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良心教书
——我看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踏过教学的脚印,回眸,却发现,当一切的西方“后现代”改革渲染我们的课堂时,蓦然,教师的专业素养却成了我们面对的高山。
对于语文老师而言,专业素养意味着什么呢?
我以为,语文教师应当成为“语文的化身”。这里的“语文”应是“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语文的方式,不仅仅指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更是指用语文的方式来思考、来感悟、来表达,叙事、隐喻、抒情、对话,乃至一声问候、一句评价。那课堂上的分分秒秒,语文老师不仅仅属于自己,他就应当成为语文。是否还可以这样说,如果以前我们说“我是教语文的”,那么,我们今天应说“我是用语文教人的”。若爬过这座山,达到这境界,语文教师的素养必须提高。
有人这样评价我们语文教师:视野不宽——知识贫乏,学识单薄、干瘪,以本为本,拘泥教材,搬教参,对答案,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对课文知识进行有效扩展和深化,教不活,化不开;底蕴不厚——缺乏见解力和创造性,智慧疲软,人云亦云,教学没有深度和厚度;修养不足——育人乏术,责任心似乎挺强,艺术性却很差,貌似很优秀,其实问题多多,自我感觉良好,反思能力低下;情趣不多——教学生活乏味,类似套中人,心灵缺乏阳光,难与学生交往沟通。
君不见,语文教学的原点不在上课的老师形象怎样的迷人、课件怎样的精彩,甚至也不完全靠教案的设计多么精彩、教学布局怎样的巧妙,以上这些都可以靠外在的人力、物力辅助加以弥补。然而,衡量一堂课的好坏,依我看,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学科本位的价值获得,二是教育学的含量。这两者恰恰要靠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准和教育教学能力来引导帮助学生完成,而前者却是前提。
在清华附小,对于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简单地概括为两句话:第一、解读教材的功夫,第二、课堂教学的功夫。然而如何培养这素养,让教师所受的专业教育和积累下来的专业经验,溶于教师课堂上的言谈举止之间,成为教育的机智和情怀,为学生的成长引路、照明,成为能够在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能够吸引学生热爱语文的强有力的磁场,这或许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
于是,每一位立志“用语文教人的”语文教师,是否就应当以一颗为师者应有的良心思考自己的课堂、自己的专业素养?
专心行走于课堂间——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直接体现自身专业素养的方式莫过于在课堂上的行走。一名语文老师是否至少应当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够有勇气行走于语文的课堂: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我从这些年来的成长经验中提炼、总结而成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谈素养的蕴藉和提高。我要求清华附小的语文教师,就从这些最基本的素质谈起,我们的学生从清华附小毕业时也努力要做到这几条。
第一,语言素养。结合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知识的形式,更多来自于语言表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副好口才。我着重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谈谈课堂上教师的语文素养。我发现,很多语文教师的话语没有语文味,刻板,粗糙,不打动人心,无法让学生感到语文的可爱。如果教师的语言不打动人心,无法让人有倾听的欲望,怎么能要求学生好好地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呢?老辈人形容教师,是“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难磨一张嘴”,这不无道理。 因此,必须从细节做起,以语言为起点,抓好语文素养的提升。
课堂上的语文教师,既有运用课堂语言讲解的声音,也有面对教材书面语言朗读的声音……这都是语文的声音,都反应出语文教师的基本语言素养。现在很多教师,包括我在内,基本的语言素养都需要提高。比如,朗读是否能做到声情并茂,有效传递出文章的情感,为静止的文字赋予生命的活力。讲解是否能做到清楚地表情达意,在准确地用语言完成教学内容的流程中,同时使学生身心得以的灌溉与滋养。其实,讲解也好,朗读也罢,身为语文老师,应当把每一节课当作自己语言素养修炼的课堂,将课堂上的每一处的讲解语、小结语、提示语都做精心地准备,将每一篇课文都当作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反复品读其中的滋味,熟读甚至成诵。于是,面对手中的语文教材,也许不要学生长篇大论地发言,或没完没了地质疑,慢慢的,也许你会以朗读的方式和学生对话、以交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语言,慢慢地,你和学生的语感就这样涵养起来了——这也许是我们最简单可行的语文方式。
