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08-7-23 17:46:25
|
只看该作者
如何进行案例分析
如何进行案例分析
一、何谓案例?
所谓案例就是一个富有深刻道理的实际故事,这个故事有叙事的一般特征,它有背景、有冲突、有问题、有活动方式和结果。包含着大量的理论成分和现实因素,具有很高的讨论和研究价值。
二、何谓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的具体情境和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特定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与效果,包含着特有的教学理念、具体的处理方式,反映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三、教学案例的基本特征。
1、在事件中必须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充满内部矛盾、存在相互冲突、看似无法解决的事件),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理念和方法。
2、这个事件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这个事件可以给人带来许多思考,带来若干遇到同样或类似事件如何应对的借鉴意义和价值(能促进个人内省)。
3、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包含特有的教学理念具体的处理方式。
撰写教学案例的目的
1、分享实际的教学经验
2、提供某种教学研究的资源
3、提出问题,要求各方面来诊断和支持
4、对已经进行的教学进行反思,进而调整或改进教学等
四、教学案例的主要形式。
案例的基本构成:
(1)叙述型 (2)片断型 (3)比较型
(4)图表型 (5)绘画型
1、叙述型
在作文中,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应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经常不及格,今天老师给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
2、片断型
《琥珀》(苏教版)教学片断:
在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部分后,教师要求学生交流学习的体会和收获。
教学过程如下:
师:请大家说说,读了这一段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生:老师,读了这一段,我发现课文中的矛盾,课文前面写“太阳暖暖地照着”,文章后面却写“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师:
(没有想到学生没说读懂么,反而抛出一个预想不到的问题)
师:你能边读边想,不错!
师:对呀,这样写是不是矛盾?(转向全体学生)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讨论。(学生又一次读书,展开讨论,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
3、比较型
一天,有两个班都在学习《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的嘟”——声,这声音犹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紧接着,像有谁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齐”,所有的学生都向左边看去。这是怎么回事,还没等老师喊出话来,坐在靠窗边的同学已经站起来,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同学索性冲出座位,涌到窗前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
教室里恢复平静后,A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想说出来,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
二班的B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末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 B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请问:A、B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位老师的做法?
4、漫画型
(1)
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这幅漫画的认识。
(2)
该漫画反映了什么现象?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五、教学案例分析的基本策略。
1、整体阅读、提取信息 2、针对信息、正确判断
3、联系理论、对号入座 4、针对信息、具体分析
5、语言表述、全面准确
案例分析示例:
在语文课上,李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就经常不及格,今天李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李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请问: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一)、整体阅读、提取信息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应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以前,我的作文经常不及格,今天老师给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
有关评价方面的
(二)、针对信息、正确判断
思考: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
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该教师的做法丰富了新课程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三)、联系理论、对号入座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2、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关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3、评价内容综合化
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4、评价标准分层化
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5、评价方式多样化
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6、评价主体多元化
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7、关注发展过程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在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其原因是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①体现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
②关注评价的主体性
③体现了评价标准分层化
④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
(三)、针对要点,具体分析
1、体现评价标准分层化。
该教师的评价体现了评价分层化,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以不同的评分标准衡量不同的学生,促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2、体现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
该教师利用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对学生的进步及时鼓励,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促使向更的目标奋斗,达到这种效果,归功于老师采用的“按不同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用不同的评价要求和标准”评价学生的方法.
3、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
该教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老师这种方法的激励下,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步,使评价进入学生的进程之中。
4、关注评价的主体性
这位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
(四)语言表述、全面准确
在上述教例中,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这样做丰富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表明了发展方向和趋势。首先,该教师重视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其次,该教师注重了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第三,该教师潜移默化将形成性评价与结合起来,使评价进入学生学习的进程之中。第四,突出了主体性。
案例1分析
(一)分析方法
1、整体阅读、提取信息
2、抓住信息、正确判断
3、针对要点、具体分析
[联系理论、对号入座]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分析教学案例主要依据
②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理论也是重要依据
4、语言表述、全面准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