绝排斥。现在真的是“师不一定贤于弟子”。在这种状态下,很多教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迷失了自己。比如,有的同事教学特别用力用心,但就是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相反学生意见特别大。其实他就是没有意识到或忽略了师生之间,不单是知识交流,教与学,授与受的关系,而是一种情感交流。现在我们所教的高一二的学生都是90后的。这些孩子有相对优裕的生活条件,有充溢的“非常6+1”的万千宠爱,有几乎从未受过批评的脆弱且敏感的心,有很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有油盐不进百毒不侵的应对老师的措施,有很强的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面对这样的孩子,你和他们生气吗?气死你。你和他们斗智吗?急死你。你和他们斗勇吗?累死你。总之,你不要和他们斗。面对如此的学生我们该怎么办?了解他们的爱好,包容他们的缺点,尊重他们的隐私,倾听他们的心声,相信他们的能力,真正的放下架子和他们做朋友。然后真诚的引导他们学习,指导他们做人,以无私的爱感动他们,以魅力的人格影响他们,总之以真心换真心。“如果说以前你教了知识,学生会感激你,现在你要先让他感激你,才学你的知识。”话有些偏颇,却也非常有道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与老师情感的投入成正比。”此言不虚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