第二,语文素养。这的“语文”指语言文字的知识与相关常识。不是仅仅是指对课本上那些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的认识,语文老师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对于各种文体要有准确把握的能力。
比如面对一篇童话,语文教师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童话,基于童话体裁应该如何教学。这正如美术中的素描课,老师的课堂要有素描课的特色,而不能用油画的方法来教学一样。童话课应该上出童话的味道;诗歌应该上出诗歌的感觉;散文要有散文的特色。而不是像大部分老师那样,所有的课文一律用“讲读”的方式来上。回顾我的教学,适应民间故事文体——《牛郎织女》的“聊”的教学形式,绝不会出现在,讲《秋天的怀念》那样文质兼美的散文的课堂上。选自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的教学,那对“小说三要素”的强调,也绝不会等同于《游园不值》中对“苍苔”、“柴扉”、“红杏”等诗歌意象的推敲。基于文本的文体特点来体会文本表达的特点,是需要教师深思和加强的。唯有如此,我们的语文课才能真正说得上独具特色,不至于温温吞吞,任由别人冠以似是而非的评说。如果有一天,语文教师的课上到了别人不敢随便毫无依据地品头论足的时候,我想,我们就具备了语文的专业性。
第三,文学素养。文学,是语文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加强文学修养,除了要懂得语言的奥妙,能够欣赏语言,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文学的魅力是更高要求。语文教师一旦有了文学的味道,情感与语言应该是丰沛富饶的土地,是充满引力与诱惑的“吸铁石”,是花样层出不穷、永远令人期待而又充满惊喜的魔盒。因为语文课堂,重要的媒介还是语言,这里还就语言来说文学性。理科教师常常被要求语言干净,这一点对语文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同样适用,但我们不能忘记,语文教师的文学语言呢,除去判断与指令,同时还肩负着感染与熏陶的责任,除了教材,教师语言也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对象。语文老师语言的丰沛、幽默、诗意,能化解学生日常学习中内心的焦灼,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唐风余韵,流水淙淙,泉水叮咚,语文首先是美的,其次才是可感的,灵性的,温度的,湿润的。如此,学生才能在文学的语言中,获得语言的浸润与文化的陶冶。当学生从语文教育中获得享受的时候,学生就会自然的喜欢,甚至热爱。语文教师凭借文学的力量,把心中积蓄的情感散发出来,把这种幸福感弥散到自己的课堂中去——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到幸福的事。
总之,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不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都在润泽着儿童。这就好比树的长大。我们从未看见,根是怎么延伸出来的,然而,我们却惊喜地发现,树已茂密参天。这儿童的语言之树,就植根于教师文学的颐养之中。所以,课堂中教师的语言以及呈现方式,不在多少、不限形式,只要是说得精彩、讲得有味,就可以称之为语文的文学方式,就是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表现。
尽心积淀于课堂后——
语文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不仅要在日复一日的课堂行走中,有意识地自我修炼、积累经验,更要注意为自己的专业发展积淀来自根部的力量——文学素养的提升。在清华附小,我和语文老师们一起以各种方式,在向着这样的方向前进。请专家做讲座、发动教师开教师讲坛、写随笔、进行阅读专项训练等等。然而,这一切依然是来自外部的力量,对于语文老师的而言,文学的素养的获得,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教师自身发自内心的读书的渴望和行为。
读书,是每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须的生命方式。从这样的意义和高度上讲,教师就必须读书。一个不读书的学校就是一所没有希望的学校。读书就是最高级的精神美容,读书就是最长远的备课、最好的教学准备。不读书的教师是对工作的一种渎职,不带领教师读书的领导是一种渎职。
我在清华附小引领教师队伍共同成长的一个特色就是“共读,共教,共写,共同成长”。建立共同的语言密码,达成共同的理解,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并在这种“共同”中,体认各自的存在——从而让老师在读书中走向广博、深刻、独到。我经常和老师们共享的一段话是:没有真正阅读过那一本本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大书的时候,心灵就是粗糙的;没有真正被经典感动过的情怀,内心就会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著作洗礼过,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由此,阅读史就是一名语文教师的生命史。
教师素养的培养,应该成为学校全体成员的共同愿景。比如07年下学期,围绕《三打白骨精》的教研,老师自觉阅读了《西游记》原著,更读了《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西游记与民俗文化》《名家读西游记》《西游记漫化》《看罢西游不成经》等等评论著作,《文学理论》《文学概论》《当代西方文论》《中国叙事学》《叙事诗学》《叙事学的中国之路》《现代小说美学》等文艺理论书籍。《三打白骨精》的教研活动结束后,我们还陆续共读了儿童文学名著《长袜子皮皮》,推荐有益于提高教师朗读水平的《朗诵学》……伴随读书,我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比如考试、答题、研讨、讲座等等,教师们读出了兴趣、也读出了效果。
第一,以教促读。目前,我校教师的读书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氛围。我发现,这种“校本教研”的体会是,书本是语文教师最好的老师。身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明确的是,我们的读书不应该是盲目的,必要为“教学”,为“文学”保留一个特殊位置兼读其他的书。以教促读,读便有了更大的动力,教也有了更深的底气。将书本给予我们的惊喜与力量呈现在课堂上,于是一节又一节的精彩教学就脱颖而出。
第二,以备促教。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将个人阅读的心得、教学的经验,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彼此呈现、交流,于是不论读书,还是教学就因为这样的分享,而发挥出了1+1大于2的结果,教师因为这样的备课而成长,学生因这样的备课而获益。
第三,以写促读。身为语文教师,不读者不知其可也,不写者不知其可也。当我们踏着白纸黑字的阶梯,把教的、读的、感悟到的记下来时,我们就发现,读人家书的结果,就是那些方块字达成了我们专业素养的提升,化成了教学的结晶和印记。一名语文教师读书、教书乃至写书的专业发展的记录,实际上就是这位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足迹。
读书,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即拓展文化视野。有了文化积淀才有教学高度,才有教学的广度。教师必须跟随文明的脚步,放眼“四海”,有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我们要关注生活本身,要培养多个方面的情感,听歌曲,看电影,有更多人文情怀——感受大自然,感受人类一切美的东西。我们还要关心身边的时事,例如2008年的奥运会、中日关系、台海局势,努力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让这些“事件”成为我们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择其善者而从之,我们的教育就会由空中楼阁变成脚踏实地。
当然,对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对本民族的糟粕你应努力有一种很深的把握,并由此延伸到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里去。努力做一个“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人。说这些,似乎离我们太遥远了。我们不能回避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应体现在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上,首先要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但是,教师职业毕竟不同于其他,面对祖国的花朵、父母掌中仅有的明珠,教师没有斡旋的余地,必须无怨无悔,无愧天地。因此我说,教学是一种格外的专业,凭良心教书,你必须以宗教的情怀来面对。
为此,每一位教师在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道路上,必须学会调整自己,摆脱工于心计的市井之气,找到属于自己的有专业尊严感的幸福,这样语文教师就走向了大气象——努力成为一个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这个时候,语文教师就成为三尺讲台上,学生百读不厌的那本厚重的、不倒的、书香四溢的大书!
文品高了,人品高了;人品高了,教品自然也就高了。一句话,什么样的教师也就带出了什么样的磁场,什么样的深度也就拥有了什么样的深度课堂。高度不一定是目标,向上才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姿态。真正的彼岸也许永远无法抵达,但是凭着对教育、对孩子的良心,我想,我们会渐行渐远。
(该文发表于《小学语文》)
在阅读中经营生活
我的阅读是从看小人书开始的。直到上师范,才知道什么是图书馆。教书后,开始读函授,连着六年,读了一些为了完成毕业文凭的书。当然,身为教师的我,也读一些与教学相关的书。今天,我越来越感觉到,阅读必须远离功利,必须拒绝标准化的模式。一个人的最佳读书状态应该是一种“随时”状态。不读书,无以教,不读书,无以言。我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呼吁当下的教师、孩子,要在阅读中经营生活,与书成为朋友。
一、小人书,叩开阅读之门。
我的童年在山区度过,山居生活,简单而又充实。不像今天的孩子,眼睛还没有睁开,就背着书包“步履蹒跚”地上学。放养的我们,每天睡到自然醒,欣欣然张开双眼,在满眼葱绿和金色的晨光中,就像一只只苏醒的野猫。不论上学、放学、课间,只要有时间就在村里穿来穿去。每天回到家,常常满脸满手都是泥,衣服脏兮兮的。那时候,和小伙伴一起观看蚂蚁搬家,一起拿弹弓打麻雀。春天到山上挖野菜,夏天,到河里“扎猛子”,秋天到收割完的庄稼地里拣粮食,冬天给生产队拣粪,甚至到生产队的牛棚里去偷……
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地方,压根儿就没有什么书可读,对于“读书”意味着什么,当然也就一问三不知了。唯一能见到的就是小人书,那里面有画面,有故事,在信息闭塞、文化生活有限的大山里,可谓老少皆宜。我童年真正的快乐,就是与“小人书”为伴。“小人书”就像一个时代的音符,留在我记忆的长河中,童年时恣意欢愉的场景与小人书中的画面仿佛汇聚一体,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回味悠长。每每看到如今的孩子们背着各种教科书和练习册在夜幕里回家,我常常觉得自己也许是幸运的,同时不免一声叹息:他们书包里装的不是真正的“书”啊。
与“小人书”为伴,是我们那个时代孩子们最奢侈的生活。瞧,巴掌大小,捧在手里正合适。翻开它,文字不多,但一幅幅精彩扣人的画面,像放电影似的展现在眼前,恰好让懵懵懂懂的我体会到了其中的深味。《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四大名著,我都是从小人书中开始看起的。读这些小人书的故事,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过。
好的回忆,当然是要拿来分享的。去年,学校开展《西游记》的系列读书活动,我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专门买来一套“小人书”,和低年级学生们一起看,效果非常显著。人到中年的我,再一次沉浸到小人书里,沉浸到那一个越走越远的时代,但由此童年之光就又一次烛照了我尘封的心灵,多美啊。
随着时代的变迁,即使在大型的购书超市,要想找到一两本“原汁原味”的“小人书”,也已经很难了。不过,当下适合儿童阅读的,具有“小人书”性质的书籍还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并且做得越来越精致,让人越读越爱读——《猜猜我有多爱你》、《我爸爸》、《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爷爷总是有办法》、《夏洛的网》、《花婆婆》、《犟鬼》、《一片叶子落下来》等等,一系列经典绘本(也叫图画书),名目繁多,种类齐全,并且如今已越来越多地进入今天我们学生的生活。
清华附小的家长,自身素质一般都很高,在我们的带动下,对于孩子的读书,他们丝豪不含糊,舍得下“大本钱”让孩子买书、读书。在学校里,教师更是重视引导孩子阅读,诸如,如何选择好书,如何运用精读、略读等各种方法,以及如何提高阅读效率等问题,都给孩子们讲解得一清二楚。孩子们读书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然而,其他地方学校呢?家庭条件拮据的孩子呢?不注重阅读教师所管理的班级呢?这些都很让我忧虑。如果美好的书籍不能充实孩子们的心灵,那么他们的心灵就会被其他芜杂的事物所盘踞。未来属于孩子,而把我们的希望寄托在一群不读书的孩子身上,这不仅是荒唐的,也是可怕的。
想想我们想读书而不得的时代吧,想想我们的“小人书”吧,它们虽然已经渐渐远离了我们的视线,然而,它的确影响和感染过我们这一代人。今天,面对如此优厚的读书条件,我们怎么舍得不让孩子们读书呢?怎么能不倾尽全力呼吁孩子们走入书的世界呢?试想,如果仅仅是在电视与游戏机前度过童年,我们的孩子,将来能靠什么来回忆和追念他们的青葱岁月?
二、报纸杂志,开启视野之窗
对于我,一个农村的孩子,小时候倒是见过报纸——都糊在自家的墙壁、棚顶上,做过猜字游戏,却根本没有好好读过。有一天,看到邻居家的姐姐在读《萌芽》,觉得那“书”真大。直到上了师范学校,才看见类似《萌芽》样子的杂志,但是没有钱买。
参加工作后,每天都是简单重复的机械式运动。沉重的工作日复一日,只有到了下班,我才属于我自己。那时睡前必读《读者文摘》(当时叫这个名字)。间隙,也到过学校图书馆,不过都是去查阅资料。
直到有一天,我第一次拥有了一份杂志:《小学语文教师》。这本杂志,32开本,不厚,不贵,很好读——里面的内容大多是实用型的。后来,我的课余兴趣,就渐渐扩展到了读《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到现在,《南方周末》、《书屋》、《随笔》、《读书》、《万象》、《名作欣赏》、《北京青年晚报》……都是我生活的必需。一页页地去品尝,我的心灵一次次地被感动、震憾。
倾听窗外的声音,怒放自己的花朵,渐渐地,我发觉,我变了,不再把自己当作小学教师,胆子越来越大,敢当着很多人,甚至一些专家学者的面讲一些时事新闻,矿难、台独、海湾问题、超女事件……都成了我的教育与学术资源。
作为教师,阅读专业书籍当然必要,但这主要是职业的需要。鲁迅说:“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埋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生命的活力,在于它的弹性与张力,阅读也是如此。现在,很多教师和学生沉陷于“专业”的弊病中,教师只读教科书,参考书。我想说,不管功课多重、时间多紧,自由的阅读必不可少。要从功利阅读转向兴趣阅读,从强迫阅读转向意志阅读,从职业化阅读转向专业化阅读。
唯其如此,羽翼才会丰满,视野才渐渐开阔,目光才远大,胸怀才宽广,才能应对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的要求与变革。更何况,时代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每门专业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界限很难区分,没有开放的整体视野,连本身的专业都很难搞好。
三、名著,致力根部滋养
读刊看报的习惯培养了我的心性,使我能够长时间静下心来潜心阅读,并由此喜爱上了读整本书。只要遇到书,我都情不自禁地翻阅,喜欢的便爱不释手,有的甚至读上好几遍。
阅读,终究要走向精神的成熟,但“至千里”是从“积跬步”出发的,所以首先要选好“垫底”的书籍。垫什么样的底,决定了建什么样的楼。在浩如烟海的书籍当中,我认为,最省俭的垫底方式,是选读名著。
读儿童经典——很难想象,一个每天与孩子打交道的人,不读儿童经典,怎么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红鞋子》、《长袜子皮皮》、《秘密花园》、《草房子》、《安徒生童话全集》、《木偶奇遇记》、《海底两万里》、《苏菲的世界》、《小王子》、《彼得潘》、《哈里波特》系列……都应当成为我和孩子们,以及所有中小学教师的必读书。童书里,隐喻着人性的善恶、真假的判断、是非的导引,作家用简单的艺术手段,讲述了最深刻的哲理……邪恶的巫婆、精明的狐狸、可爱的公主、潇洒的王子……这些形象就像一颗颗种子,埋入孩子幼小的心田。在未来的日子里,它们也许一时沉默,但总会开花结果。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不仅建立起了师生共通的话语体系,也帮助孩子学习到了童话中人物的人格特质与道德勇气,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长大后,孩子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拿出勇气去面对世界的挑战。
读文学社科经典——很多人都有去餐馆的习惯,却没有逛书店的习惯。肚子饿了,我们知道难受,精神的饥饿,却常常被人忽视。要知道知识是无价的,让如果能够从小接受文学经典的熏陶、社科经典的洗礼,无形中,我们就会拥有价值判断与自我提升的能力,就会对生命的情调和质感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
要读书的太多了,《哈姆雷特》、《约翰克里斯朵夫》、《复活》、《远离尘嚣》、《德伯家的苔丝》、《红字》、《简·爱》、《艰难时世》、《儿子和情人》、《傲慢与偏见》、《悲惨世界》、《大卫·科波菲尔》,甚至现当代的西方探索之作《情人》、《麦田里的守望者》、《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洛丽塔》等等。人文社科丛书《非常道》、《万历十五年》、《与鲁迅相遇》、《书斋里的革命》、《36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档案》、《文化苦旅》、《哲学艺术》、《沉默的视野》、《寻找家园》、《西方哲学史》、《中国古代思想史》、《沉重的肉身》等等,也都读过。
像《沉默的视野》、《寻找家园》,《约翰克里斯朵夫》等,我还专门写过长长的读后感。有的发表在杂志中,有的收集在自己的专著里。甚至,像《论语》、《道德经》、《哈姆雷特》、《往事并不如烟》、《文化苦旅》、《书斋里的革命》等等,不止读过一遍,有些语句还能背下来。沉浸在文学的长河里,能够让我们柔软,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慰籍。而社科经典,又能够让我们拥有宽广的文化视野,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这样,我们就能建立起和世界文明的联系。
在长期智育挂帅的学校环境中,我们的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在阅读,但却无法领略阅读的快乐。我们的孩子可以为了考试的高分,猛K教科书,却不愿花一些时间去阅读文学,以及人文社科丛书,除非老师补充说:“这个会考。”这是很可悲的。我一直认为阅读是一种习惯、一种卓尔不群的好习惯,既是习惯,便可养成,既是好习惯,便当坚持。
读经典教育书——作为老师,读教育经典的道理毋庸置疑。设身处地去感受理论的指导意义,并用想象去填补、用实践去充实,品味作者的用心,思考作品的意义,发展作品提供的精神空间。这样的阅读是真实的,也是快乐的,是实用的,也是长效的。我永远难以忘记阅读《教育人类学》时,那种震撼和痴迷。每一个新颖的观点和论断,都像锤子敲打着我的心,令我手舞足蹈,获得了深刻的阅读快乐。
近年来,我阅读了《后现代课程观》、《给教师的建议》、《教学勇气》、《明日之学校》、《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教育过程最优化》、《教育诗》、《怎样和学生说话》、《教育——财富蕴藏与其中》、《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第五项修炼》、《透视课堂》、《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培养反思力》、《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等等大量的教育经典书籍。如果说,自己对于教育还算有些粗知浅见,那么,要感谢教育经典——那样多的巨人肩膀,为我提供了能够登高远望的平台。
正如有位专家说的那样,只有阅读,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神驰天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以书为友,学会在阅读中经营生活,迟一天,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早一天,就多平添一分人生的精彩。
|